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戏说烽火;图/部分引用以及修复;
他是开国元勋,为了人民的革命事业奋斗了燃烧了一生,他就是黄克诚。一生胸怀大局,富有远见卓识,一生追求真理,百折不回。
黄克诚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已经双目失明,并坚持了一段工作时间,最后病情愈发严重,他躺在床上和家人以及医生提了自己的诉求,但所有人都不肯同意,
这背后究竟是何原因,如此功勋卓著的开国大将,临终前的诉求都无人答应?这于心何忍?
一、环境磨炼意志,时代造就将才
1902年黄克诚带着对未来的希望,来到了这个世界,然而他所面对的是大清王朝在沼泽地里生死挣扎的状况,出生在贫苦家庭的黄克诚,并没有经历过多少幸福无忧的童年。他不知道接下来要面对的是清政府王朝的退场,军阀割据的混乱年代,百家齐放的思想浪潮,以及日本人的侵略,在那个硝烟四起的时代中,也必然会有一群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志士,源源不断的涌现出来。
特定年代和环境背景之下,必然会孕育出一批披荆斩棘的时代先锋,这其中就有黄克诚大将。
在黄克诚小的时候,父母省吃俭用一针一线的节约出来送他去上学,以前读书没现在想象的那么容易,每天要早起一两个小时,天乌黑乌黑的,翻过一两座山到教室。平日里除了上课家里的农活也不能落下,那时能读得上书都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条件的艰辛和环境的恶劣从小磨炼了黄克诚,也是在他求学的路上接触到了先进思想的影响,20岁考到了湖南的师范学校读书,这里有来自全国五湖四海的同学,接触到了最先进的文化教育—马克思主义,也正因为接受到了先进教育的熏陶,黄克诚的人生也变得十分的辉煌。并积极的参加爱国运动,23岁的时候正式加入了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党员。
黄克诚加入革命队伍之后,一开始是在北伐军总政治部内工作训练,做做宣传、思想教育之类的文职工作,但后续我军委派他秘密参加湘南起义,追随着朱德、陈毅上了井冈山,担任红四军35团的团长,亲自率领部队前往湘南进行游击战,疯狂的狙击敌人的据点,给大后方争取了充分的发展空间。
黄克诚将军不是说一上来就一鸣惊人,而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做好每一步工作,稳中求胜,丰富的作战经验为他后面的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厚积而薄发,卓识配胆略
在1934年长征的路上,黄克诚曾亲率部队在前探路,担任红军的先头部队,为了突破国军铁壁铜墙般的封锁线,他亲自指挥战斗。
黄克诚在战场上思路特别的清晰,每一步做什么如同一台无感情的先知,能想好每一步落子在哪,他时常观察战事情况,灵活调度队伍,采取多样化的战斗方式,包括游击战术、夜袭等,以迅速穿越敌军防线,并保障红军的前进速度。
不仅在战略上黄克诚运筹帷幄,在胆识上也不输常人,常常亲自指挥战斗,面对敌军的强大压力,他亲自率领部队冲锋陷阵,亲身参与战斗,鼓舞了队伍的士气,有效地推动了战斗的进展。甚至在遭遇到敌军多次反击和封锁,他仍旧顽强抗击数倍之敌,浴血奋战在湘江南岸,还能在复杂的战局中,对队伍进行严密组织和指挥,合理分配兵力,以小部队与敌军进行多次激烈战斗,并通过突袭、伏击等方式,成功瓦解了敌军的防线,为红军大部队渡江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此战战役中还发生了一件小插曲,当时黄克诚所在师部严守阵地,但接到的指令是:没有命令不准撤出阵地!
但在主力部队和主要力量全部都顺利渡过湘江后,黄克诚所在师部却没有收到任何撤退的信号,他向当时的师长张宗逊建议可以撤退了。结果张宗逊不肯撤退,因为没有接到撤退的信号。黄克诚看局势十分紧急直接拿自己的人头担保:“迅速撤退,出了什么问题我负全责!”
师长张宗逊这才同意了,带着红四师追赶主力部队去了,也幸好这个决定让部队幸免于难,另外一支军队因为撤离较慢,结果被敌人包围后全军被歼灭了。
这场战役不仅充分发挥了他的军事才能与领导才华,更是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色的战略智慧与敢于担当的胆略。如果没有这一份胆略,他也不敢在如此危急时刻进行决策,在战场上没有接到命令擅自撤离这可是要丢掉性命的,
世界管理大师德鲁克说的最多的就是,有效的领导第一要正确,第二要及时。你正确,但不及时,也就不那么正确了。作出正确的决策难,及时作出正确的决策更难。
黄克诚在后来的解放战争时期也是充满了远见卓识,曾第一个向中央发出电报,建议要派十万大军前往东北建立根据地,当时他经过深思熟虑的思考后判断,一来蒋介石对和平谈判没有什么诚意;二来东北区域有大片的战略根据地,可以同关内战略根据地联动,不能胜利也可以制约;三来具体调动法子从山东去东北、华中的调去山东,形成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
东北区域想要建立根据地第一件要事便是剿匪,当地的土匪对于地理环境非常熟悉,平时行动隐蔽时常躲在山林里,范围又特别大,以包围之势的话,所用兵力又太多,容易被土匪趁机逃脱,经过很多次的实战经验,黄克诚总结了一套打法,以骑兵追赶,死咬不放,就地剿灭。一套组合拳打得土匪晕头转向。
此外他还要求干部多到百姓家里去,紧密团建在群众的周边,发动他们的力量让土匪无处可藏。黄克诚还积极的为人民群众谋福利开展土改运动,让所有的人民群众分到了土地。
在西满地区建立根据地时期,黄克诚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推行土地改革、组织合作社、开展文化教育等一系列革命措施,不断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觉悟和团结,为根据地的稳步发展和壮大做出了积极贡献。
开国元帅陈毅说过一句话评价的到位至极:“你们的师长(黄克诚)眼睛虽然近视,但他看事情却是千里眼啊!”
三、刚正不阿,全心全意为人民
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他担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湖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当时湖南又闹灾害,既要发展当地的经济又要清理湘西的土匪,提防国民党部分的残余势力。
在湖南那段艰苦的岁月里,哪里需要救济赈灾抢险,黄克诚将军还是如同战争时期一样,亲率部队紧急支援。
黄克诚将军在担任一省父母官之时,从来都是人民之上,从不会跟有些腐败官员一样利用职务谋自己的便利,经过战争洗礼的他知道百姓过上好日子有多么的不容易,不管位居何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是他的职责所在。
它不仅这么说,平日里也是这么做的,廉洁奉公是他的遵守的底线,面对任何超越程序、徇私枉法的事情都被他拒之门外,他曾在家里定下规矩,不许家里人私下挪用公车,也不许找工作人员办理自己的私事。
曾有一次黄克诚放假带着家人去受灾严重的地方,视察灾情,结果他的小儿子特别的顽皮,看着碗里的饭不吃,居然要去抢战士的馒头,被他拉在一旁狠狠的教育了一番,他不仅对自己严厉,对身边的家人也严格约束,所以从小他们家风就勤俭节约。
黄克诚将军不仅在抗战时期用自己的生命,为千千万万的人民打拼江山争取好日子,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还全身心的燃烧自己的血液,投身在祖国的建设发展中去,他是一个伟大的、忠诚的、崇高的开国大将。
曾有人如此评价:开国大将黄克诚,是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他文武兼备,雄才大略;无私无畏,刚正不阿;清正廉洁,克勤克俭;严于律己,宽厚待人;历经坎坷,忠贞不渝。
四、忠肝义胆英雄魂,千古留青万史名
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里,黄克诚将军在双眼失明的情况下,仍旧坚持工作,在病情愈发严重后,他甚至不肯吃药,想把药留给有需要的同志,不想国家为了他这个“无用之人”浪费钱财。
他躺在病床上反复跟周边人请求道:“我这样油尽灯枯的人,为人民做不了生命,为什么还要花费人民的钱财来治病?”可大家于心何忍让这么一位丰功伟绩的开国大将离我们而去呢!在护士强行打上针药并输氧,没想到他一清醒来,全都拔掉坚决不肯浪费国家和人民的一针一线。
1986年的12月28日,黄克诚将军永远的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一生奉献过的祖国,他守护了我们的土地,为了人民的革命事业奋斗了一辈子,
他夫人在挽联中写道:即死无憾矣,仰不愧天,俯不怍人。这也许是对“黄老”最好的评价!
参考资料:
1.《红色将帅十大大将:黄克诚大将》(姚有志著/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7)
2.《黄克诚传》(编写组著/当代中国出版社/ 2012)
3.《黄克诚自述》(黄克诚著/人民出版社/ 2004-12)
希望您也能给我点个关注或者支持我一下,您的支持是我创作最大的动力,谢谢啦,下期期待与您再度相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