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使送礼两门榴弹炮,乾隆扔进库房,67年后被联军缴获,运回英伦

富足豆浆油条 2024-11-11 19:20:43

英使来华惊现贸易变局

1793年,一场注定载入史册的外交遭遇在紫禁城上演。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带着先进的榴弹炮等一批"新奇玩意"来华,希望能打开中英贸易的大门。然而,这些在乾隆皇帝眼中不过是"奇技淫巧",与圆明园收藏的欧洲物品相比不值一提。两门崭新的榴弹炮就此被束之高阁,尘封库房。谁也没想到,67年后的1860年,当英法联军攻入圆明园时,竟发现这些礼物依然原封未动。这两门象征着工业革命成果的大炮,最终被英军缴获,重新运回故土。这场历史的错过,不仅是两个帝国的擦肩而过,更预示着中国即将面临的时代巨变。

在大清帝国统治的漫长岁月中,海禁政策始终是一个敏感而复杂的议题。从顺治元年到康熙二十二年,清朝实施了比明朝更为严厉的海禁政策,其根本目的是为了防范南明小政权和台湾郑氏势力的威胁。

沿海商人遭受重创,海外贸易陷入停滞。然而随着康熙皇帝平定三藩、收复台湾,这种局面开始出现转机。朝廷内部围绕着是否开放海禁展开激烈辩论,有的大臣认为海禁影响了国家财政收入,应当放开;而以明珠、李光地为代表的保守派则担心开禁会带来不稳定因素。

康熙皇帝权衡利弊后,在二十三年下诏重开海外贸易。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等地相继开放,允许外国商船前来通商。为了规范贸易秩序,清政府建立了完整的海关监督体系,粤海关由内务府派任,闽海关由福州将军兼任,江浙海关则由两省巡抚负责。

在沿海各地,包括广州的潮州、雷州等四十三处,福建的厦门、台北等三十多处都放开了通商。这一政策为国家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仅海关税收每年就高达四五十万两。贸易的繁荣给东南沿海地区带来了勃勃生机。

但这种繁荣并未持续太久。由于缺乏完善的制度设计和规范,宁波、厦门等关口贪污成风,严重影响了贸易发展。同时,清政府对外商的防范意识也日益加强,严禁火药、铁器外销,不准外商在广东过冬。

这种保守倾向在乾隆继位后达到顶峰。乾隆二十二年,他毅然下令关闭江浙闽三处海关,规定外国商船只能在广州一地通商。这个决定让不少外商急得跳脚,英国商人洪任辉甚至专程前来请愿,要求开放自由贸易。

面对日益收紧的贸易政策,一批嗅觉敏锐的中介应运而生。他们从官员那里获得经营外贸的许可,成立了"公行"机构,专门负责代办外商所需的出口货物和进口税收。这些后来被称为"广州十三行"的机构,不仅成为官方与外商之间的桥梁,还能统一货价,消除内部竞争。

这些"公行"的出现,让清政府觉得找到了完美的解决方案。它们既能照料外商,又能严格管束他们的行动。外商在黄埔上岸后,必须待在广州城外省河边划定的商馆区域,平时不得擅自外出,更不准私自入城。所有生活所需的买办、翻译、仆人都必须由"公行"统一安排。

马戛尼使团来访惊天下

十八世纪末的英国,随着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对外贸易赤字问题日益严峻。从乾隆四十六年到五十五年短短十年间,仅茶叶一项进口,英国就向大清支付了一亿银元。

这庞大的贸易逆差让英国政府坐立不安。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英国政府决定派出以马戛尔尼伯爵为首的使团前往大清帝国,同时任命东印度公司大班斯当东为副使。

1792年秋天,这支饱含希望的使团抵达渤海湾的大沽口。他们带着英王乔治三世的国书,以及精心挑选的大批礼物,准备觐见乾隆皇帝。

这些礼物可谓是当时欧洲最先进科技的缩影。有造价昂贵的大型地球仪,能观测天体的赫歇尔反射式望远镜,展示行星运动的太阳系演示仪,还有各种精密的气压计和仪表。

为了展现工业革命的成果,使团还带来了机织布料、带有减震装置的马车、精工制作的刀剑。最引人注目的是两门崭新的榴弹炮,以及配套的开花弹药,甚至还有英国最新式战列舰"君王号"的精致模型。

马戛尔尼对这些礼物信心满满。在他看来,这些代表着欧洲最高工业水平的产品,必定能让东方帝国的统治者大开眼界。

清廷对这支使团表现出了相当的重视。沿途派出官员专程迎接,提供优厚待遇,这让马戛尔尼等人对谈判充满期待。

英方开出的条件看似合情合理:在中国沿海获得一块类似澳门的租界,请求加开通商口岸,承诺遵守禁烟令,互派使节常驻两国。这些要求体现了英国寻求平等外交关系的诉求。

然而,让使团始料未及的是,清廷派来的官员在"觐礼"问题上寸步不让。进京途中,清朝官员擅自在英方船只上挂起"英吉利国贡使"的旗帜。

到了热河离宫,矛盾更加激化。按照大清礼制,觐见者必须行"三跪九叩"大礼。而马戛尔尼坚持要按照欧洲宫廷外交礼仪,以一足跪地、一手轻握君主之手的方式行礼。

这一要求在清朝官员看来简直是难以想象。任何外国使节都不能靠近御座,更别说触碰皇帝的手了。双方在这个问题上争执不下,谈判陷入僵局。

礼物束尘宝库留遗憾

英使马戛尔尼带来的礼物,在大清朝廷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乾隆皇帝召见英使团成员时,只对那些精致的钟表表现出些许兴趣,甚至特意挑选了几个钟表匠人跟着学习使用方法。

对于其他的礼物,包括那两门代表着工业革命成果的榴弹炮,皇帝却显得兴致缺缺。在他的示意下,这些"奇技淫巧"的物件被直接送进了库房。

为了展示大清的富庶,乾隆皇帝邀请使团成员参观热河行宫的宝库。英使团成员在宝库中惊讶地发现,他们带来的那些所谓"先进"的欧洲仪器,在这里早已有之。

清廷官员向英使们介绍,这些收藏与圆明园中专门收藏欧洲物品的宫殿相比,不过是九牛一毛。这番话让马戛尔尼等人大为震惊,他们万万没想到远在东方的大清帝国竟藏有如此丰富的欧洲珍品。

地球仪、望远镜、气压计等科学仪器在当时的欧洲可谓价值连城。这些仪器的背后,蕴含着天文学、地理学、物理学等学科的重大突破。

然而在大清官员眼中,这些东西不过是些稀奇古怪的玩意儿。他们根本无从了解这些仪器背后所代表的科技发展水平,也看不到这些物品所预示的时代变革。

乾隆皇帝对英使团提出的七条通商要求也持同样轻视的态度。在他给英王的回信中,直接了当地表示这些要求与天朝体制不合。

皇帝认为,英国使臣想要驻京,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至于在广州通商一事,朝廷可以稍加照料,但索要海岛、降低关税这样的要求根本不值一提。

对于这些"奇技淫巧",乾隆皇帝表现出了罕见的坦诚。他在给英王的信中直言不讳:你们的来访我们欢迎,但带这些东西来就不必了,因为这些物件我们这里都有。

那两门崭新的榴弹炮就这样被封存在库房中。带着完整的牵引车、炮架和炮弹,上面还清晰地刻着1792年的字样。它们将在这里沉睡多年,直到历史的车轮再次转动。

在热河行宫的宝库深处,这批英国礼物就这样与数不清的珍宝为伴。它们静静地躺在那里,仿佛在见证着一个帝国的盛世与即将到来的衰落。

这些礼物的命运,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大清帝国对西方科技的态度。它们被束之高阁,不是因为不够精美,而是因为没有人真正理解它们的价值。

马戛尔尼使团带来的不仅仅是实物,更是一个现代化国家的发展成果。但在天朝上国看来,这些不过是些无关紧要的"西洋玩意儿",完全比不上朝廷收藏的珍玩。

这种态度背后,折射出的是大清帝国对世界格局变迁的无知。正如那两门被束之高阁的榴弹炮,它们象征着工业革命带来的力量,却被轻易地忽视了。

炮火轰鸣帝国梦碎时

1794年三月,马戛尔尼使团从澳门启程返回英国。使团带回的乾隆皇帝回信被翻译成英文,其中充满了对海岛蛮夷的轻蔑之意,这份信在英国一度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谈。

然而这场外交闹剧的后果远比想象的严重。四十七年后,英国人再次来到中国,这一次他们带来的不是礼物,而是无坚不摧的舰炮。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大清王朝在这场注定改变历史进程的战争中惨遭失败,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但这还不是结局,二十年后,英法联军再次兵临城下。

1860年,历史仿佛开了个玩笑。当年乾隆皇帝接见马戛尔尼的热河行宫,此时成了咸丰皇帝狼狈出逃的避难所。而那个曾经让英使惊叹不已的圆明园,则遭到了英法联军的洗劫。

联军士兵在圆明园中发现了一批尘封已久的欧洲物件。那些镀金镀银的马具和马车,赫然就是英王乔治三世在1793年赠送给乾隆皇帝的礼物。

更令人唏嘘的是,士兵们还找到了两门保存完好的榴弹炮。这两门大炮配有完整的炮架、牵引车和炮弹,上面清晰地刻着1792年的字样。

六十七年过去了,这些礼物竟然原封未动地躺在库房里。它们见证了大清帝国从盛世走向衰落,如今又将重归故里。

英军把这两门榴弹炮,连同在大沽要塞缴获的其他火炮一起,运回了英国的伍尔维奇皇家弹药库。这两门大炮的命运,恰如其分地诠释了这场历史剧变。

从1793年的马戛尔尼使团到1860年的英法联军,短短六十余年间,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革命带来的不仅是先进的科技,更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形态。

这场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结局。当初被轻视的"奇技淫巧",如今已成为打开国门的利器。那个高高在上的天朝帝国,终究未能逃脱历史的审判。

圆明园的劫难,不仅仅是一场军事战争的结果,更是两种文明碰撞的必然。当大清朝廷还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时,世界已经驶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从此以后,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开始了一段痛苦的近代化历程。那两门辗转归乡的榴弹炮,成为了这段历史最生动的见证。

这场对话的失败,不仅仅是外交上的失败,更是认知上的失败。当大清把西方的科技发明视为玩物时,却没有看到背后隐藏的时代巨变。

从马戛尔尼使团到英法联军,从和平通商到坚船利炮,短短几十年间,中国被迫完成了从天朝上国到积贫积弱的转变。这段历史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0 阅读:68

富足豆浆油条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