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三国路人甲,专注三国史。跟着我,一起聊三国
季汉后主建兴二年(224年),江东张温前来修好。在张温即返程时,左中郎将、长水校尉秦宓与其发起了一次有趣的辩论。这场辩论,在演义中作“难张温秦宓逞天辩”,这也算是历史真实版的舌战江东。
电视剧《三国演义》秦宓剧照
一、避仕荐贤秦宓,字子敕,广汉绵竹(今四川德阳)人。
秦宓在蜀地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他年轻时就很有才学,但却不愿入仕,州郡多次征召,他都以有病为由予以婉拒。但秦宓又不像一个完全避世的人,他还向益州牧刘焉举荐了绵竹学者任安。
任安师从新都(今四川成都)隐士杨厚,后入雒阳太学受教。学成回到蜀地,与绵竹经学大家董扶齐名。这个董扶,就是对刘焉说“益州分野有天子气”,使刘焉终割据一方的那位(参见)。任安在蜀地曾短暂任郡功曹、州治中,之后辞官隐居授徒,季汉后来学者杜琼、杜微、何宗都为其弟 子。
这时任安年纪已大,但秦宓说:“当年百里奚、蹇叔以垂暮之年,为国定策,《尚书》亦称赞年高之人,是以知人才选荐,不应以年纪为限。隐士任安,仁义正直,声名远播,若对其察举录用,则全州之人都会心服。”
后来刘焉又向汉灵帝举荐任安,可惜当时天下已乱,任安又淡泊名利,所以终未成行,而七十九岁卒于家中。后来诸葛亮做了季汉丞相,曾问秦宓,任安有何长处。秦宓答道,任定祖(任安字)“记人之善,忘人之过”,可知任安盛德,流被蜀中。
汉献帝兴平元年(194年),刘焉去世,刘璋继任益州牧。这时秦宓的广汉老乡王商为治中从事(参见)。王商乃蜀中名士,荆州牧刘表、大儒宋忠、名士许靖都与其有交(参见)。他写信给秦宓,以卞和抱玉相喻,劝秦宓出仕。秦宓则以许由、庄周自比,再次予以拒绝。
秦宓在刘璋父子时称疾不就
王商后为蜀郡(治成都,即今四川成都)太守。他因成都人禽坚至孝,追赠其为孝廉,并为蜀人严遵(字君平)、李弘建祠立庙,以敬先贤。秦宓听闻后,又为蜀人司马相如鸣不平。他说,正是有了司马相如,蜀地的学术文化才比肩齐、鲁,因此也应为其建祠纪念。
由此可知,秦宓是一位地域观念很强的人。
益州豪强李权曾向秦宓借《战国策》,但秦宓说,《战国策》只是记录张仪、苏秦合纵连横之术的书籍,读来不仅无益,而且易受惑乱。亦可知秦宓是位以儒学为正统的学者。
附带说一句,这个李权,结局很悲催,在刘焉入蜀时,为震慑益州本土势力,就拿他开刀,树立权 威。李权的被杀,也导致贾龙、任岐之叛的发生。如果你对李权不熟,他儿子李福你肯定熟。李福为人精识果锐,刘备定益州后,先后为巴郡西充国(今四川阆中)长、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令、巴西(治阆中,即今四川阆中)太守、东州(今重庆)督、尚书仆射。李福蕞知名的,是在诸葛亮临终时,奉后主刘禅之命,前往询问后事。
二、称曰仲父秦宓这种欲隐不隐,又性格张扬的个性,让一般人很是不理解。有人就将他的军:“君总是自比巢父、许由、商山四皓,为什么又有意地宣扬自己的辞藻文采、表露自己的非凡才能呢?”
秦宓心不加速、脸不变色道:“宓文不能尽言,言不能尽意,怎么能称得上辞藻文采呢?所谓虎生而有斑斓之纹,凤生而有五色之羽,这是天性使然,岂能伪装?况且河图洛书因文采而兴,圣人六经因文采而传,君子以礼乐教化为美,辞藻文采有什么错呢?”
这说明,秦宓还是个抬杠好手。请记住他这杠头的性子,以后他还要因此大放异彩。
献帝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平定益州,广汉(治雒县,即今四川广汉)太守夏侯纂请秦宓为师友祭酒,领五官掾,并尊其为仲父。师友从事是郡守养在府中专事谋议的散吏,取其亦师亦友之意,其为尊者称师友祭酒。五官掾位次功曹,无固定职掌。仲父是对年长者的敬称。这三个词连起来,意思就是,夏侯纂要养着秦宓这个闲人,并当干爹一样供着。
益州及广汉郡位置图
但秦宓依然以有疾为由,躺在家中不就。夏侯纂就带着功曹古朴、主簿王普,拎着酒食前往秦宓府中相与交谈。夏侯纂一班人到了秦家,秦宓却依然卧床不起。
夏侯纂就故意对古朴说:“听说你们益州养 生食谱,过于他州,不知人文比起他州来如何呢?”古朴道:“自前汉以来,敝州人物,虽爵位不及他州,但若论起著书立说、为人师表,却一点不逊色。想严均平读黄老而作《指归》,扬雄读《易经》而著《太玄》、读《论语》而述《法言》,司马相如为汉武帝作封禅之文,这都是天下共知的大才啊。”夏侯纂就问秦宓:“仲父以为如何呢?”
他二人这一说,果然勾起秦宓的抬杠欲。他用手板拍着自己的面颊,痰嗽一声道:“我说明府啊,你可别怪仲父我说大话,我来给你讲一讲本州源流。蜀有山名汶阜(岷山),长江源出此山。天帝使本州昌盛,神灵为本州建福,故本州有地沃野千里。江河淮济,谓之四渎,而长江居首,此其一也。大禹生于石纽,即今汶山也。当年尧帝受水患,鲧治无功,大禹疏江决河,使其流入海,为民消患,此其二也。天帝以房心参伐之星象,而推行政令。参、伐二宿,分野在益州。三皇乘祗车出谷口,即今之斜谷,此其三也。明府您平心而论,益州人文比其他州若何?”
夏侯纂听了,默然无语。
这件事可知,秦宓就像个护短的老倔头,容不得外人说半点本地人的不是。
三、辩难张温刘备自领益州牧后,辟秦宓为从事祭酒,也就是州从事之长。
刘备为益州牧,以秦宓为从事祭酒
先主章武元年(221年),刘备欲东征孙权,秦宓进谏说天时不利,难以取胜,因此被下狱,后被以钱赎出。秦宓也是除赵云外,另一个谏刘备东征的人(参见)。
后主建兴二年(223年),丞相诸葛亮领益州牧(参见)。诸葛亮以秦宓为州别驾,很快又拜其为左中郎将、长水校尉。
同年,诸葛亮以尚书邓芝出使江东,与孙权重修旧好,孙权以辅义中郎将张温前来答谢。在张温返回江东时,发生了演义中的知名桥段“难张温秦宓逞天辩”。
当时季汉百官都往送行,秦宓却迟迟未到。诸葛亮数次派人去催,张温见堂堂诸葛丞相在等一人,就奇怪地问道:“这是什么人呢?”诸葛亮道:“益州学士也。”
张温在江东,也以文辞机辩著称,他就想辩难一下秦宓。秦宓到后,张温先开言:“先生当学吗?”秦宓道:“五尺童子都当学,您怎么小看人呢?”张温接着道:“敢问天有头乎?”秦宓道:“有啊。《诗经》曰‘乃眷西顾’。以此推之,天之头在西。”
张温又问:“天有耳乎?”秦宓再道:“有。《诗经》又云‘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若其无耳,何以闻于天?”
张温再问:“天有足乎?”秦宓应口而答:“有。《诗经》还说‘天步艰难’。若天无足,何以说天步?”
张温继续道:“天有姓乎?”秦宓呵呵一笑:“当然。天子姓刘,故天亦姓刘。”
张温还是不死心:“日生于东乎?”秦宓一哂道:“日虽生于东,而没于西也。”
张温也在江东也以机辩著称
两人一问一答,虽是文字游戏,但秦宓的回答,时时处处彰显季汉的得国之正。这回答如空谷回响,无丝毫迟滞,张温听了,大为敬服。
后来,秦宓升大司农,终至九卿。不想在建兴四年(226年),秦宓即去世。
史载,秦宓看到五帝世系,说五人同出一族,即考证这一记述的谬误。他还考证了皇帝王霸豢龙的传说,读来也很有道理。
史书还载,季汉大儒谯周,年轻时曾数次求教于秦宓,并将其言论记在《春秋然否论》中。而作《三国志》的陈寿,是谯周的弟 子。因此从辈分上说,陈寿还得叫秦宓一声师公。
四、小号卧龙秦宓在季汉,是一个很独特的存在。他身为儒士,却与《蜀书》中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诸文士不在一传,而与许靖、麋竺、孙乾、简雍、伊籍合传,排序因此靠前许多。
我想主要的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相较于杜微、周群、杜琼、许慈诸学士来说,秦宓的儒学不纯粹,有点“野路子”。二是《许麋孙简伊秦传》更重名声,属名士传。名士与文士比起来,在注重名声的汉魏来说,还是要重要一点。
秦宓和诸葛亮有许多相似之处
其实细读《三国志·秦宓传》,我恍然有一种错觉:秦宓不是小一号的诸葛亮吗?你看他在刘焉父子时隐居不仕,隐然有卧龙躬耕陇亩的影子,见到刘备却一辟而就;他被夏侯纂请为师友、敬为仲父,又有点刘备、刘禅父子托国以重的感觉;他注重文化,尤其注重家乡文化的赓续,和诸葛亮建立的季汉乌托邦有得一拼;他辩难张温,又上演了一出历史版的舌战江东……
读书而不读死书,秦宓就是一个文人版的卧龙!
我是三国路人甲,一个铁杆三国迷。跟着我,一天学一点三国知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