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走错了哪三步,导致必败?

江湖说事 2020-04-02 10:08:46
进军路线的错误

公元755年(天宝十四载)十二月,已经进入洛阳城的安禄山发现他现在进入了一个进退两难的险境。进,前有二十万唐军据守的潼关天险,一时难以攻克;退,河北诸地遭到郭子仪、李光弼部队攻击,后路随时可能不保。那么,眼看着就要打进唐朝心脏地区的时候,为什么会陷入这样一个险境呢?这要从华北的独特地形地势说起,华北为中国第二大平原所在地,一马平川,无险可守,自古适宜骑兵纵横驰骋,但问题就在这个无险可守上,对自己是无险可守,对敌人同样也是无险可守啊,安禄山起兵之时,一方面是打了唐朝一个措手不及,另一方面也是唐军在河北本来也无险可守,所以安禄山叛军可以迅速推进至黄河北岸,一过黄河就轻松拿下了洛阳,但现在安禄山占据的无险可守的河北又暴露在了郭子仪和李光弼面前,可无险可守的河北又是安禄山的老巢所在地,又不得不保。

山西居高临下,俯瞰河北、河南

华北虽是一马平川,但华北却有一个高地:山西。山西东面和河北沿太行山分界,以山中的“太行八陉”联通两地,自古谁能占据山西,谁就能俯视华北;谁能控制“太行八陉”,谁就能掌握河北的大门。战国时,赵国控制太行八陉,则随时可以西出井陉与秦国争雄,秦国控制太行八陉,则赵国位于华北平原的首都邯郸无险可守,自保都难。南北朝时,北周宇文邕攻破晋阳(今山西太原),则北齐后主高纬禅位,长江以北复归一统。

安禄山也并非完全不知山西的重要性,也曾先后派账下勇将崔乾佑、史思明、蔡希德进攻山西,怎奈山西有郭子仪、李光弼两员名将镇守,叛军始终未能占据山西,甚至兵败太原城下,损失惨重。

除寇未尽的错误

马嵬驿之变

这里的除寇未尽主要是指站在安禄山的角度看待唐朝,为什么要说安禄山除寇未尽呢?天宝十五年六月安禄山占领长安,而在不久之前,唐玄宗李隆基带着贵妃姐妹、皇子、皇孙、公主、妃子、杨国忠、韦见素、魏方进、陈玄礼和近侍从延秋门逃出长安。从这个队伍构成就知道这样拖家带口的队伍绝对跑不快,事实上也是如此。马嵬驿,据元和郡县志记载:"兴平县东至府九十里。"又载:"马嵬故城在县西北二十三里。"据此可知马嵬距长安一百一十三里。距金城为二十八里。唐玄宗一行夜半始至金城,第一日行八十五里。就是这样一只缓慢的队伍,走了一天一夜距离长安也才五十公里,试想如果叛军能及时派出精骑,追击这只逃亡路上的队伍,将皇帝、太子全都一锅端了(据史料记载,当时皇帝身边只有数百金吾卫护驾),那么失去统一指挥的各地唐军将难以统一在同一面旗帜下继续与叛军作战,甚至有可能直接各自为政,天下进入一个诸侯纷争的时代。但可惜,据历史记载,安禄山从进入洛阳开始最关心的就是早日登基称帝了,他的手下关心的也是搜刮金银财宝运回范阳老家了,错失大好良机。

不识大势的错误

未能准确分析当时的天下形势,作出正确的判断是安史之乱中叛军必败的最重要一个原因。从整个安史之乱的全过程来看,当时的唐朝气数未尽,人心尚在,绝没有到能够被推翻的时候。在这里我们可以举几个例子,供大家对比一下,气数未尽、人心尚在和气数已尽、人心尽失的巨大区别。公元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等人在广西金田起义后,各地八旗、绿营不堪其用,太平军甚至一度逼近了北京城,一时间清王朝风雨飘摇。但就是在这种危急存亡的时刻,咸丰皇帝硬是用一纸诏书,不给一分工资、不发一件装备,就唤起曾国藩、李鸿章等无数地主自费组织地方团练,主动迎击太平天国,等平定太平天国后,这些地主武装也俯首听命于清王朝,从未造反,这就是气数未尽、人心尚在。但到了1911年武昌起义时,处于兵力优势、财力优势绵延两百余年的清朝却几乎连一场像样的大战都没有打过就覆灭了,覆灭之快令人咂舌,这就是典型的气数已尽、人心尽失。

藩镇勤王路线

回过头来看安史之乱,首先整个战争过程中各地方镇还是听命于唐朝中央政府的,一声令下各地勤王之军络绎不绝,甚至连外藩也前来助阵;其次,当时的天下除安史叛军之外,没有其它地方有叛军同时作乱(安史之乱中,有几只唐朝军队曾发生内讧,杀害朝廷将领,但主要是发泄不满、争权夺利,目的不是为了推翻唐朝),也就是说这就注定了唐朝可以集中力量对付叛军,从整个战争进程来看,也确实如此,等唐朝从初期的措手不及反应过来后,叛军的活动范围就几乎没有出过之前的叛乱范围。

至德二载(757年),安史叛军被李光弼击败于太原城下,自此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但由于叛军未能占据华北的制高点山西,同时内部又内讧不断,因此,逐渐失去的战争的主动权,最终走向了失败,但唐朝领导人的无能,又给了叛军残余继续割据河北的机会,以致形成尾大不掉的河朔三镇。

欲知唐王朝和河朔三镇后来的恩恩怨怨如何,添加关注,且听下回分解。
1 阅读:97
江湖说事

江湖说事

冷眼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