蓁熙品论语|(一七六)孔子写真:天生德予

翻蓁熙 2024-02-15 04:22:44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孔子说:“上天赋予这样的德行给我,桓魋又能将我如何呢?”

-- 原典出处《论语 · 述而篇第七》

这章似乎不能称为一个完整的章节,虽能从文字中读出满满的自信,却难以感知这份自信从何而来,又为何而发。

幸好有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为这章补充了背景。

“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 可以速矣。’ 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孔子途经宋国,和弟子在大树下讲习古礼。宋国司马桓魋想加害孔子,派人去砍伐大树。弟子们说:“老师快走吧。”孔子于是说了这句话:“上天赋予这样的德行给我,桓魋又能将我如何呢?”

图片选自【蓁熙诗画】

厘清三个问题,明白文章大义。

为什么桓魋欲杀孔子?桓魋,宋国司马,主管宋国兵事,是一位权臣。而孔子主张的君君臣臣,正是要摆正君臣位置,限制权臣权力。孔子的到来,对桓魋形成了一种威慑。

为什么孔子在此时搬出“天”?熟读《论语》会发现,凡危急时刻,孔子总是会提到“天”,是迷信吗?恰恰不是。这里的“天”,指“天命”,孔子五十知天命,明瞭自己的使命,是天之木铎,教化天下。

危急时刻,与“天”进行对话,我的使命是什么? 是传道。使命完成了吗?还没有。

为什么孔子说“天生德于予”?难道德行不是后天学习,而是上天给予的吗?这里话中有话,耐人寻味。

孔子的使命是代天行道、教化天下。实现这样的使命所需要的德,和天地化育长养万物之德别无二致,人德合于天德,仿佛上天赋予,如同天生之德。

德,是用来完成使命的。如今,天命还没完成,所以桓魋必不能害。

这一章,演示了孔子面对困厄时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孔子处厄,不惊不惧,乐天知命。以使命应对挑战,以道德自信应对外在威胁。

虽然自信,却不挺身而斗,而是微服过宋。因为“身”是载道之躯,身之存亡,道之兴废,岂可不重。

参考阅读:

文章来源:【蓁熙文化】公众号,更多内容敬请关注公众号

版权申明:

文中音视频作品及图片版权归【蓁熙文化】所有,未经正式许可或授权,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

0 阅读:0

翻蓁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