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山东老人持有双枪70年,民警去收缴遭拒绝:这是粟裕送的

若水史书 2024-10-31 04:50:59

一个乞丐少年从军记

1996年盛夏,随着《枪支管理办法》的颁布实施,一场全国性的枪支收缴行动如火如荼地展开。然而在山东莱芜,一位71岁的老人却坚定地拒绝上缴自己珍藏的两支手枪。这两把枪不仅是他戎马生涯的见证,更承载着他与廖容标司令、粟裕将军之间的特殊情谊。这位名叫滕西远的老人,13岁参军入伍,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三场战争,立下赫赫战功。当地民警原本是为收缴枪支而来,却在得知这两把枪背后的传奇故事后,不禁为之动容。这个看似普通的收缴枪支的过程,最终揭开了一段鲜为人知的革命历史。

1925年的山东莱芜,在一个贫困的农家里,滕西远出生了。这个排行老三的男孩,从小就注定要过着与众不同的生活。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滕家五兄弟的童年充满了艰辛。父母相继去世后,两个哥哥为了革命理想加入了共产党的队伍,留下年幼的滕西远独自照顾两个弟弟。

生活的重担压在这个少年的肩上,他不得不靠乞讨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命运无情地夺走了他最小的弟弟,这个年幼的生命因为饥饿,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成为了改变滕西远命运的转折点。同年12月,日军攻占了莱芜,给这片土地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日军在村子里大肆"扫荡",抢掠百姓家中的粮食物资。他们不仅杀害无辜的村民,还要焚烧尸体和房屋,企图掩盖罪行。

这一切都被少年滕西远亲眼目睹,两位在革命队伍中的哥哥曾向他灌输"歼敌卫国,保护群众"的思想。在国仇家恨的驱使下,他决定投身革命队伍。

1938年2月的一天,13岁的滕西远找到了当地的抗日队伍。起初,因为年龄太小,县大队并不愿意接收这个瘦小的少年。

但滕西远的坚持打动了队伍的领导。他一次又一次地表达自己参军的决心,最终如愿以偿地加入了县大队。

长期营养不良让滕西远的外表黑瘦,队友们给他起了个"滕黑子"的外号。但这个"黑小子"却成为了一名出色的情报员。

利用自己乞丐的身份作为掩护,滕西远在敌占区来回穿梭,为部队搜集情报。就这样,他开启了长达15年的军旅生涯。

在这片战火纷飞的土地上,一个13岁的乞丐少年,就这样踏上了从军报国的道路。这条路上有血有泪,有苦有难,但对于滕西远来说,这是一条必须走下去的路。

十五岁少年显身手得赏

1940年的山东莱芜,一场突如其来的日军扫荡行动打破了村庄的宁静。卖国贼和汉奸向日军告密,敌人获得了八路军根据地的情报。

日军的进攻来势汹汹,县大队的两名战士不幸被俘,15岁的滕西远也陷入了重重包围之中。在这危急时刻,他凭借对村里地形的熟悉,迅速躲进了路边的一处猪圈。

一名追击的日军士兵紧随其后,来到猪圈附近搜寻。滕西远站在猪圈顶上,冷静地观察着敌人的动向。

当日军士兵靠近墙面的瞬间,滕西远抓住时机,从墙头一跃而下。他精准地骑在了敌人的脖子上,将其扑倒在地。

两名战友见状也立即跳下来支援,三人合力制服了这名日军。滕西远迅速拔出匕首,结束了敌人的生命。

这个击杀日军的战果,滕西远立即向八路军四支队司令员廖荣标汇报。这位年仅15岁的少年战士的表现,让司令员刮目相看。

在杨家横战斗中,滕西远又一次展现出过人的战斗才能。战场上,他发现了日军的旗手,立即举枪射击,一枪命中。

旗手的倒下让日军阵脚大乱,滕西远抓住战机,又连续击毙数名敌军。短短一年时间里,这个瘦小的少年就亲手消灭了7个日本侵略者。

滕西远的战绩引起了廖荣标司令员的高度重视。在一次表彰大会上,廖荣标亲自为他颁发了一等功。

这还不算完,廖荣标还特意赠送给滕西远一把精良的盒子炮。这把手枪不仅是对他英勇表现的嘉奖,更是对这位年轻战士的器重和期望。

从此,滕西远的名字在部队里广为流传。这个黑瘦的少年,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那把由廖荣标亲赠的手枪,成为了滕西远军旅生涯中最珍贵的纪念。这不仅是一件武器,更是一份荣誉的见证。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一个15岁的少年以超乎寻常的勇气和智慧,为抗日战争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这段经历,也为他日后的军旅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炮兵连长智取敌军功成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短暂的和平很快被打破。解放战争的战火再次燃起,滕西远和战友们再次拿起武器,投入到新的战斗中。

这时的滕西远已经是一名经验丰富的炮兵连长。他深知在战场上,火炮的威力不仅取决于火力,更取决于使用火炮的策略和位置。

为了让每一发炮弹都发挥最大效果,滕西远经常亲自到前线侦察地形。他带领部下反复研究地图,寻找最佳的火力点。

1947年7月的一个傍晚,滕西远又一次来到前线进行侦察。这次他只带了一名警戒的战士,装备也很简单:三颗手榴弹、一支步枪和一支手枪。

就在这时,他发现了一支200人的国民党小队正在附近行军。这支队伍距离我军主力驻地仅有半小时的路程。

形势危急,滕西远必须迅速做出决断。以两个人的力量根本无法阻挡这200人的队伍,但如果去报信,敌人可能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在这关键时刻,滕西远想到了诸葛亮的"空城计"。他决定利用夜色的掩护,施展这个千年智慧。

当夜幕降临,滕西远拿出一枚手榴弹,猛地扔了出去。紧接着,他对着国民党部队大声喊话:敌人已被我军包围,继续抵抗只是徒劳。

黑暗中的敌军看不清周围的情况,只听到山坡两侧传来的动静。他们被这突如其来的袭击弄得手足无措。

敌军指挥官命令部队原地待命,企图摸清我军的部署。然而长时间的等待,却让他们更加惶恐不安。

就在敌军准备撤离山沟时,我军主力部队已经接到了滕西远发出的信号。两百名敌军还未反应过来,就已经陷入了包围圈。

这场战斗打得干净利落,没有让一个敌人逃脱。滕西远凭借两个人的力量,成功智取了一支两百人的敌军。

在战后的庆功大会上,粟裕将军亲自接见了滕西远。他称赞滕西远是一位"孤胆英雄",当场取出一把二十响德造手枪赠送给他。

这把从国民党军官手中缴获的手枪,在当时可是稀罕物。整个八路军都没有几把这样的武器,它的价值不仅在于武器本身,更在于粟裕将军对滕西远的肯定。

战功赫赫老兵持枪颐养

建国后,朝鲜战争爆发,滕西远毫不犹豫地报名参战。他从福建启程,一路北上,穿越半个中国,奔赴朝鲜战场。

在一次关键战役中,敌军的坦克阻断了部队的前进道路。面对这个棘手的情况,滕西远主动请缨,要求执行爆破任务。

他将八斤重的炸药包藏在怀中,借着夜色的掩护,悄悄靠近敌军坦克。这次冒险的行动,成功炸毁了阻挡部队前进的坦克。

虽然滕西远在爆炸中幸存下来,但额头上留下了永久的伤疤。这道伤疤,成为了他为国征战的又一个见证。

1953年,战争结束后,滕西远脱下军装,回到了家乡莱芜。但他并没有停下为社会服务的脚步,继续在各个岗位上发光发热。

到了1996年,国家颁布禁枪法案,各地开展收缴行动。当地民警来到滕西远家中,准备收缴他的两支手枪。

面对民警的要求,滕西远拿出了一张1982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6020部队签发的持枪证。证件上清楚地写着持枪须知,还盖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印。

这张特殊的证件引起了民警的注意,他们意识到眼前这位老人绝非等闲之辈。在了解了滕西远的传奇经历后,民警不仅没有收缴他的枪支,反而对他表示了深深的敬意。

回顾滕西远的军旅生涯,他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三场战争。在战场上负伤五次,至今额头上还留着弹片的痕迹。

他的功勋簿上记录着三次一等功、两次二等功、三次三等功的荣誉。在解放战争期间,他参与了莱芜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十多次重大战役。

时至今日,滕西远还经常回忆起那段艰苦岁月。在莱芜战役中,他们三天只吃了三个柿子饼,踩着冰碴子过河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

那两支珍贵的手枪,一支来自廖容标司令,一支来自粟裕将军,见证了他的赫赫战功。这不仅是两件武器,更是革命年代的珍贵历史见证。

滕西远常常告诫子女们,他生在战争年代,多次死里逃生。年轻一代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继承先辈的革命精神。

这位老战士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传奇,更是一段鲜活的革命历史。他手中的双枪,承载着一个时代的记忆,诉说着一段不朽的传奇。

0 阅读:41

若水史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