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狗蛋分蛋
1
10月12日,拼多多海外板块Temu的广州总部门口,聚集了一群人。
几名身着保安制服的人,手持对讲机试图维护秩序,时不时还向路过的行人摆手,示意他们不要拍照录像。但不管保安如何努力,场面始终有些混乱。
这群人是来“讨债”的。
更确切地说,是来要回属于自己那份货款。
就在上门“讨债”前的几周,Temu上不少商家发现自己的账户资金突然被平台冻结了,冻结金额几万几十万不等,有的甚至上百万。
他们很急,因为这些钱不仅是下次备货的货款,关乎店铺能否继续经营,更是手底下员工的工资,关乎一家老小,车贷房贷。
不少人找到Temu客服询问,客服告诉他们,这是因为版权问题下发的“临时限制令”,平台方面目前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
只能配合。
早在今年6月,也发生过类似情况。
当时Temu上部分商家因为一款“飞碟”玩具,外观、以及销售说辞被版权方投诉侵权,因为涉及赔偿问题,这些商家的货款被“临时冻结”。
Temu觉得这是商家提供的产品,损失应该由商家负责。
当时商家就觉得,我们只是供货商,产品具体的售卖、营销都是平台负责,责任不能单纯由自己承担。
赚了钱平台吃肉商家喝汤,出现风险了却要商家挑大头,这也太欺负人了。
Temu作为卖家平台,没有及时拿出解决方案,从始至终就是让大家等。
半年前是这样,半年后还是这样,这回等不起的小商家掀桌子了。
这些被冻结货款的商家里,有人是在知乎、小红书等平台买了课,刚刚下海的新手小白。
但更多是做了十几年亚马逊等其他平台,自以为瞅准风口,“跳槽”不久的老牌跨境商家,他们很不理解:
Temu明明有时间,也有很多方法可以解决问题,比如垫付一部分货款,帮助商家分担风险。
但平台从始至终就像个甩手掌柜,甚至直接甩锅商家,任由商家生死。
知乎,小红书等社交平台里,商家表示想要退出Temu的帖子越来越多,有商家说:
在Temu干了一年遇到的糟心事儿,比在其他平台干了几年还多。
还有商家说,辛辛苦苦大半年,货款一分钱都拿不到,可能在Temu里自己不像个商家,更像个:
为平台打工的慈善家。
2
2022年9月1日,Temu正式上线美国。一开始很多人不看好这个平台。
一是不确定欧美消费者能否接受拼多多“低质低价”打法,二是这个项目上得太匆忙。
当时,Temu平台程序功能没有开发完全,物流系统搭建尚不完善,就连第一批员工,都是拼多多社区团购产品“多多买菜”的各省负责人:
完全没有跨境电商的经验。
但是Temu依旧火了。
上线不到3个月,就以近1080万次的下载量,超过沃尔玛和亚马逊,登上了美国购物应用下载月榜榜首。
事实证明,极致低价的诱惑,没有哪国人民可以抵抗。
一件放在其他平台可能要十几美元的T恤衫,在Temu上只要不到1美元,比国内某些跳蚤集市上还便宜。
靠着极致的低价,Temu杀出了一条血路,但这些血不光是竞争对手的,还有商家的。
为了维护低价,Temu设置了近乎严苛的竞价策略:
让商家自己竞争。
Temu每周会进行一次同款商品竞价,未及时参与或竞价失败都将被限制上新产品。
原来15块的商品,当其他商家开始竞价出到14块时,如果想继续卖货,只能压价到14块以下。
如此循环往复,直到没有商家可以出价更低。
铁柱说,这种模式约等于“劫贫济富”,商家自己也吐槽“Temu是靠压榨商家抢市场”。
有商家在竞价中胜出,但核价时算了一笔账,除去快递仓储等费用,他售卖的一款商品净利润只有0.14元人民币:
卖1000单才能挣140块。
1000单,对于一些小型商家而言,是一周甚至一个月的销量数据,也就是说辛苦那么久才能赚140块。
网友说,收废品都比这个挣得多。
更离谱的是,据部分商家反映:商品降价后,其历史订单价格也会受到影响。
比如一款商品在9月定价12块买了1000单,商家收入应该是12000元。
但在10月经过调价,商品重新定价10元,平台会要求之前卖出的1000单价格也要下调,商家收入从12000元变成了10000元,倒扣2000元。
按理说,这样的情况本来不可能发生。因为如果在国内,以前卖出的货款,早都进了商家的口袋。
但在Temu的经营中,采取的是一种去中间化的托管模式。
对于消费者而言,Temu是唯一的商家,传统意义上的商家在Temu里扮演的只是一个供货商的角色。
而作为供货商,收到的货款也是具有延时性质的。比如9月的收入在平台上只是个数字,可能要到10月,平台真正将货物卖出后,才能提现。
有专业人士分析,这种去中间化的模式,才是Temu能在海外成功的关键,因为极致低价,也需要建立在对商家的绝对的掌控之中。
去中间化,让Temu在执行低价战略时步调统一,更具杀伤力。
但问题是,低价策略本身,对供应商品的商家就不是那么友好。
而且去中间化后,商家想要上架商品,需要将货物提前备货到Temu这个大商家的仓库里,其中又产生了很多问题。
比如入库资质。
Temu为了保证商品基础质量,要求商品比如拥有机构认证,这本来是一件好事。
但认证费用让商家本就稀薄的利润,雪上加霜。
一位小商家反映,自己上架的一款玩具产品,需要CE、CPC多种认证,一年的认证费用合计就要2000多元,而这款产品一年的利润不过4000多元,一下就得砍去一半。
他说:辛苦大半年,没想到最后是给认证机构打工。
Temu欧美消费者享受到了极致低价,而来自于国内商家微薄的利润进一步被压榨。
3
有人说,过度去中间化的Temu,早已不适合小卖家入场,只有那些供应链成熟,或者自带工厂的大卖家才能搏到利润。
2022年,国内市场拼多多平均月活用户数量为7.5亿,已经超过京东,正在向淘宝第一名的王座发起冲击。但拼多多主打的下沉市场规模见顶,年用户同比增长仅有4%。
因为国内品牌定位的限制,拼多多很难在高端市场做出成绩,想要继续做大盘子,最好的选择就是出海。
那时阿里巴巴已经出海多年,左手速卖通主打欧美,物流仓储基建相对成熟。右手Lazada主打东南亚,已经成为当地最大的购物平台之一。
来自南京的Shein,已经在美国快时尚领域站稳脚跟,常年位居购物APP榜单下载量前三。
TikTok也凭借着流量杀器,开始在东南亚加速布局电商业务。
先行者已经证明电商出海的利润空间与可行性,再加上当时疫情影响,欧美国家经济下行,有了消费降级的趋势。
拼多多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最好的入场时机。
于是Temu匆匆上线,首发市场也没有像阿里速卖通一样选择东南亚,而是选在了竞争相对较小的北美,打法也是拼多多模式简单地复制粘贴,“拉人头”“砍一刀”,瞄准下沉市场。
可以说,拼多多推出Temu,就是为了抢市场而来的。
就如前文所说,抢市场最好的手段就是去中间化,集中力量办大事。
但是,一方面拼多多没有去中间化的经验,另一方面低价策略叠加过度去中间化,带来了很多副作用。
比如,劣币驱良币。
小红书上不少商家吐槽,最初加入Temu是想做精品商品的,但供应商模式,加上竞价策略不断压缩精品商品的利润空间,根本做不下去。
于是,精品变普通,最后变成了垃圾。
而垃圾卖多了,消费者对平台的信心也逐渐被消灭殆尽。
推特上就有不少Temu买家晒出了自己的奇葩购物经历:
有网友说,图便宜在Temu上买了10件衬衫,拿到货后发现面料薄得像纸,只有两件勉强能穿。
还有网友买了一个锅铲,拿快递时隐隐感觉尺寸不对,回家拆开包裹发现,“锅铲”只有巴掌大小。
他说,用这个做饭,还不如直接拿叉子搅和。
卖家没有利润成了慈善家,买家买不到优质商品成了拾荒者,去中间化的Temu,陷入了两头不讨好的局面。
4
今年7月,时任拼多多海外业务负责人的赵佳臻,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高质量的生态、高质量的消费者体验、高质量的商家,这三个是拼多多发展的核心。
有网友表达了不同意见。
在美国最佳企业协会网站上,Temu最新消费者评级已经下调至C级,满分5分的用户平均评级也仅剩1.4分。
铁柱说,网友理解的“高质量”商家,可能不是赵总口中的“高质量”商家。
Temu从来不缺商家。
就像当年淘宝出海一样,作为一个在国内拥有7亿月活用户,刚刚出海满一年的大平台,本身就具有“掘金效应”的诱惑。
无数普通人,或是看了社交平台上Temu的软广告推广,或是听说说有人真的赚到了钱,怀揣着乘上“风口”的梦想,前赴后继的登上Temu这艘大船。
或许是这样的商家太多了,对平台来说就没那么重要了。
10月18日,有媒体爆料:
Temu接连上线菲律宾、马来西亚、智利等站点后,或许将于今年晚些时候上线巴西市场。
据不完全统计,诞生刚满一年的Temu,业务已经覆盖上线了37个国家,遍布欧美、大洋洲、拉美、东南亚等多个地区。
Temu需要的是,在平台重重利润压榨下,依旧可以生存下来,帮助平台不断开疆拓土的:
“高质量”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