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长假归来,发现有人说楼市又出了一条“核弹级”的措施。点进去定睛一看,原来是自然资源部发布了新增商品住宅用地供应规定——
去化周期超过36个月的城市,暂停供地;去化周期在18个月(不含)至36个月的城市,按“盘活多少,供应多少”的原则供地。
实际上,这个措施甚至不能算新举措。早在2017年、2019年,这条供地的红线就有了,并且划得更清晰。
譬如,2019年就规定了五档供地原则——去化周期36个月以上的城市,要停止供地;去化周期18—36个月的要减少供地,去化周期12-18个月的,要保持供地水平;6—12个月的城市,要增加供地;去化周期6个月以下的城市,要显著增加供地并加快供地。
如果这个举措是一颗“核弹”,那么它的引线也未免埋得太长了,从7年前一直潜伏到现在,直到围观群众都忘记了它的存在,它才又燃起花火。
值得注意:7年前的楼市还在高歌猛进,需要降温去火,抑制需求;而现在是楼市急需刺激、保持体温的时候,这条举措重新被提出,居然一点都不违和地变成了刺激大招。
1
5年之后重新划起供地红线,说明了2024年楼市去库存的紧迫性。
4月30日,高层会议定调今年房地产两大重要任务:一是保交楼,二是“消化存量房产、优化增量房产”。去化周期长的城市暂停供地,可视为去库存的配套政策之一。
有数据显示,截止今年3月末,全国商品房库存总量7.4833亿平米,同比增长15.6%。其中住宅库存近4亿平米,同比增长23%。要知道,我国楼市历史上的前一个库存高峰年份——2015年,这个数字也只有7.1亿平米左右。彼时,货币化棚改、涨价去库存两个大招出台逆转了局面,此后楼市成交面积在连续攀升,在2021年达到历史巅峰——18亿平米。但从2022年开始,楼市成交面积开始大幅下滑,从18亿平米跌落到13.58亿平米,再跌至2023年的11.2亿平米,两年之间,成交数据已被腰斩。
可以说,需求端的疲软是库存压力不断加大的主要原因。它对楼市去化周期的拉长效果更是双倍。易居研究院的百城库存报告显示:2024年3月,全国百城库存去化周期为25.3个月,超过了2年。像韶关这样的城市,去化周期已经高达153个月,超过12年。
而“36个月暂停供地”的举措重提之后,有人根据易居的库存报告发现:100个监测的城市中,有41个城市的去化周期超过了36个月。如果按规定,这些城市将暂停土地出让。而中信证券研究机构发文称,他们所研究的12个大城市中,估计会有6座城市的后续去化周期将在36个月以上。
2
如果供地“新规则”严格执行,可以猜想:很多城市将绞尽脑汁地研究算法。让自己的去化周期看起来不那么刺眼。我们观察,目前由于计算的口径不同,不同机构计算出的去化周期也有差异,但大体上相差并不明显。
按照易居研究院的数据:中国四大一线城市中,只有上海的去化周期处于安全范围内——15.3个月。北京、深圳都是36个月以上的城市,广州则是26.5个月,属于“盘活多少,供应多少”的城市。
有数据显示:全国30个重点城市中,只有5座城市的去化周期处于18个月的红线之下。它们是上海15.3个月、成都17.6个月、西安14.7个月、杭州15.5个月、合肥13.7个月。
在易居研究院2023年底的一份报告之中,成都的去化周期仅为6.3个月。但在3月报告中变成了17.6个月。3个月内去化周期增长了2倍。是统计口径变化大还是市场供需变化大?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可以从中发现:去化周期这个数据是可能在短期内有较大变化滴!
3
去库存的基调下,2024年楼市政策开始在供需两端一起抓。一边减少土地供应,一边刺激需求。
实际上,去年开始很多城市都在缩减供地规模,有的城市的工地规模甚至缩减了40%以上。可见城市管理者们都主动想办法调整供需结构。这次重划供地红线,影响最大的是那些去化周期超过36个月,又严重依赖土地财政的城市。而从经济逻辑看,减少供地对稳定房价、稳定居民资产是有好处的。
但相比减少供应,如何刺激需求更为重要!今年前三个月,尽管越来越多的城市都已经全面解除限购、城中村改造也在大范围开展,国家队开始下场购房用作保障房或长租房建设……但楼市销量仍比较低迷,一季度全国20强房企累计销售下滑了49%左右,市场复苏可谓道阻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