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明朝一反汉唐旧制,不再经营西域

江湖说事 2020-03-30 10:16:58

自古中原王朝,但凡兴盛必西出河西走廊经营西域。汉设西域都护、唐有安西、北庭两都护府,即使是弱宋也曾“河湟开边”,意欲拓边西北,但为什么最后一个汉人王朝“明”虽有七下西洋、六伐北元的壮举,却在西北方向止步于哈密卫(即使是哈密卫也主要以羁縻方式统治,且在嘉靖时期彻底丢失),始终采取守势?

西域再无往日吸引力

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2年)秋,

有个名叫“暴利长”的敦煌囚徒,在当地捕得一匹汗血宝马献给汉武帝。汉武帝得到此马后,欣喜若狂,称其为"天马"。并作歌咏之, 歌曰:“太一贡兮天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骋容与兮跇万里,今安匹兮龙为友。”

正是为了获得汗血宝马,从而改善中原马种,汉武帝不惜派出十万大军,两次征伐西域的大宛,但当时对汉武帝、乃至整个中原王朝的人来讲,西域的吸引力远远不止于此。

汗血宝马

事实上在张骞开通丝绸之路后,在经济上,中国的精美丝绸、瓷器等商品流向西方为中原带来巨大的商业收益,也繁荣了沿途城镇,西域的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波菜(又称为波斯菜)、黄瓜(汉时称胡瓜)、石榴等食物的流入又丰富了中原人的日常饮食;在文化上,西方的犍陀罗艺术、佛教等均由西域传入中原并深深的改变了中原人的生活、乃至思想和行为方式,反过来,唐玄奘等中原人士要求取真经也只能通过西域。汉唐时期的中原和西域可以说是相互吸引、各有所需、互惠互利,所以汉唐均要开拓西域,但到了明朝,西域的吸引力消失了,中原王朝不再对西域充满兴趣。

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以应天府(南京)为京师,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朱元璋称帝。后进行北伐和西征,同年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命徐达、常遇春等将北伐,攻占大都(即北京),宣告元对中原的统治正式结束。当刚刚统一的中原王朝统治者将目光望向曾经承载了汉唐盛世的西北故地时,看到的却是西北的残破不堪。在经济上,汉唐时期美丽的楼兰、大宛等商业城镇均已化作黄沙,丝绸之路已中断数百年之久,再也没有中原人喜欢的西方商品从西域而来。在文化上,此时的西域已经基本上完成了伊斯兰化,而中原历经千年,儒家思想深入人心,再也不会有明代的唐玄奘去往西天求取真经了。西域,再无往日吸引力。

军事重心的东移

建元二年(前139年),汉武帝以“断匈右臂”为目标派出张骞出使西域,从此开始了此后千年中原王朝对西域的经营历史。那么“断匈右臂”为什么要前往西域呢?当时中国的经济重心和政治重心都在北方,而且侧重于西北方向,所以北方游牧民族也喜欢侵扰西北,因此西北也是军事重心所在。

秦地图

从秦朝的地图可以看出,汉唐所建都的关中所在地就是西北的一个突出方向,汉时的匈奴、唐时的突厥都可以从北和西两个方向夹击关中,关中作为国防前线压力巨大,而一旦打通河西走廊连接西域,则形势为之大变,关中不再同时面临两个方向的军事压力,中原王朝利用西域相反可以实现对北方草原的三面夹击,这可以从汉唐收复西域后的地图看出。

匈奴单于庭面临东、南、西三面包围

"大明虽大,最为紧要之地四处而已,若此四地失守,大明必亡。"

明代大儒王阳明所说的四地分别是宣府(今河北宣化),大同(今山西大同),蓟州(今河北蓟县),辽东(今辽宁省大部)。

明朝边防

明朝时,中国的经济重心已迁移至东南,政治和军事重心也先后定于南京和北京,但无论是哪个京均远离西北,尤其是长期定都于北京,对于明朝而言,打通辽东走廊,稳定辽东变得最为重要,西北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因此也不必千辛万苦经营西域了。

中原的性格变了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如果你活在唐朝以后的中原王朝,你是绝不会听到再有文人说这样的话了。自宋朝开始的崇文抑武不仅严重阉割了中原人民的尚武精神,随后统治者提倡的程朱理学更是连文人自己也被阉割了。从此,绝大多数中原人民丧失了开拓进取的冒险精神,中原变得墨守成规,统治者也不敢违背“祖宗章法”。海面上,自明宣宗最后一次派郑和下西洋后,世界再也难见到中国的船只;长城边,用于与草原民族进行贸易的榷场也时断时续,直至这个国家彻底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在这样的背景下,还有谁会去经营西域呢?

1 阅读:73
江湖说事

江湖说事

冷眼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