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倍算力牛股鸿博股份遇到大麻烦了

鬼话均说 2024-06-14 03:50:22

6月8日鸿博股份发布了《关于2023年年报的问询函回复的公告》,这份公告是对今年4月30日发布2023年年报后深交所5月20日发出问询函的回复。这份回复问询函的公告内容相当炸裂,几乎等于承认公司过去几年在AI领域的热炒实质性内容不足,众多机构对公司的追捧也显得颇为愚蠢。消息公布之后,6月11日开盘股价就直接到了跌停板。从二级市场股价表现来看,过去两年时间内完全就是过山车。2022年5月股价见低点4.51元,随后开始上升,到2023年1月的时候已经达到了7元多。之后市场开始疯狂炒作AI和算力概念,该公司股价也在几个月之内冲高到了45元以上,但是很快就进入退潮期,股价一路下行,目前只剩下十几元。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短暂的过山车与研究机构热捧但基金不买账有关。整个2023年公司共接受了上百家机构的8次集体调研活动,相关机构撰写的研究报告数量也非常大。大家的焦点集中在与北京京能、百川智能、紫光晓通的AI算力相关合同上。根据最初的公司公告,全资子公司英博数科与北京京能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达成合作,一期由北京京能作为主要出资主体,由英博提供建设规划并进行设备采购提供集群调优及售后服务。合同交易总金额为99,968.20万元。向紫光晓通采购 AI 创新赋能中心所需的部分设备,本次交易的合同金额共计49405万元。向百川智能提供一定规模的英伟达智算服务器所有的算力和资源以及配套软件、应用,以及技术服务。协议涉及交易总金额预计13.82亿元。

如此连续的多笔重大合同,当然会吸引到游资的目光,股价出现短期炒作。但是这一次基金并没有大规模参与,从数据上来看,股价上涨之前的2022年年底,当时只有7个基金持有41.91万股。股价最高峰的2023年6月底只有5个基金持有45.73万股,到了2023年年底只剩4个基金持有2.69万股,其他的QFII和券商等机构都跑光了。为什么这些机构参与度不高呢?明明是算力大牛股,而且美股英伟达还在持续上涨,应该有非常好的炒作基础。

其实无论是公司的2023年年报还是深交所的问询函里,都能找到问题的答案。根据深交所问询函,要求公司“结合合同签订时间、合同约定履约安排,补充说明截至目前最新履约进度,是否正常推进中;请结合你公司前期就相关合同所涉业务的信息披露情况,详细说明预计合同或业务进展与实际情况是否存在较大差异”。

而在回复函中披露了数据,公司和京能国际的合同截至2023年年底实际付款50%,与百川智能合同履约为0%,与紫光晓通未能按期履行合同。虽然之前公司把算力几乎当成了主打,实际上却没有太大的进展。各个机构之前虽然来调研,但是也应该阅读了公司的年报季报等文件,知晓公司未有太大的实质性进展,因此基金并没有真正买入。

在公司2023年年报中,关于公司的主要业务部分,提到了热敏票印刷、防伪票据印刷、彩票新渠道服务、书刊与高端包装业务,对于算力与AI虽然用了很大篇幅表述,却并没有列入公司的业务。同时在业务收入构成方面,虽然公司已经收到了数亿元来自京能国际的款项,但是公司并没有将这笔钱计入公司的营业收入,而是有意识忽略了。

从以上这些信息不难得知,其实公司是明知在算力和AI方面并没有实质性收入,却始终不忘大打算力牌。为什么呢?因为英伟达的股价表现刺激了太多人,研究机构不死心。一方面国内对算力的需求缺口很大,而且正在加力建设中,市场空间广阔。同时科技股历来是A股最容易炒作的对象,6月10日方正证券策略分析师曹柳龙甚至提出了“科特估”这个概念,他认为长期来看逆全球化加速,市场主线正从过去20年的“发展”资产,切换到现在和未来20年的“安全”资产。

之所以会这么说实际上是中特估的翻版,前年底到去年中特估相关股票有非常不错的表现,而科技股、题材股表现非常差。从投资者的愿望来说,他们对于这种可能有较强爆发力的股票历来都是非常青睐的,如果有炒作可能性当然不会放过。但是问题在于这类公司的业绩实在太差,例如鸿博股份虽然去年上涨900%,但是自身已经连续两年亏损,扣非净利润更是连续亏了六年之久。自身算力收入为零且不断宣传相关业务,是否有误导投资者的嫌疑,可能还需要监管部门的最终认定。

通过这一案例,我们应该总结什么经验?1、上市公司蹭热点是常见现象,但是投资者一定要善于分辨,否则很容易踩坑。类似鸿博股份如果能仔细阅读公司历来的年报季报,一定会提前发现公司的实际执行很差,避开这种坑。2、基金多数时候会高估企业,但是如果连基金都不愿意上钩的企业,麻烦可能更大。3、题材炒作时间都不会很长,投资者切莫把题材当成了公司的真实状况,那就吃大亏了。

0 阅读:0

鬼话均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