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中鲜为人知的柏林“电影战”

大熊的聊斋 2023-05-13 19:16:03

宣传战是一种古老的战争方式,通过宣传各种信息来达到瓦解敌方人员的战斗意志,增加敌方民众对己方好感,并引发对敌人内部瓦解,最终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不论是战争期间还是和平年代,宣传战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1945年5月8日,德国纳粹战败投降。6月5日,美、苏、英、法四国代表在柏林签署了协定,宣布四国分区占领德国以及柏林。东部由苏联分管,西北部由英国分管,西南部由美国分管,西部由法国分管。

随着冷战阴影的逼近,美苏两大阵营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展开了全方位的竞争。而柏林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东西方两大阵营交锋的最前线。就在此时,一场特殊的战争——“电影战”在柏林悄悄打响了。

1946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一年了,但是柏林依然是一片废墟,民生凋敝,文化设施在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当时的柏林人的文化生活非常匮乏,看电影成了人们最好的消遣方式。

当时身处社会主义阵营的苏联和身处资本主义阵营的美英法三国在柏林展开了激烈的宣传战,双方都不约而同地利用电影对柏林人进行意识形态宣传。于是,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位于柏林市中心的苏联与西方占领区的分界地带,如雨后春笋般竟然冒出79多家电影院,以至于当时有人戏称这一地区的电影院密度可以申请吉尼斯世界记录了。

柏林人把这些电影院戏称为边界线电影院,这里播放的都是美苏双方精心拍摄的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的电影。在一些美国影片中,美国人特意将苏占区的德累斯顿和美占区的休特加鲁特进行了对比。在影片中,德累斯顿整个城市一片废墟,画面灰暗并配以声音低沉的解说词:“这是德累斯顿,80%的街道被破坏了,市民缺乏生活必需品......”接着画面一转,一座漂亮的城市出现在观众面前,人们几乎看不到战争对城市造成的创伤,画面不但明亮了许多,解说员的语调也变得相当轻快:“这是休特加鲁特,商店里的物品琳琅满目,人们的生活也非常幸福......”强烈的对比让观众们产生了错觉,即西方占领区的德国人要比苏占区的德国人生活好很多。其实,在那个年代,西方占领区的德国人也非常困难,并不见得比苏占区的德国人好到哪去,根本不像影片里描述的那么惬意。

在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秘密插手下,英国著名作家奥威尔的政治讽刺寓言小说《动物农庄》也被改编为动画片。由于中央情报局提供了大额的资金,制片方共动用了80位卡通画家,绘制了30多万幅彩图,制作出一部在当时世界上规模空前的动画巨著。然而在中情局的操控下,这部原本没有明显反共色彩的小说被彻底扭曲,影片中充满了对共产主义制度的污蔑与诋毁,严重误导了观众。

《动物农庄》

为了吸引柏林人观看,美苏双方可谓不惜血本,在票价上打起了价格战,美国人为在这场争夺观众的战争中获胜,甚至不惜推出定期免费观看制度。虽然这些电影意识形态意味太浓,但低廉的票价还是吸引了不少柏林人前往观看,而蜂拥而至的观众又进一步刺激了双方电影战的升级,并逐渐引发双方投入巨额资金在文化领域进行全面对抗。仅在冷战初期,美国就从“马歇尔计划”中划拨了2亿美元专款用于反共文化“心理战”,还动用大笔资金直接策反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中的知识分子,如给叛逃的波兰诗人米沃什颁奖,将1970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颁于苏联持不同政见的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给东欧和苏联诗人支付高额稿费,哪怕是一首小诗也是如此,通过这种变相的贿赂鼓励他们叛变。”

据统计,在整个冷战期间,由中央情报局插手的出版物至少有1000种,美国人甚至冒着被击落的风险,派遣飞机潜入苏联领空,空投其中的一些出版物。

1961年,随着柏林墙的修建,东西柏林人和双方的电影院都被隔离开来,美苏双方在柏林的电影战争不得不告一段落,冷战中最特殊的文化战争也就此落下了帷幕。

1 阅读:8
评论列表
  • 2023-05-15 09:35

    西方对中国的宣传战一直在进行着

大熊的聊斋

简介:与大家一起分享历史上的逸闻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