刚需买房和改善买房,适用的逻辑是不一样的。
比如,刚需比较侧重于板块、地段、配套这些和生活便利程度更密切相关的因素。
而改善则更强调小区微观层面的户型、梯户比、绿化率、社群圈层等产品力的维度。
因此,厘清刚需和改善的分水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般来说,可以根据户型大小、总价预算、项目定位、房企性质等角度来匹配。
1、总价预算就贵阳而言,当前的房价,多数项目集中在8000~1.2w/平方米的水准,一套刚需户型,通常面积段在80~100平方米左右,也有个别达到120平方米的,但是总体还是比较刚需化。
刚需的总价,通常都是在140万以内的预算,比较常见的总价预算区间是在80~120万之间,户型有大有小,小的70~80平方米,大的有的甚至能够达到130,但通常很少有超过140平方米的刚需户型。
超过140万的预算,就可以考虑改善项目了,包括跃层、大平层,甚至是一些城区的叠拼别墅等,都在140~200万的预算之间。
2、户型大小、空间格局户型上,上面已经提到过,刚需的户型通常集中在80~120平方米的面积段,最大不会超过140平方米。
因为一旦达到144平方米,界定上就会被认为是非普通住宅了,一般来说,超过140平的改善户型,就比较常见。
此外,户型除了大小之外,还有其他的评判标准,比如格局和空间的结构等,比如,有的南北通透的大平层,有的跃层产品等,这些就常见于改善类户型。
而刚需则大多数是普通的平层塔楼户型。
3、房企、物业品质区分刚需和改善项目的另一个比较得力的指征,就是考察项目的开发商实力。
通常而言,一些小房开、本土房企开发的刚需项目就比较多,这类项目的物业服务,往往也是一些本土物业服务企业。
而能够做到真正的改善品质的房企,往往是全国性的连锁大品牌,比如央企华润、中海等,民企龙头龙湖等,头部房企品牌开发改善住宅,无论是项目产品力,还是后期的物业服务品质,都是非常顶的,也能够匹配得上改善项目的定位。
而如果是一些中小房企或者本土房企来做改善项目,多少会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无论是产品力,还是后期的物业服务上。
4、梯户比、容积率、车位比、圈层无论是刚需,还是改善,最终落脚点都还是在居住功能。
而影响居住功能的要素,除了物业和户型之外,最值得关注的,就是梯户比、车位比和圈层等因素了。
正常来说,2梯4户、2梯6户一般都是刚需项目,而改善项目的梯户比,往往会和刚需有所区别。
市面上常见的改善项目,有的是2梯3户,有的是2梯2户。
更高的梯户比,会让归家和出门的仪式感十足,能够较大避免被动社交的尴尬。
而在容积率上,大于等于3的,多数是刚需,小于3甚至小于2的,则多为改善项目。
车位比的区分不是很明显,因为大多数刚需项目,也能够做到1:1以上,改善项目就更不必说,一般都是1:1.2甚至1:1.5的,车位足够用。
此外,能够明显区分刚需和改善的,就是圈层要素了。
圈层是一个非常综合的概念,它是集合了总价、户型、容积率等多个指标融合起来的要素。
比如,一栋楼里面,如果只看自己选定的户型,户型是140平方米的,是改善户型,这没错。
但是,如果在这同一楼栋中,还有80~90平方米的小户型,那么就说明这栋楼的圈层没那么纯粹, 多少有点偏刚需,充其量是刚改。
而如果这栋楼里,都是140平方米以上甚至更大200平方米左右的大户型,那么就可以肯定这栋楼是改善楼栋。
结合总价因素也是同样的逻辑,因此,判断圈层属于刚需还是改善的要素,要结合其他要素综合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