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贺龙之子因心脏病去世,薛明盯着遗体发呆,重复说着一句话

若水史书 2024-10-31 04:50:58

2001年贺龙之子因心脏病去世,薛明盯着遗体发呆,重复说着一句话

2001年春末,一个令贺家蒙上阴影的日子。贺龙元帅之子、时任海军副司令的贺鹏飞,因积劳成疾突发心脏病去世,年仅55岁。在他的遗体告别仪式上,95岁高龄的母亲薛明凝视着儿子安详的面容,泪如雨下,反复喃喃自语:"鹏飞啊!你怎么也像你父亲,撇下我就走了,你们怎忍心如此狠心啊!"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在32年前送别了丈夫贺龙,如今又送别了深爱的儿子。一句朴实的话语,道尽了一位母亲的心酸与无奈,也揭开了贺家三代人鲜为人知的悲欢离合。

革命世家 英雄传承

1944年的秋天,重庆一处普通的院落里传来婴儿的啼哭声。这是贺龙与薛明的第一个孩子,取名贺鹏飞。

当时贺龙年过半百,正奋战在抗日前线。身为军人的妻子,28岁的薛明独自承担起抚养孩子的重任。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贺鹏飞从不穿新衣服。他穿着父亲的旧衣服改小的衣裳,即便打着补丁也甘之如饴。

离开繁华的北京,贺鹏飞随母亲在重庆度过了童年时光。他的同学和老师都不知道他是贺龙元帅的儿子,他也从未向人提起。

有一次,同学笑话他的衣服土气。薛明没有为儿子请求特殊待遇,而是教导他要低调做人,以学习为重。

1957年,贺鹏飞随母亲进京,终于与父亲团聚。就读四中期间,他始终保持着朴素的生活作风。

即便父亲是共和国元帅,他也从不坐专车上学。破旧的书包、磨损的运动鞋,都成了他勤奋向上的见证。

1962年高考前,老师想保送他去军校。但贺龙坚持让儿子凭实力考学。

第一年高考失利后,贺鹏飞没有气馁。通过刻苦努力,他最终考入了清华大学。

正当贺家父子憧憬着美好未来时,文化大革命的阴云笼罩而来。作为贺龙之子,贺鹏飞被迫下船劳动。

在货船上,他和妹妹们一起干活。白天装卸搬运,晚上见缝插针学习。

船员们都被他们的坚强所感动。贺鹏飞主动学习驾驶、修理等技能,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1970年,大学毕业后的贺鹏飞被分配到甘肃汽车修配厂。他像普通工人一样,干着最脏最累的活。

工友们都亲切地叫他"小贺"。直到他离开工厂,大家才知道这个不辞辛劳的年轻人竟是贺龙的儿子。

1974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帮助下,贺鹏飞终于回到北京。此时他才得知,父亲贺龙已于五年前病逝。

这个打击没有击垮贺鹏飞。他化悲痛为动力,决心继承父志。

1977年,贺鹏飞参军入伍。经过不懈努力,他在1988年晋升少将。

四年后,他被任命为海军副司令。肩负起父亲生前未竟的海军建设事业。

那些年,他为了推动海军现代化建设,常常通宵达旦工作。新型舰艇、潜艇等多个重大项目,都凝结着他的心血。

上世纪90年代,贺鹏飞又投身于航母事业。在他和战友们的努力下,中国终于获得了第一艘航母的雏形。

英名永驻 壮志未酬

那是2001年3月28日,北京的夜晚依旧寒冷。海军大院里,贺鹏飞的办公室灯光依然明亮。

这位海军副司令正在审阅一份关于新型舰艇建设的报告。距离他上一次休息已经过去了十六个小时。

凌晨两点,贺鹏飞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他轻手轻脚地打开房门,生怕惊醒已经入睡的妻子。

卧室里,他连衣服都来不及换,就这样倒在床上沉沉睡去。这一觉,却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一次休息。

第二天清晨,当阳光透过窗帘照进房间时,贺鹏飞的妻子发现丈夫异常。她伸手触碰丈夫的身体,却感受不到任何温度。

慌乱中,她立即拨打了急救电话。可是医生赶到时,已经无能为力。

噩耗很快传遍了整个海军大院。贺鹏飞的战友们闻讯赶来,却只能面对这位55岁将军冰冷的遗体。

在他的办公桌上,还摆放着前一天晚上未看完的文件。那些文字里,记录着他对海军建设的最后期许。

医生的诊断结果显示,贺鹏飞是因过度劳累引发心脏病猝死。这个结果,让所有认识他的人都感到心痛。

遗体告别仪式在八一大楼举行。会场庄严肃穆,前来送别的军政要员络绎不绝。

贺鹏飞生前的战友们,一个个走到他的遗体前,向这位曾经并肩作战的同志致以最后的敬礼。

他的部下们更是悲痛万分。在他们眼中,贺司令不仅是一位严格的长官,更是一位亦师亦友的导师。

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回忆,贺司令生前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为了工作,他经常忘记吃饭和休息。

就在去世前的一周,他还主持召开了一场重要会议。会议一直持续到深夜,但他仍坚持将每个议题都仔细讨论。

在他的遗物中,有一本工作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种会议纪要和工作计划。

最后一页的日期,正是他去世前的那个晚上。笔记本上的字迹依然清晰,可写字的人却已经永远离开。

这位将军的一生,都在为国防事业奔波操劳。从甘肃的汽修厂到海军的指挥岗位,他始终保持着那份为国奉献的初心。

他参与过多个重大军事项目的决策,推动了海军装备的现代化建设。许多战略性的规划,都凝聚着他的心血。

在他的带领下,中国海军的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新型舰艇、潜艇等装备不断更新换代。

尤其是在航母事业上,他付出了巨大的心血。正是他的远见卓识,为中国后来的航母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母子情深 永诀今生

得知贺鹏飞去世的消息时,95岁高龄的薛明正在家中看报纸。通知她的人小心翼翼地说出这个噩耗,生怕刺激到这位年迈的老人。

薛明放下手中的报纸,目光呆滞地看着前方。半晌,她才缓缓站起身,用颤抖的双手扶着墙壁。

老人没有像其他人预想的那样晕厥或是嚎啕大哭。她只是默默地收拾好衣物,准备赶往八一大楼。

这一路上,薛明始终保持着沉默。坐在车上的她,双手紧握成拳,目光始终望向窗外。

当她走进告别仪式现场时,整个会场突然安静下来。这位饱经沧桑的母亲,步履蹒跚地走向儿子的遗体。

在场的人都不自觉地让开一条路。薛明的背影,显得那么单薄而孤独。

站在贺鹏飞的遗体前,薛明久久地凝视着儿子的面容。她伸出满是皱纹的手,轻轻抚摸着儿子的脸庞。

这一刻,她仿佛又回到了32年前,那个送别丈夫贺龙的场景。历史竟如此相似,她再次面对至亲的永别。

突然,薛明开口说话了。她的声音很轻,却清晰地传遍了整个会场:"鹏飞啊,你怎么也像你父亲,撇下我就走了,你们怎忍心如此狠心啊!"

这句话,她反复说着,声音中带着无尽的悲痛。在场的人们都低下了头,有人已经悄悄抹去眼泪。

送别仪式持续了整整两个小时。薛明始终站在那里,目光未曾离开过儿子的遗容。

她的双腿已经因为久站而微微发抖,但她拒绝了工作人员搬来椅子的好意。这短暂的时光,是她与儿子最后的相聚。

当工作人员准备为遗体盖上红旗时,薛明突然伸出手,示意他们等一等。她从口袋里掏出一块手帕,轻轻擦拭着儿子的脸。

那是一个母亲最后的牵挂,也是最后的告别。擦拭的动作很轻,仿佛怕惊醒了沉睡的儿子。

直到红旗覆盖了遗体,薛明才后退了几步。她的目光依然停留在那面鲜红的军旗上。

这一刻,会场里许多人都红了眼眶。一位将军悄悄抹去眼泪,说道:"老太太,您节哀。"

整个告别仪式结束后,薛明仍不愿离去。她站在原地,目送着儿子的遗体被缓缓推出。

走出八一大楼时,这位坚强的母亲终于支撑不住,两行泪水无声地滑落。陪同的工作人员赶紧扶住了她。

回家的路上,薛明望着车窗外飞逝的景色。她的眼睛依然是干涩的,仿佛所有的泪水都在那个告别的时刻流尽了。

这一天,北京的天空格外灰暗。就像是在为这对天人永隔的母子默哀。

航母启航 今日圆梦

2002年的初春,一艘庞大的航母缓缓驶入中国港口。这就是贺鹏飞生前为之奋斗的"瓦良格"号。

消息传来时,薛明正在家中整理儿子的遗物。她放下手中的相册,让人推着轮椅来到窗前。

港口的方向,"瓦良格"号巍峨的身影若隐若现。薛明的目光穿过城市的楼群,望向那个方向。

在场的人都清楚,这艘航母承载着贺鹏飞未竟的梦想。为了取得这艘航母,他付出了极大的心血。

上世纪90年代,当"瓦良格"号还在乌克兰时,贺鹏飞就开始谋划购买事宜。他带领团队多次往返谈判,克服重重困难。

美国的阻挠、资金的筹措、技术的评估,每一个环节都充满挑战。但贺鹏飞从未放弃。

2012年9月,经过十年的改造,"瓦良格"号正式以"辽宁舰"的新身份列装中国海军。这一天,薛明特意要求家人带她去看电视新闻。

电视画面上,"辽宁舰"威武的身姿在海面上破浪前行。甲板上,整齐列队的官兵们精神抖擞。

薛明坐在电视机前,目不转睛地看着。她的手轻轻抚摸着放在桌上的儿子照片。

"辽宁舰"入列仪式上,高昂的军乐声响彻云霄。薛明听着电视里传来的声音,向着儿子的遗像点了点头。

这些年来,中国的航母事业蓬勃发展。继"辽宁舰"之后,国产航母"山东舰"也已服役。

每当看到航母的新闻报道,薛明都会让家人把贺鹏飞的照片摆在电视机前。她说,要让儿子也看看祖国的发展。

2019年12月,"山东舰"正式服役的消息传来。薛明已经113岁高龄,但她依然坚持要了解这个消息。

她对前来探望的海军官兵说:"你们要继续努力,把我们的航母越造越好。这是鹏飞生前最大的愿望。"

如今,中国已经拥有了完整的航母战斗群。蓝色航母编队所到之处,都是对贺鹏飞等先辈的最好纪念。

在军史馆里,贺鹏飞的事迹被永久珍藏。他为中国航母事业奠基的功勋,将永载史册。

每年清明节,总会有海军官兵来到贺鹏飞的墓前。他们为这位航母事业的先驱献上鲜花,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薛明虽然年事已高,但每当提到儿子的事迹,她都会挺直腰板。她说,儿子虽然走了,但他的精神永远活在祖国的军舰上。

如今,当"辽宁舰"和"山东舰"在万里海疆劈波斩浪时,贺鹏飞的英灵一定会含笑九泉。他用生命追逐的梦想,终于在祖国的海洋上绽放。

而那句"鹏飞啊,你怎么也像你父亲,撇下我就走了"的话语,也将永远铭记在中国海军的发展史上,见证着一个时代的变迁和一个家族的传奇。

0 阅读:2

若水史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