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玉雕鉴赏

丽旭聊文化 2023-09-06 12:50:01

红山文化玉雕起源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红山文化,距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红山文化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玉雕艺术在当时就已有初步的发展,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红山文化玉雕不仅是独具艺术价值的手工艺品,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它不仅体现了当时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创造力的表现,更是对古代社会、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方面的重要考察对象,具有重要的文化、历史和学术价值。

“C”形玉龙

玉龙

红山文化遗存中发现的玉龙,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以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发现的为代表;另一种以辽宁建平县发现的为代表。三星他拉玉龙,形体卷曲成“C”形,由绿色岫岩玉圆雕而成。龙的吻部前伸,略微上翘,嘴紧闭,鼻端截平,有对称的双圆鼻孔,双目突起呈梭形。颈部长鬣飘举。辽宁建平玉龙,器形厚重,头部肥大,圆睛,面部阴刻圆形口,眼边有双圈扇形眼眶,鼻间有多道阴刻皱纹,吻部稍突,齿外露,嘴与尾相接。因首部似猪,又被称为“玉猪龙”。

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广德公乡黄谷屯遗址出土的“三星他拉”玉龙,高16.8、鬣长7.5、颈部孔径0.7-0.8厘米,现藏于翁牛特旗博物馆。

辽宁省朝阳市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4号墓出土的“猪首龙”,高10.3、宽7.8、厚3.3厘米,现藏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玉质为淡绿色,夹杂褐色沁斑。头部较大,体卷曲如环,颈部对钻一孔。

玉凤

玉凤

辽宁省朝阳市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4号墓出土的鸟形玉雕,长19.5、高12.5、厚1.2厘米,一般称为玉凤,也有学者持不同意见。玉质为淡青色,局部夹杂灰白沁与瑕。正面雕琢凤体,背面光平,凤呈卧姿,曲颈回首,高冠,圆睛,扁喙带钩,背羽上扬,尾羽下垂,凤爪微露,背部有四组横穿洞孔。

玉鸮

玉鸮

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出土的玉鸮,高6.1、宽6、厚1.8厘米,现藏于巴林右旗博物馆。玉质为青绿色,通体抛光。双耳呈圆弧状外凸,耳下浮雕圆眼,双翅展开,尾端平齐。双翅及尾上琢凸线纹表示羽毛,尾部加饰三角形,双爪并列置于其上,作攀附状。

勾云形器

勾云形器

勾云形器因基本形态为一个或多个勾云状卷角而得名。这类器物形式多样,富于变化。典型器体呈长方形或方圆形,中心镂空,呈勾云状卷角。左右两侧外伸四个勾角。上下两侧边缘或有外伸的小凸。靠近上侧边缘中部有两个圆形的钻孔。较为复杂的器体,中间为双勾云状卷角,有螺旋形瓦沟纹。

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出土的勾云形器,长18.2、宽10.58、厚0.64-0.7 厘米,现藏于巴林右旗博物馆。

勾云形器

陕西省凤翔县郭店村春秋晚期墓葬出土的勾云形器,长11.4、宽4.3、厚0.15-0.3厘米,现藏于凤翔县博物馆。玉质为青黄色,一侧中部有受沁之白斑。片状,左右对称。整体为一抽象鸮形,中央以两个圆孔表示其眼睛,眼睛上方有弧形眉,左右两侧各有长方形凸齿,凸齿上侧各雕出齿向上弧形饰,上端平齐,正中钻一孔,佩下部琢出五组条形齿,玉佩两面相同,布满了瓦沟形纹。从造型及工艺来看,此器当为红山文化玉雕。出自异地春秋晚期墓葬,足见先民对其珍视程度。

联壁

联壁

因外形似玉璧相连之形而得名,体扁平,或为两个玉璧相联,或为三个玉璧相联,根据相联玉璧的数量可分为两联壁和三联璧。就组成联壁的单个玉壁而言,大小不一,多不规则。各璧联合处多有对称的“V”形缺口,有的还在联璧一侧钻有两个小孔,以便悬挂。

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出土的三联璧,长11.9、宽3.8厘米,现藏于巴林右旗博物馆。

玉钩形器

玉钩形器

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出土的钩形器,长6.79、宽2.45厘米,现藏于巴林右旗博物馆。通体抛光,呈长条形,前端略弯,作尖钩状,近后端琢有两道平行的凸脊,后端两面对称减薄,偏中钻一小圆孔。

红山文化玉雕源远流长,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备受瞩目。通过对其起源和历史、特点和样式、主要艺术表现形式、意义和价值、保护与传承以及在当代的影响和发展前景等方面的探讨,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鉴赏红山文化玉雕的独特魅力,并为其保护和传承作出更多的努力。

0 阅读:90

丽旭聊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