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是目前为止,中国大部分人能接触到的教育天花板,虽然在现代的企业运行中,更注重实战经验而非学历,但博士作为一个高学历的代表,其研究价值和学术价值对于现代企业而言无疑是如虎添翼的加持。
古代也有博士,但古代的博士和现代博士在研究方面有所区别,且古代的博士特别多,甚至在茶楼喝茶,都能碰到博士。那么到底古代的博士是什么学历?他们主要研究方向是什么?
一、古代博士是一种官职,甚至卖肉者都是博士博士在人们眼中总是一副满腹经纶,饱读圣贤之书的书生形象,总感觉在博士面前,我等凡夫俗子之辈会露出笑柄,而在古代同样也有博士这个称呼,但它并不代表学历,而是一种官职。
《史记.秦始皇纪》文中有这样的记载:
" 始皇置酒咸阳宫, 博士七十人前为寿。"
这句话的意思是,秦始皇在宫中大摆宴席,其中就有多达七十个博士上前敬酒。想不到原来古代的博士这么不值钱,要知道现代博士的清高,就连许多政府要员他们都不放在眼里,但如果我们仔细研究,发现古代的博士,好像不那么值钱。
最早记录博士一词,是在战国时期的《五经异义》中,其中记载道:
"战国时, 齐置博士之官。"
从此看来,在当时博士并不是指饱读诗书之人,认识一种纪录史事的官员,他们其实更多的职能是负责管理朝廷内的文档,因此对于古今中外的事件非常熟悉。
在《尚书》中记载道:" 年逾九十,仍能口授尚书。"
即使到了九十岁,仍然有人担任着博士的职位。
如此看来,在古代当个博士也不过如此,其实不然,虽然秦朝时期,朝堂之内就有几十个博士,显得不太值钱,那是因为当时秦始皇专门设置了七十个博士岗位,即使有人的才华和技能更好,也只能作为替补,在古代当博士除了脑子好,记忆佳,肚子里有墨水之外,还要学会拍马屁。
秦朝时期的叔孙通,是一位极其能言善辩的官员。但陈胜吴广在民间起义时,朝廷官员纷纷暴怒,势要出兵平反,可叔孙通却看重了秦始皇的心思,便说了一句,皇上英明神武,这些小鱼小虾上不了台面。虽然明面上不在乎,可背地里还是慌得不行,但叔孙通这句话,让秦始皇面子大增,于是晋升其为博士。
汉朝时期的博士含金量和秦朝无异,甚至在人数上变得更多,当时的博士叫做太常。到了汉武帝时期,还出现了所谓"五经博士",也就是专门负责教授四书五经的老师。
唐朝时期的博士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太学、国子等课程。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博士可以干的事可太多了,不仅对各类诗书信手拈来,居然还要研究宫廷内的基本礼仪。
此时的太常博士变成太乐博士,也就是说,他们也负责掌管宫廷内的歌舞乐队的管理,还有看起来名头吓死人的医药博士,其实就是当时宫廷内的医生。如此看来,朝廷内的博士确实很多,只要职位合适,技术过硬,都可以称之为博士。
到了唐朝时期后,被认定为博士的范围继续扩大,已经扩展到精通技艺的专业人士,也就是如今现代人特别喜欢所的"工匠精神"。
在宫廷内负责医药管理的称为医学博士,其实严格来说,他们只是负责药品的管理和运用,顶多算是现代药房里的一个小帮工,在当时的官阶上,医学博士定位九品。
唐朝时期创立的科举制中,其考试范围内还增加一门算数科,如果单单考中这门学科的考生,也可以称为算学博士。
可别不把豆包不当干粮,不拿博士不当学霸,唐朝时期的博算学博士王孝通虽然官阶只有八品,可他是最早发现和提出三次方程式的解法的人,学渣们是不是看到这位算学博士,顿时瑟瑟发抖。
随着宋朝的商业日益发达,商品经济在宋朝时期开始多元化发展。此时的博士开始变得异常廉价,这个称呼已经不再局限于朝堂之上的专职官员,而是延伸至民间各大服务行业的专业人士。
根据《东京梦华录》的记载:
"凡店内卖下酒厨子,谓之茶饭量酒博士。"
这其中所说的茶博士,或许只是一位精通茶艺的小哥。
现代人称其为茶圣的陆羽先生,也被称为茶博士。没错,就是周杰伦唱的《爷爷泡的茶》中的陆羽,这位精通茶艺的老先生在唐朝时期,由于深受唐德宗的喜爱,专门将其封为茶博士。
随着宋朝商业社会的发展,为了凸显商品的专业和优质,商家也开始在各类行业增加博士的称号,卖茶的叫茶博士,卖酒叫酒博士,甚至卖猪肉的,都能被称为肉博士。
二、以考试难度来比较,古代的进士等同于现代的博士博士的普及其实是从唐朝开始的,从当时设立的官职中,就出现了多位专职部门的博士,而后期也一直沿用唐朝的博士制度,虽然博士名头听起来响亮,可他们的官职其实并不高,与之相比的学士的身份和地位明显高出一头。
学士可是当时实打实的学霸,他们从科举制度中来,摇身一变成为大学士之后,无限接近皇帝,关于朝廷中的重要事务中,都有学士的参与,随着统治者对学士的重视,其官职和地位在朝中不断攀升。
其权力最大的时期,是在明朝废除宰相制度之后,当时的内阁大学士凭借学士和地位,取代了宰相的工作岗位,由此可见,学士的官职在古代可比博士高出几个等级。
历朝历代都对科举制度极其重视,它是统治阶级补充新鲜血液的重要渠道。科举考试大概分为三部分,一般来说,通过了县试、府试和院试之后,就是我们常说的秀才了,成为秀才是通往乡试的门槛,秀才如果通过乡试之后,就成为举人。
举人之上还有两年一考的贡士,如果还不满足,就准备好第二年的殿试,如果在殿试中成功晋级,也就成为了古代最高学历的进士。根据当时的考试和学位对比,当时的进士相当于如今的博士学历。
古人常说的"金榜题名时",指的正是考取进士第一名,也就是状元,依次排列分别是榜眼和探花。他们都能获得朝廷册封的官职,当然在此之前,这些进士的工作经验还不如古代的博士。
进士只是学识渊博,可在日常的工作经验和动手能力上,博士俨然还是一副经验丰富的老大哥形象。它更是是一位工厂内学问不高,但工艺惊为天人的职场老鸟。
三、为什么说古代博士对全民教育的作用不大——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博士的职能发展到后来,逐渐成为教授专门学科的老师,虽然古代的博士不如现代博士的学识渊博,但在地位上,可是相当高的。
博士属于士族中的一个门类,在古代,士族是所有行业里地位最高,古代将产业分为"士农工商",其中士占据着社会上老大哥的地位。
在秦朝,淳于越作为太子扶苏的老师,就是一位博士,发展到汉朝时期,朝廷专门设立太学,其中博士就担任着太学这门课程的专职教师。
在汉武帝时期名声大噪的经学博士门下,就有多达五十位太学学生,太学可称得上汉朝时期的最高学术研究单位,随着朝代的更迭,博士所教授的学历越来越高精尖,显然和普通百姓的生活隔得太远。
想要成为博士门下的太学学生,所要付出的功夫,丝毫不亚于如今考取博士的艰辛,另外在古代,寒门出贵子的事基本上少之又少,即使天赋异禀,可是没有足够的家庭撑着,进入太学的门槛依旧高不可攀。
古代的教育机构大部分都是为贵族阶级服务的,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时代,普通百姓在教育的起跑线上已经差了一大截,这个起跑线,甚至可以追溯到最开始的小学教育。
当时的穷苦百姓家中的儿童,大部分被发展为标准的劳动力,基本上没有闲钱供养一个儿童进入到教育的门槛中。
在唐朝时期,成为一位博士门下所要考验的不只是学生的天赋,还要拼爹,如果没有足够的门路,是无法成为博士的学生学习的。
即使到了商业氛围和社会风气发达的宋朝,博士说教授的学生依然是官员子弟或贵族家庭,他们的出路似乎已经铺好,无非是继续担任官员。
正是这种阶级等级的限制,让博士离普通百姓的教育渐行渐远。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接受知识教育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
与之相比,在如今的教育体系下,只要发奋努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门槛相对低了很多,这也是为什么在古代,博士和百姓间有一道天然的屏障,它无法渗透到百姓中,成为曲高和寡的一个门类。
总结当社会的发展赋予了现代人更多接受教育的机会时,普通人也能通过自身的努力进入更高的学术领域。博士不再变得曲高和寡的事物,现代教育体系赋予了人们理论上公平竞争的机会,虽然在现实生活中,也会出现其他干扰因素。
但和古代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体系相比,古代的博士更像是一种阶级门类下的分支,它对中国的普及教育制度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它的存在,更像是一种封建制度下士族更换新鲜血液的行为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