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泰是三国时期曹魏名将。
他接手郭淮都督雍州凉州诸军事,料敌如神,多次挫败姜维北伐,成为西线曹军的中流砥柱。
司马昭评价陈泰:
玄伯沈勇能断,荷方伯之重,救将陷之城,而不求益兵,又希简上事,必能办贼故也。都督大将,不当尔邪!
在司马昭看来,陈泰性格沉稳、足智多谋,在他的地盘上出了什么事,不需要外界协助,他都能够独自摆平。
虽然评价甚高,但却与事实出现矛盾:陈泰担任都督雍、凉二州的军事仅一年多时间,随后就被调回朝中。
一些人据此对陈泰的军事实力产生怀疑:
陈泰虽然在对阵姜维的多次战役中保持了极高的胜率,但缺乏像邓艾那样大量杀伤敌军或是开疆扩土的明显战绩。因此其军事实力很难与姜维及邓艾相提并论。雍州刺史王经在洮西之战遭遇重大失败,陈泰作为地方军事主官是否应该负主要责任?
有时候战将的能力不能仅靠攻城略地来证明,陈泰的前任郭淮同样也没有什么大的战功,其在军事领域的建树依旧毋庸置疑。
王经在洮西之战中不听陈泰指挥,擅自率兵迎战姜维以致遭受大败,肇事者王经的职务都未受到什么影响。陈泰指挥并无漏洞,更不应该被追责。
陈泰的军事能力究竟如何?他到底是西线曹军的中流砥柱,还是能力平庸的过渡性人物?洮西之败,他需要负主要责任吗?他与邓艾、姜维相比,军事能力究竟孰高孰低?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9d90b65cb978a66ab72d57aa660b50c.jpg)
陈泰
249年,高平陵之变发生。事情发生后,司马懿派人劝曹爽放弃抵抗,曹爽犹豫不定,便派尚书陈泰和侍中许允去朝廷打探口风,并和司马懿协商。
陈泰和许允两人显然是被司马懿的承诺给骗了。他们回去告诉曹爽,如果放弃抵抗投降,司马懿承诺只免官不要命。于是曹爽选择投降,导致自己被杀还连带被灭了三族。
感觉智商受到侮辱的陈泰异常愤怒,为了避免被人指着脊梁骨骂,他也不期待司马懿给什么封赏,直接要求离开朝廷,到地方上去。
陈泰被调任雍州刺史,代替原刺史郭淮,并加奋威将军。一下就处在了对蜀作战的核心地带。
其实此前陈泰并没什么指挥战争的经历,他的父亲陈群是个文官不说,就是往前几代都没出过一个武将。
这种调动就让人感到很迷惑。因为当时西线可是曹魏境内最激烈、最吃紧的战场,对他到底是重用培养还是贬低打压就很难讲了。
但陈泰还是毅然决然地去了。
果然一去就遭遇了挑战:姜维打上门了。
249年秋,姜维试图在高平陵之变后,趁着曹魏局势不稳来占点便宜。他率军进攻雍州,在曲山边筑了两座城。姜维还试图将当地与他来往密切的羌人都迁移到蜀汉去。
这便是姜维的两个目的:占据要地和迁移百姓。
能在凉州占据一席之地当然好,如果万一占不了地,就把当地羌人都转移走。这样当地被搬空之后,坚壁清野的,就是守都没法守。
姜维之所以敢这样明目张胆地整,就是抓住陈泰和郭淮交接工作的窗口期,认为两人或多或少会产生些矛盾。而陈泰是个军事小萌新,刚到任对情况还不太熟悉,新旧交接之时,最容易出事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2616cf334ce68426f9a0bb55d5870fe.jpg)
凉州形势图
让姜维颇感意外的是,陈泰出奇地稳,并且郭淮竟然还和陈泰打起了配合。
两人是商量着完成防御计划,陈泰为主,郭淮为次。
陈泰提出了自己的计划:
麹城虽固,去蜀险远,当须运粮。羌夷患维劳役,必未肯附。今围而取之,可不血刃而拔其城;虽其有救,山道阻险,非行兵之地也。
麹城是姜维的重要据点,它虽然牢固,但是离蜀汉太远,补给线拉太长了。如果蜀军调用当地羌人的粮食,羌人手里也没有余粮,时间一久肯定也不乐意供粮了。
所以根本没必要和蜀军消耗,就等他们没吃没喝了,就能将这座城拿下。
且一旦麹城被围,姜维肯定会去救,但是山路崎岖不便行军,蜀军援军一时半会也到不了。
所以这样一来,战略思路就变得清晰起来:将麹城的蜀军围死拖垮,然后等姜维远道救援,再来个围点打援。
陈泰的这一番计划,让郭淮刮目相看:这个从未打过仗的年轻人,有点东西啊。便全盘采纳了陈泰的计划,派陈泰带着讨蜀护军徐质、南安太守邓艾围困麹城,将其所有的道路和水源都切断。蜀军出城想和魏军拼命,陈泰命令大军坚守阵地不要出战,反正耗着就行了。
麹城蜀军就这样被困住了。想突围吧,四周全是魏军工事,打也没法打。于是蜀军守军只能哀怨地在城内靠啃干粮、喝雪水过日子。眼看就要被拖垮了。
姜维急忙带兵救援,在牛头山与陈泰碰到了。
姜维本来想趁着刚来的一股子锐气,和陈泰对战,将其一举击破。
但陈泰又继续和姜维耗:
兵法贵在不战而屈人。今绝牛头,维无反道,则我之禽也。
于是在正面,陈泰坚壁清野死守不战,而随后又派兵从侧翼南渡白水,顺着河往东延伸。而郭淮则亲自率兵杀向洮水,企图断掉姜维的退路,然后将姜维围死在牛头山附近。
牛头山地势险峻,一旦被围不死也得脱层皮。发觉了危险的姜维只得赶紧撤离。
麹城蜀军一看援军都被击退了,只好乖乖投降。
此战魏军几乎没有遭受什么损失。
通过这开局之战,陈泰显露出了他的特质:
1、陈泰这人思维十分缜密。一环扣一环,就连老将姜维都抓不到什么漏洞。
2、他十分冷静。即便占据优势,也不轻易和蜀军开战。充分展示出谋局者的优良素质。
3、他非常善于思考总结。陈泰此前并没有作战的履历,可打法如此熟练老道,可知他之前做过大量的功课,对魏蜀两军的打法特点了若指掌,所以能够作出巧妙谋划。
郭淮看出了陈泰能力不在他之下,放心将职权交给了他。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dd4104e3ab84acf6ae2e1b9e777f226.png)
麹城之战形势图
陈泰对姜维的北伐进行了分析,认为他之所以能够屡屡进犯,就是因为其与羌胡有着紧密联系。
陈泰很想干出点大成效,便在252年请求将雍州和并州的兵力合在一起,将胡人给打压下去。或许并州经常被征召,有点不堪重负了,并州的雁门、新兴两郡在得到消息后,就因不满而作乱。
从这里可见,陈泰的威望和协调性还是略有不足,并且有一些自视甚高的倾向。
此后陈泰和姜维还有一些零星交手。
在253年五月,姜维与东吴诸葛恪北伐相呼应,率军数万向南安和狄道进攻。于是陈泰到洛门设防,堵在了蜀军必经之路上,姜维久攻不下,粮草耗尽只得撤退。
但双方真正的过招,还是在255年的洮西之战。
255年3月,大将军司马师在讨伐毌丘俭的淮南二叛时,被文鸯吓得眼睛震出眼眶而亡。
姜维趁继任的司马昭地位不稳时,与车骑将军夏侯霸、镇南大将军张翼等一起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进攻。
姜维此时是有备而来,因为254年他曾经冒险探过一次路。
当时曹魏守狄道长李简向蜀汉发出了一份投降的密信。蜀汉的大臣们都认为这是诈降。但荡寇将军张嶷认为李简真心投降。于是姜维就和张嶷一起进军陇西。蜀军到达狄道时,李简果然率领城中吏民欢迎,得到物资补给后的姜维继续向纵深进攻。
虽然之后张嶷被魏军大将徐质所杀,但姜维也随之占据兵力优势,将魏军全面击溃。
姜维长途奔袭,无法携带重型攻城武器,虽然获得大胜,但对着坚固的襄武城却无计可施。
撤退之前,姜维将狄道、河关、临洮等三县的百姓迁往蜀地。
把陇西的百姓迁走,魏军面临的就是一座座空城,要实施防守就将面临人财物的制约,短期内无法组织起有效防御。而姜维要是再从陇西进军,阻力就会小很多了。
当然除了人力空虚外,魏军还有一个巨大的隐患:新任雍州刺史王经。
王经被称作是冀州名士,农民出身。经验比陈泰更少,履历比陈泰更单薄,但胆子比陈泰更大。
姜维在进攻前散播出消息,将从三路出击:一路出祁山攻天水;一路出石营攻麹山入陇西;一路攻金城。前两条路线蜀军已经多次走过,第三条路线则有所创新。
与陈泰刚到雍州时的沉着冷静完全不同,王经一下慌了神。
王经向任征西将军、都督雍凉军事的陈泰汇报局势,提出防御计划:自己率军南下麹山,防范从石营进攻的蜀军;由新任讨蜀护军南下祁山;然后调凉州军(以金城守军为主)往南在枹罕设防。
陈泰听到这小学生一般的多路防守方案,不禁感到头大。就算是蜀军分三路进攻,也总要有个侧重点不是?他们的主攻方向又在哪里?
凉州军本来防范羌人作乱就够费劲了,现在让他们到人生地不熟的陇西,岂不是当靶子给蜀军打?并且凉州军一离开金城,羌人在其后方闹事,到时候金城岂不是也保不住?
其实这就是姜维为王经量身定制的陷阱:通过虚假信息诱使魏军分兵迎战,接下来轻松地将之各个击破。
不过这个计谋被陈泰一眼识破。
陈泰让王经靠谱点,兵力就这么一点还分什么分,集结陇右主力守住陇西郡的首府狄道就够了。魏军只要守住狄道,蜀军无论是进攻陇西还是进攻金城,都会有被截断后路的危险,自然就不敢轻易深入。
陈泰则率魏军主力在陈仓集结,既有利于守住向陇西增援的通道,也能确保长安的安全。
这个布置可以说是十分周密全面。但王经还是捅出了娄子。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d4f487573066168465b4084c86227d9.jpg)
洮西之战形势图
如陈泰所料,姜维果然没有分兵,而是从阴平出发,穿过青藏高原后佯攻金城,然后由枹罕转折向东。
姜维这样做,既可以敲打下在金城的凉州军,让其不敢轻举妄动,又能卡住其南下救援狄道的路径。
接下来姜维就能将守在狄道的王经吃掉,然后围点打援,顺势击败陈泰的援军。从而一举踏平凉州。
这个乍看起来容错率很低的冒险,姜维一开始却打得极为顺利。因为之前他已几乎将陇西清空,所以就没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蜀军迅速地接近洮河河谷,杀向狄道城。
当然有一点让姜维颇感不爽,他的假信息并没有奏效,魏军并没有傻傻地分兵与他作战。
这让他感到有点棘手:就算王经再菜,如果集中兵力据守狄道城,他也没有办法。那样他将再次面临无功而返的窘境。
于是姜维想办法开始诱敌。在接近狄道时,他让蜀军放慢脚步,做出想打又不敢打的犹豫态势。
这种形势下,王经开始转动他那智慧的脑瓜。
王经认为,蜀军既然犹犹豫豫的,肯定是长途而来,战斗力大幅衰减,而看到防守严密的狄道城后,他们便丧失的进攻的勇气。所以蜀军只是远远地看着,正想办法撤退呢。
敌军迟疑,准备撤退,这岂不是反击的大好时机?
于是王经犹如马谡附体,他决定违背陈泰固守的命令,率军出战,试图在故关袭击姜维。然后和马谡企图居高临下大战张郃一样,王经打算效仿韩信,将部队背水列阵,想背水一战将蜀军击破,
姜维的诱敌之策就这样奏效了。
接下来姜维直接率领优势兵力将王经的队伍给围歼。
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於洮西,经众死者数万人。经退保狄道城,维围之。
王经遭遇惨败,损兵几万人,只带着一万多残兵退回狄道城,被蜀军团团包围。
姜维则取得了北伐以来最大的一场胜利。
有人或许会问:王经都已经是残兵败将了,为什么蜀军不乘势攻下狄道?
因为姜维在等另一个机会。他并不满足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想赌一把更大的:通过围点打援,将来自关中的陈泰援军击溃,让曹魏的西线防御全面崩溃。
对此魏军又该如何应对呢?
邓艾看出了姜维的意图,建议陈泰不要上当:
姜维之兵,是所辟之锋。不如割险自保,观衅待弊,然后进救,此计之得者也。
姜维不是想围点打援吗?那我们就干脆不要陇西了,不给姜维伏击的机会,看他还能怎么办?
但陈泰则提出了截然不同的想法:
兵书云“橹轒榅,三月乃成,拒堙三月而后已”。诚非轻军远入,维之诡谋仓卒所办。县军远侨,粮谷不继,是我速进破贼之时也,所谓疾雷不及掩耳,自然之势也。洮水带其表,维等在其内,今乘高据势,临其项领,不战必走。寇不可纵,围不可久,君等何言如此?
姜维要想攻破狄道城,就必须至少花三个月临时来建造攻城武器。并且姜维所带的粮草肯定也不足。这样的话,只要魏军坚定信心是能够守住狄道城的。
但如果放弃狄道城,那么麻烦就大了。因为没有援军,狄道守军丧失信心肯定会投降。攻克狄道后,姜维再占据栎阳,就能缴获大量粮草,再在当地补充一波兵力,然后就能把整个凉州给占了。
所以当务之急,就是得赶紧向狄道增援,给狄道守军鼓鼓气,让他们能够把城守住。
陈泰连夜赶到狄道城东南的山上,燃起一堆堆烽火,下令士兵鼓角齐鸣。
这样造成了两个效果:
1、姜维以为魏军主力突然赶到,士气也大受打击,丧失了继续进攻的信心。
2、狄道城里的将士一见救兵到了,士气大振,狄道城就这样保住了。
保住狄道,陈泰就能放心驱逐姜维了。
从这里来看,邓艾的思维偏保守,且在大局观上有所欠缺。
陈泰率部分军队驰援狄道的做法,相对风险不大,但收效显著,其高超的战略水平展现无余。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048fa7001d0b395097c6198ecd20f95.jpg)
姜维获得洮西之战的重大胜利
稳住了狄道,陈泰接下来就要恢复整个陇西郡,彻底断了姜维占据凉州的希望。
在这里,陈泰和姜维有过一次交手。
陈泰看到陇西山道险峻难行,认定蜀军一定会设下埋伏。于是陈泰实施佯攻,假装要往狄道的南边去,诱使姜维在南边埋伏了三天。
而陈泰则秘密行军,绕过了姜维的埋伏。姜维急于击溃陈泰,一看埋伏不成,就率军跟在后面追杀过去。
显然此时陈泰已经掌握了主动权。他率领装备精良的关中军,兵力也占据优势,在早有防备的情况下,直接就将姜维的军队给击败了。
姜维攻击狄道不成,围点打援也失败。这意味着他的计划全部被陈泰看穿并破解掉了。
姜维明白已经失去了在陇西的所有机会。
凉州军从金城南至沃干阪。泰与经共密期,当共向其还路,维等闻之,遂遁。
北边,凉州军已经逼近;南边,关中军越来越多。狄道城中的王经也和陈泰开始商量反攻的事,蜀军如果再跑慢点,就极有可能被包了饺子,于是姜维只得后撤。
但姜维并非简单撤退,他还想重演一下卤城之战,诸葛亮在司马懿追击下实现反杀的成功案例。姜维在洮水畔的钟提停了下来,试图诱使魏军前去攻击。
解雍州刺史王经围於狄道,姜维退驻锺提。
陈泰也吸取了司马懿的教训,只坚守不出战,不给善于运动战的蜀军任何可乘之机。
既然蜀军远道而来,粮草不足,那么就等他们粮草耗尽自己撤退就好,何必非要大动干戈呢?
最终姜维只得无奈而退。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bb2edbedcfd1a6f2b7661363870f9f7.jpg)
陈泰稳住了凉州局势
比邓艾略高一筹,让姜维无计可施。
陈泰在西线威名远扬。
司马昭也因此不得不对陈泰大加赞赏:
玄伯沈勇能断,荷方伯之重,救将陷之城,而不求益兵,又希简上事,必能办贼故也。都督大将,不当尔邪!
如果说因为洮西之败而处罚陈泰,将陈泰调回朝廷,那么司马昭就不会这样一顿猛夸。
本是文官外放,现在居然不靠朝廷,都能将最凶险的西线战场整得明明白白的。而从249年到雍州开始,陈泰仅仅花了五六年时间。
司马昭隐隐看到某种威胁。
于是将陈泰调回朝廷,任尚书右仆射,又加侍中、光禄大夫。
这等于是将陈泰彻底架空了。
而司马昭这么一番操作,恰恰充分证明了陈泰的实力。
所以陈泰当之无愧是继郭淮之后,在西线战场上曹军的“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