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陵王朱冲炑:忠孝两全,意欲逃离西北而不可得的贤王

钱越说史 2023-07-05 12:42:46

正统五年(1440年)十二月二十二日,韩恭王朱冲(火或)薨逝,朝廷给予了“孝友恭俭,乐善循理,著闻中外”的评价,是妥妥的一代贤王。然而就在他尸骨未寒之时,韩恭王的两个弟弟襄陵王朱冲炑、乐平王朱冲烌(音xiu),围绕着韩王之位的继承权问题,与侄子、爵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开城王朱范圯(音yi)爆发激烈冲突。朱冲炑兄弟俩认为朱范圯不适合袭封韩王,要求从韩恭王诸子中选贤而封。朱范圯则上疏表示两个叔叔是在污蔑自己。

平凉云崖寺

正统六年十二月,被韩藩那点破事搞定头痛不已的明英宗,只得亲自下场,充当和事佬。对朱范圯表示朱冲炑哥俩只是声称应当选贤嗣国并无他言,“诬奏”二字无从谈起,爵位该是他的就是他的。又对朱冲炑兄弟表示侄子有错,当叔叔的应当予以指正,岂可动辄就要撸人帽子,真如此只会贻笑天下。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想要撸人爵位的襄陵王朱冲炑,看看他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物?

不受重视的大龄未婚王爷

朱冲炑(音mu),生于建文三年(1401年),为韩宪王朱松之子,明太祖朱元璋之孙,生母韩宪王夫人季氏。《明实录》、《明史》等都称其为韩宪王次子,可据《韩宪王圹志》记载,朱松共有五子,朱冲炑位居第三,不过次子早夭,故不计入排行,是以他才会被认为是韩宪王次子。永乐二年(1404年)四月初四,被册封为襄陵王。

永乐五年(1407年)十月三十日,韩宪王朱松薨逝,年仅28岁。受靖难战争影响,朱松一生从未涉足过自己的藩地辽东三万卫(今辽宁开原市),成为明代唯一一个安葬在南京的成年藩王。朱松早逝,诸子年幼,虽然嫡长子朱冲(火或)得以袭爵,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几个叔叔踏上之国道路,而自己一家终永乐朝都没能踏出这一步。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明成祖驾崩于第五次亲征漠北回师途中,随即皇太子朱高炽即位,是为明仁宗。当年十一月初八,朱冲炑三兄弟由南京赶到北京,朝觐新皇帝。长期居于南京唯一的好处是哥仨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又继承了老爹“性英敏,通古今”的特点,在文学上颇有建树,上来就献诗对皇帝堂兄的德行一顿吹捧,令明仁宗龙颜大悦,向近臣盛赞他们的才华。

“上览毕以示侍臣曰:‘韩王兄弟文词皆有可观,亦其资性聪敏,务学所致。王者之学,虽不在文,然能留心于此,不役志于他,斯亦可尚。’遂赐敕奖谕曰:‘览王诗颂词明理畅,足见勤学好文之笃,诵之至再嘉叹不已!诸弟皆有淳笃明敏之资。自今亦潜心再籍,用志古之贤王,使东平、河间不得专羙前代,岂不伟哉!’并赐白金、钞币有差。”(《明仁宗实录》)

明仁宗剧照

明仁宗为人本就比老爹仁善,加上长期留守南京,与朱冲炑兄弟多有接触,双方关系亲厚。在颁给赏赐的同时,下旨核定韩王兄弟的岁禄,其中朱冲炑的岁禄为一千石,米钞中半兼支。次月正式确定韩藩的新藩地为陕西平凉府。洪熙元年(1425年)四月,韩王朱冲(火或)带着家人及两个弟弟正式之国平凉。

这一年朱冲炑已经25岁,可依旧是母胎单身,这个岁数放在当下实属正常,可在那个年代属于大龄未婚青年。明太祖朱元璋的亲孙子,当朝皇帝的侄子,堂堂宗室郡王娶不到老婆,你信吗?

说穿了就是韩藩在皇帝眼中毫无地位,即便是在眼皮子底下,也懒得多搭理你。直到宣德元年(1426年),26岁的朱冲炑终于得以成婚,王妃为平凉卫指挥同知钟瑄侄女钟氏。

以孝贤闻名

韩藩迁国平凉时,位于南京的韩宪王朱松墓并没有一起迁移,而是留下其女荣河郡主夫妇负责祭扫。宣德三年(1428年)十月,荣河郡主去世,仪宾王荣则去世于正统十二年(1447年)五月。

王荣去世的次月,朱冲炑上奏朝廷,称自己作为家族支子不敢擅自派人前去祭奠,可念及父王的墓园长时间没人“展省”,也就是祭扫维护,希望朝廷准许他派人祭告,“以尽追远之情”。明英宗“嘉其孝”,给予特批。

韩府山

韩宪王朱松去世时,朱冲炑年仅7岁,大哥朱冲(火或)11岁,幼弟朱冲烌才3岁。诸子年幼,是年纪轻轻就丧夫的韩宪王妃冯氏撑起了这个家。幼年的经历让朱冲炑心怀感恩,对嫡母冯氏、生母季氏百般孝顺。

韩藩从繁华、湿润的南京迁居偏僻、干燥的平凉,家族成员多有不适。朱冲炑想尽办法供应母亲,想方设法给两位母亲创造舒心的环境。

正统十年(1445年)三月,朱冲炑上疏朝廷,请求准许他在平凉城北一里左右的地方修建一座菜园,主要目的不在于为王府提供时令蔬菜,而是方便在良辰美景之际,陪着母妃到这里来散心。鉴于其孝心,明英宗给予了恩准。

韩宪王妃冯氏、韩宪王夫人季氏曾先后罹患疾病,久治不愈。朱冲炑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不仅向上苍祷告乞求以自己的寿命换取母亲延年益寿,还“刲股和汤以进”,两位母亲都得以恢复健康。所谓“刲股”指割大腿肉,割股疗亲虽然在现代看起来很愚昧,但在古代被视作是至孝的行为。因此他先后受到明英宗、明代宗两代皇帝的表彰。

“(正统十二年三月)孝弟,人之至行,治道所当先者。我祖宗以是为治,用厚彝伦,而美风俗。叔祖宗室懿亲,勤学好礼,孝弟出于天性……宜神贶昭达,屡有明徵。于戏!天伦之道,人鲜能全,叔祖之德,诚可嘉尚。孔子言“孝弟之至通于神明”,叔祖有焉!颛此奉书用致褒嘉之意。”(《明英宗实录》)

天顺元年(1457年),81岁的季氏病危,连汤药都难以吞服。时年57岁的朱冲炑拖着憔悴羸弱的身体,衣不解带的侍奉于病榻之前。为让母亲恢复健康,他再次“药刲股肉作汁以进”,并剪下自己的须发,连同肉屑,和进香中,焚香祷告。在他的精心照料下,季氏奇迹般的得以恢复。

次年,季氏去世,享年82岁,在古代属于高寿而终,这一切离不开朱冲炑的照料。

焚香祷告

母亲去世后,朱冲炑不顾年事已高,年年带着子孙亲自前去祭扫,并亲自动手给母亲坟头添土,在此过程中哀痛不已。因此受到明英宗、明宪宗父子两代皇帝表彰。

“(成化十年六月)丁卯……韩王偕灊奏:‘臣曾叔祖襄陵王范址(当为朱冲炑)性至孝,尝刲股、剪须以疗母疾。今年已七十又五,每祭扫犹躬自负土培其母坟,哀恸诚切。古所谓终身慕父母者,王盖有之。乞加奖谕,以为宗室子孙之劝。’上特移书奖谕之曰:‘览韩王奏,知曾叔祖高年至行,嘉叹再三!夫孝,实人道大端。人于亲存,能致孝养者固多,至于既没而孝思不衰者,鲜矣。惟曾叔祖曩因母疾,刲股剪须以进,母疾良愈。兹又尽力竭诚于体魄栖憩之所,其于事亲终始之道两无愧焉,于宗室不有光欤,于风化不有劝欤!曾叔祖其益笃孝行,以为藩辅之式,异日垂名简册谅在是焉!。’”(《明宪宗实录》)

接手安惠王坟园祭扫

平凉,本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二子安王朱楹的藩国。永乐十五年(1417年)八月二十九日,安王朱楹在藩国平凉薨逝,享年35岁,朝廷赐谥曰惠。由于安惠王没有子嗣,他去世后安国被除国。韩藩迁国平凉,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当地留有亲王府,可以省时省力地进行改建。

一代而绝的亲王,其身后事是悲凉的。安惠王朱楹的坟园,位于今平凉市崆峒区安国镇油坊村。安藩除国时,明成祖对这位安葬于边陲之地的弟弟身后事做了相应的安排:保留安藩仪卫司的三把手典仗,改称守坟典仗,由他率一支百人规模的校尉守卫安惠王坟园。

安惠王的祭祀,最初应当是由平凉府官府主持,韩藩迁来之后,转由韩藩主持。叔叔毕竟不是亲爹,关系隔了一层,韩藩对安惠王的祭祀逐渐流于形式,以至于每年清明王府祭祀过后,守坟典仗王隆会找校尉们凑钱重新进行祭祀。明英宗得知之后非但没有处罚王隆,反而让礼部制定了祭祀安惠王的规格,并由官方支出所需费用。

“(正统元年五月)丁丑……初襄王(原文如此,不知是韩王,还是襄陵王)奏:‘安惠王坟园守坟典仗王隆,遇清明节本府祭毕,私敛校尉银钞重办祭祀。’上命礼部定议礼物,给官钱支买。至是,礼部奏:‘请每岁六祭,每祭羊豕各一,香四两,烛十二对,帛一束,果五品,酒二瓶,永为定例。’从之。”(《明英宗实录》)

明立安惠王重修享堂碑

朝廷的初衷是好的,可安惠王坟园毕竟远在陕西平凉,朝廷难以时时兼顾,且对于正统以后的诸朝皇帝来说,这就是一位绝了嗣的远支亲王,也未必会多上心,是故负责看守和祭扫坟园的人员也就逐渐变得敷也了事。

安惠王朱楹的就藩时间为永乐六年(1408年)十月,两人同在南京八年,必然存在交集。自幼丧父的朱冲炑对朱楹这个叔叔颇有感情也是可想而知的。

景泰五年(1454年)八月,对安惠王坟园混乱的祭扫忍无可忍的朱冲炑,愤而上疏朝廷,乞求由他出面重新修缮安惠王坟园,并监督祭祀事宜。

“甲申,襄陵王冲炑奏:‘叔安惠王葬于西城三十余里,无子。祭扫虽有,守坟人等苟且怠忽。臣欲亲往脩治坟茔,严督祭事,少伸追慕之情。’从之。” (《明英宗实录·废帝郕戾王附录》)

朱冲炑出面监督对安惠王的祭扫,本是出于对已故叔叔的一片“追慕之情”。明英宗复辟后,干脆命他专门负责安惠王的祭祀工作,从此襄陵王家族成了安惠王的奉祀家族,与普通郡王有了些许不同。也算是好人有好报吧。

匡扶大宗

朱冲炑兄弟自幼丧父,相依为命的一路扶持着走来,因此感情深厚。大哥韩恭王朱冲(火或)病重之时,朱冲炑衣不解带、目不交睫地日夜守护在侧,各种汤药他都要先尝一遍,没问题之后才给大哥服用。韩恭王去世后,他更是悲伤不已,以至于违反礼制,徒步护送哥哥入葬。

既然朱冲炑如此尊敬大哥,那么文章开头的那一幕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开城王朱范圯患有阴厥之症,也即寒厥。此病主要因长期处于寒冷的环境中外寒内侵,导致体内阳气大损,血脉脏腑失其温养造成。常见症状为四肢发冷、昏沉欲睡,严重时会陷入昏迷。在朱冲炑兄弟看来,实在不是韩王的合适人选。

事实证明朱冲炑兄弟的担忧并没有错。正统九年(1444年)五月,韩王朱范圯突然薨逝,在位正好一年,享年25岁,朝廷赐谥曰怀。

平凉古城墙

景泰元年(1450年)闰正月二十八日,第四代韩王、年仅30岁的韩王朱范(土卬)薨逝。朱范(土卬)共有二子,长子朱徵钋此时虚龄年仅11岁,次子朱徵鍉(音chi)更是仅有2岁,尚在襁褓之中,皆没有授爵。一家老小全指望韩王岁禄度日,朱范(土卬)一去,岁禄自然得停支,韩府祖孙四代顿时失去了经济来源,眼看就要揭不开锅了。

关键时刻,襄陵王朱冲炑主动站出来上疏朝廷,声称失去了韩王岁禄这个经济来源,韩王府宫眷难以度日,请求朝廷网开一面,继续发放韩王应得的岁禄。明代宗相当阔绰的同意了。

“景泰元年三月乙巳朔……襄陵王冲炑奏:‘近者韩王宛逝,宫眷无以养赡,乞仍给岁禄。’从之。”(《明英宗实录·废帝郕戾王附录》)

成化五年(1469年)韩惠王朱徵钋薨逝,成化十年(1474年)韩悼王朱偕㳘(音chong)薨逝,留下一个年仅3岁的庶子朱旭桧。两任韩王接连去世,以至于王府想入没钱举办丧礼的窘境。已经荣升高叔祖的朱冲炑再次站出来为韩王府说话,请求朝廷拨付韩王岁禄的一半给予养赡,获得明宪宗的准许。

当然,并非所有匡扶举动都会受到大宗的感恩。景泰六年(1455年)四月,韩藩承奉正永寿等弹劾襄陵王自持叔祖之尊,肆意欺凌韩王。原因吗,是因为朱徵钋袭爵之时年仅11岁,朱冲炑唯恐侄孙行偏走差,常常打着“我这是为你好”的旗号越俎代庖,用自己的道德标准进行约束。

明代少年亲王:湘王朱柏剧照

年幼之时这样做还没什么,可随着朱徵钋成长,内心渐渐有了自己的主见和反抗心理,自然不愿朱冲炑这个糟老头子一天到晚地在自己耳边叭叭个不停,一会说这不能干,一会说那是错的,应该如何如何。于是乎双方就起了冲突。

忠君爱国

孝敬长辈,关爱晚辈的同时,朱冲炑没有忘记自己是太祖之孙、大明宗室这一重身份,当朝廷有事之时,并没有只顾着自己的小家,而是选择挺身而出。

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也先率蒙古诸部入寇,明英宗见猎心喜御驾亲征,结果在中秋节当天在土木堡全军覆没,自己也成了也先的高级战利品。随即瓦剌大军挥师东进,兵临北京城下,举国震惊。

朱冲炑闻讯,第一时间上疏朝廷,表示要尽一份绵薄之力,要入京勤王,以保卫大明。

明朝自建文朝以后,削藩是主流,在明成祖祖孙三代的努力下,宗室的实权几乎被剥夺一尽,连出个城都要向朝廷报备,获得准许后才能成行。面对犹如天倾的土木堡之变,当时很多宗王都表示要率军赴京勤王,可无一例外地被新皇帝明代宗以各种理由挡回,朱冲炑也不例外。

“(正统十四年十二月)书复襄陵王冲炑曰:‘得奏,以虏寇侵犯京师,欲奋身勤王,足见忠诚切至。然此寇已为大军戮败,潜遁出关。叔祖幸自固守藩疆,不必远来。’”(《明英宗实录·废帝郕戾王附录》)

黄河在流经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时,形成了一个几字弯,几字弯顶部被称为河套地区。整个河套地区可以分为,以宁夏平原为主的西套地区,位于黄河与长城之间的前套地区(即鄂尔多斯高原),黄河以北、阴山以南的后套地区。河套地区以水草丰美著称,有“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美誉,是自古以来就是汉地。

河套地区

前套地区因位于黄河以南,又称河南地,明代很多时候河套地区专指这一地区。明初整个河套地区都在明朝掌控之中,随着永乐朝将掌控东套地区(前套、后套的合称)的核心卫所东胜卫内迁,后套地区陷落,前套也就是明代狭义上的河套地区成为,明军与蒙古各部争夺的中路重点地区之一。北京保卫战之后,以鄂尔多斯部为首的蒙古部落逐渐侵入前套,明宪宗多次发动反击,著名的搜套之战就发生于这一时期。

成化六年(1470年),蒙古人侵犯再次入侵河套地区,此时朱冲炑已经七十高龄,自然难以驰骋沙场,不过他子嗣丰沛,故上疏朝廷称请求准许其子孙、女婿等家人追随总兵官抗击入侵者。

明宪宗得信,表彰朱冲炑忠君爱国的同时,表示我大明没有宗室从军讨贼的事例,所以这事就算了吧。

“上以书复王曰:‘比者,丑虏潜住河套,累犯边疆,已命将出师征讨矣。兹淂王奏,具见忠君爱国之心,朕甚嘉焉。但王以宗室至亲,名分尊崇,难与总兵官同事。况国家自祖宗以来,藩邦无从兵共讨例。专书以复,惟其亮之。’”(《明宪宗实录》)

向往南方温暖地

韩藩之国前,朱冲炑兄弟已经在南京生活了20几年,生于斯长于斯的他们,早已习惯了小桥流水、四季分明的烟雨江南。突然之间让他们从吴侬软语、文化昌明的江南,千里迢迢地迁徙到大西北,感受大漠落日,饱尝风沙之威,实在是接受无能。逃离苦寒的平凉,回归温暖湿润、文化昌盛的江南,是他们兄弟一致的愿景。

宣德年间,韩恭王朱冲(火或)接连上疏,以护卫军中屯田军卒逃遁等为由,上疏朝廷请求改封江南。然而他面对的是有“小太宗”之称的明宣宗朱瞻基,自然讨不到好。

韩恭王朱冲(火或)去世后,襄陵王朱冲炑接过了请求迁国的接力棒。

天顺八年(1464年)五月,朱冲炑上疏朝廷,称家族人口越来越庞大,岁禄问题已经对平凉造成不小的冲击,请求准许襄陵王家族前往江西或湖广,以缓解当地官府的压力。

此时在位的皇帝为对宗室颇为优待的明宪宗,对朱冲炑的迁国请求表现得模棱两可,表示时下百姓生活困顿,迁国会加重百姓的负担,待民力纾缓之后再探讨此事为好。

“癸酉……襄陵王冲炑奏称子渐众,平凉供亿愈繁,乞迁府于江西、湖广地方。礼部以民困未苏,请令有司报王,候丰年处置。从之。”(《明宪宗实录》)

美景如画的烟雨江南

朱冲炑从中看到了希望,自然不肯罢休。成化三年(1467年)五月,他再次上疏朝廷,以“平凉城隘地狭,支庶日繁,不足以容”为由,再次提出迁国请求,这次给出了相对明确的目的地:湖广或江西建昌。结果被明宪宗以“分封已定”打回。

然而朱冲炑所称宗室对平凉地方官府正常运行以造成巨大影响,也属于实情。成化五年(1469年)二月,总督陕西军务、右副都御史项忠奏称,庆、韩二藩居于边地,宗室繁衍日盛,难以供应,请求将二藩的郡王内迁。

经过商议,朝廷决定将襄陵王家族迁往陕西凤翔府。之所以让朱冲炑迁居凤翔,是因为凤翔本为明仁宗次子首封郑王朱瞻埈的封国,正统九年(1444年)郑藩迁国河南怀庆府(今河南沁阳市),留有郑王府,稍作整改就可以安置襄陵王家族。

凤翔府地处关中平原西部,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生活条件,都比平凉府优越得多。不成想朱冲炑竟然拒绝了朝廷的这一提议,因为他心目中的白月光是江南。然而以“去母园陵”,也就是如此会远离母亲的坟园为由,拒绝迁国凤翔府后,又屡屡上疏请求徙居江西建昌府、浙江衢州府、湖广德安府。这下明宪宗终于被他惹火了,于成化八年(1472年)七月,去信对朱冲炑进行了严厉批评。

“王累奏欲迁移,以就供给,下所司议,谓:各处王府分封已定,岁饥民贫事难准行。而王亦尝自奏甘心旧居,不愿外迁,恐离母妃坟园及劳扰下。人言犹在耳,须守而行之,终身不渝可也。而今乃又有建昌、衢州、德安之请,何哉?专此以复,王其亮之。”(《明宪宗实录》)

阿越说

成化十三年(1477年)闰二月初八,襄陵王朱冲炑薨逝,在位时间长达74年,享年77岁,朝廷赐谥曰庄穆。朝廷对他的评价极高,称其“素忠孝,以读书乐,善启迪后人,且节俭好礼,为藩辅之冠,玺书凡六见褒嘉。”

朱冲炑教育后代的确有一套,在他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下,襄陵王家族以孝著称。朱冲炑长女清涧县主,庶长子镇国将军朱范址都曾“刲股”救母,孙媳辅国将军朱徵鍨(音kui)之妻王氏“刲股”救夫,各自受到朝廷的表彰。《明史》称“韩诸王以襄陵家法为第一。”

孝感动天国画

朱冲炑虽然没有实现上阵杀敌,为国效力,但他的确做到了在家尽孝,为国尽忠,可谓是忠孝两全。也正因此,朝廷对他不啬奖赏。比如景泰五年(1454年),在他的奏请下,明代宗同将其岁禄调整为七分本色,三分折色;成化十一年(1475年),又将其岁禄中的一百石折色改为本色。至此,他的岁禄由八百石米粮,二百石折成宝钞组成。

成化十三年十一月,朱冲炑长子朱范址上疏朝廷,称自己父王平生忠孝,屡屡受到皇帝的褒奖,请求立石进行表彰,明宪宗为此开特恩给予准许。

“己卯襄陵庄穆王长子镇国将军范址奏:‘父庄穆王平生忠孝,事迹屡蒙列圣褒美。乞敕词臣撰铭刻石,庶以表潜德,而溥昭劝。’事下礼部覆以非例。上特命立石。”(《明宪宗实录》)

最后更正一个问题,阿越此前称在位72年的吉阳恭顺王朱聪注,为有明一代在位时间最长的王爷。然而写到这里才发现,朱冲炑的在位时间比朱聪注更长,所以前文有误。

相关文章

汉阴王朱徵鍉:为延续爵位,抱养外姓为子嗣,死后被追夺爵位

韩宪王朱松:唯一安葬在南京的大明成年亲王,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韩恭王朱冲火或:之国平凉,护卫畏远多逃逸,求迁国始终未能如愿

韩怀王朱范圯:在位仅仅一年,生前身后却接连引发韩藩动荡

韩藩襄陵王家族:安惠王朱楹祭祀的承奉者,坐拥部分亲王的待遇

4 阅读:210
评论列表
  • 2023-07-06 09:54

    朱冲炑老爷子的事迹放到现在也是模范,豁达至孝,虽贵为王室,也为当世和现世的楷模[点赞]

钱越说史

简介:一起聊聊趣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