筚路蓝缕,也作“荜露蓝蒌”或“荜路蓝缕”,意思是驾着柴车,穿着破旧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难与辛苦。成语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从春秋中期开始,晋楚争霸成为天下的主旋律,而夹在晋国和楚国中间的郑国,则因国势衰微,只能夹缝中求生存,时而依附于晋国,时而依附于楚国。
郑穆公时,郑国按照楚国的命令攻打宋国,郑、宋战于大棘,宋军大败,郑国俘虏郑将华元。郑穆公去世后,郑襄公即位,宋昭公准备了百辆兵车和装饰齐全的四百匹战马,派人送往郑国赎回华元。然而,还不等车马送到,华元自己便逃回了宋国。
郑襄公元年(楚庄王十年,前604年),楚庄王以郑国接受贿赂放走华元为由,派公子婴齐率兵攻打郑国。郑襄公连忙派人向晋国求援,晋国派荀林父率兵救援郑国,楚国遂移兵攻打陈国,郑国得救后,与晋国在黑壤结盟。
郑襄公五年(楚庄王十四年,前600年),楚庄王再次攻打郑国,晋国士会率领晋军救郑,击败了楚庄王率领的楚军。奉行向晋背楚政策的郑襄公,又在两年后,与晋国在鄢陵结盟。
郑襄公八年(楚庄王十七年,前597年)春,楚庄王以郑国背楚向晋为由,再度出兵伐郑。此战,楚庄王势在必得,为此调动了大量军队,亲自担任主帅,又以令尹孙叔敖将中军,子重将左军,子反将右军,三军齐动、北上伐郑。
楚军攻入郑境后长驱直入,很快便攻破郊关,直抵郑国都城新郑。楚庄王传令,围郑城四周筑长堤攻城,郑襄公也命将士和百姓登城坚守城池,等待晋师救助。
楚军猛攻十七日,新郑东北角城墙崩塌,就在楚国大军准备趁机攻入城内,一举灭掉郑国之际,楚庄王听到新郑城内百姓悲苦惨叫,心中颇为不忍,于是命令楚军后退十里安营,想要看郑国是否会投降。
郑襄公听闻楚军后退,以为晋军援军到达,于是命令军民抢修城墙,继续顽强抵抗。楚庄王等待数日,见郑国并不投降,于是再度出兵猛攻,两个多月后,终于攻破新郑。
新郑城破后,楚庄王再次下令军队后退三十里,允许郑国出城讲和。郑襄公见晋国援军迟迟不到,又有感于楚庄王不灭郑的大恩,于是向楚国投降。
同年秋,晋国才派荀林父为中军元帅,先谷为副元帅,出兵救援郑国。荀林父率军行至半途,便接到了郑国与楚国已经讲和的消息,关于是否与继续楚军交战的问题,晋军内部产生了严重分歧。
中军主帅荀林父认为楚国强大、稳定,不可与其相争,打算退兵,而中军佐先縠和部分将领却坚决主战。双方争执不下。
此时,郑襄公也派大夫皇戌来到晋军中,挑拨晋楚交战,他说,“楚军轻而易举地获得胜利,因此很骄傲;另外,现在他们人困马乏,也没有戒备。如果你们出兵攻打,我们在一旁协助,一定能够大败楚军。”先轂等人都觉得他说得有理。
然而,下军副将栾书却极力反对,他说,“楚国自从灭掉庸国以来,经常教育百姓不要忘记建设国家的艰难,要经常警惕祸患的到来。楚王还经常告诫百姓不要忘记,楚国先君若敖、蚡冒开创基业时驾着柴车、穿着破烂衣服开辟山林荒地的艰难。从这些迹象来看,楚军怎么会骄傲呢?
师出无名必吃败仗,我军攻打楚军,是我军无理,楚军有理。楚国国君亲自统率大军,昼夜警戒,严防意外,怎么能说他们人困马乏、没有戒备呢?况且郑国劝我们攻打楚军,其实也并不是真心为我们着想。要是我们打胜了,他们固然会讨好我们,要是楚军打胜了,他还不是又要向楚国投降。我们怎么可以相信郑国的话呢!”
由于主战派的将领人数众多,晋军最终还是出兵与楚军交战。两军于邲邑激战,由于晋军将帅不和,晋军惨遭战败。郑襄公本就有意坐观成败,择强者而从之,得知楚军取胜,于是亲自到邲城朝见楚庄王,设丰宴庆贺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