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于网络
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见此题,在下也忍不住想发表一下个人拙见,与大家分享。我认为荆轲刺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点 家国仇恨
秦王朝的统一,不是要灭某一国,而是要灭尽六国。也就是说对把秦国作为大仇的,不是哪一国,而是全部六国。而统一又不是坐在那里,动动嘴皮子就能造成的,那都是一刀一枪打出来的,那也是用人命堆出来的。打来打去,多少人死于刀兵,而于六国而言,对他们动刀动枪最多的是谁?对他们威胁最大的是谁?那自然是秦国。这不止是国仇,更是打出来,杀出来的家恨。
图片来自于网络
不知其数的人,祖死于秦,父死于秦,兄弟死于秦,家破人亡于秦手。所以,六国之人对于秦国的恨是刻骨铭心的,是一代代累积下来的。可以说,只要有一丝机会,就会有人去刺秦,只要有一丝机会,就会有人赌上一切去搏。这与哪国人没关系,这是六国共同的恨。而荆轲,正是这样的人。
图片来自于网络
另一个刺秦的例子可以很好的说明六国之人对秦的恨。张良我们都知道,作为汉朝的开国功臣,更是作为中华民族的千古谋生,这样一个人其智谋风采自然是不言而喻。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在他年轻的时候却冒着极大的风险去干了一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于博浪沙远程狙击始皇帝。结果自然是失败了,自然是逃亡去。
图片来自于网络
那么,作为张良那样一个智者,他难道不明白这样做胜算太低了吗?他难道不懂,即使真的杀死了秦始皇,也动摇不了秦帝国这个庞然大物吗?不知道动摇不了秦帝国这个庞然大物,他就终究报不了仇这个事实吗?我想,他都明白。那么,既然他都明白,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我想有一个词可以很好的解释——怒发冲冠。家破人亡,旧国不再,他恨!
图片来自于网络
图片而当时的六国,虽未被灭,但已经是砧板上的鱼肉了,个中滋味,只有六国人清楚。
第二点 为了延缓六国的灭亡
图片来自于网络
尽管六国已经无力抵挡秦国的进攻了。但若是能够刺死秦王,那么秦庭必然动荡。届时,秦国上层权力更迭,彼此争斗,必然会动摇秦国统一的决心。即使最终权利有归属,政局归于稳定,新的秦王也需要时间去消化秦王死去的后遗症。这都需要时间,而此时的六国最缺的就是时间。有了时间,六国就可以苟延残喘更久一段时间。都说人好死不如赖活着,其实国也是如此,没有哪个国,明明可以多延续一年,却白白放弃的。
图片来自于网络
有了这段时间,有了这种契机,六国就未必没有新的机会。一旦六国铁了心再次合纵,那么未被灭的国家在外,被灭掉的三晋的抵抗势力在内,只要指挥得当,秦也是无法抵挡的。可还记得当年赵国仅凭一国之力,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由李牧将军率领尚且屡败秦军。
即使六国没有如此,那么秦国内部也未必不会给六国提供新的机会。比如秦国继任一位昏庸的君主。秦王猛然死去,继任问题必然成为一个大问题,而且秦国已经七任明君了,这在整个中华民族乃至世界的历史上都是十分罕见的。因此,谁也不好说会有第八任。
图片来自于网络
而一旦即位一位昏庸之主,那么说客间客,名器珍宝,绝色美女,纷至沓来,只要秦王沉湎于此,天下一统便会成为空中楼阁。一切的一切都会变得飘忽不定。因此,刺秦是保国复国的一种手段,刺秦可以给自己的国家民族提供一线生机。在此中原因的趋势下,慷慨赴死的如荆轲一样的侠士去刺秦,自然就很好理解了。
图片来自于网络
第三点 太子丹的盛情相邀
图片来自于网络
这一点,是荆轲刺秦的直接原因,可以说没有这一点,就可能不会有荆轲刺秦王。荆轲只是一个普通的侠客。正是因为太子丹的诚挚恳求和盛情相待,感动了荆轲,而那个时代又恰恰是一个士为知己者死,是一个这腔子血只卖与识货的人的时代。所以,为了报答太子丹,为了酬谢太子丹的赏识,荆轲自然要去为太子丹排忧解难。而太子丹的忧难就是秦国,就是秦王,所以荆轲慷慨允诺,慷慨赴秦,也是慷慨赴死。正是实践了那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刺秦的原因还有很多,以上只分析了其中的三种主要原因,其他的大家可以开动脑筋,畅想一下。而且荆轲并不是一个人,他是那个时代所有刺秦的,和想要刺秦的人的总代表,他作为他们总代表,带着那个时代的侠义,那个时代的热血,那个时代的雄壮,永久活在我们中华民族祖祖辈辈的心中,永远流传。
图片来自于网络
但是,荆轲刺秦最终失败了。刺秦终究是一种无力的手段,六国最终选取刺秦的手段来抵挡秦军的铁蹄也正意味着六国早已是山穷水尽,走到了末路。
图片来自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