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是唐代第一个封王拜相的宦官,但李辅国的所作所为可以说玷污了“辅国”一词,他唆使唐肃宗李亨、建宁郡王李倓父子反目,在李亨的默许下将唐玄宗李隆基软禁,还将手伸向宰相之位。不过是地位低下的宦官,李辅国为何能被李亨视作左膀右臂,以此窃取权柄,操控大唐朝政多年呢?
如履薄冰,乱世人变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快要到而立之年的李亨被立为太子,李辅国跟在他的身边侍奉,此时的李辅国想必心中抱有美好的幻想,想要成为又一个高高在上的高力士,然而他抱的这根大腿并不硬,因为李亨一经册立就遭到了宰相李林甫的围追堵截,而更要命的是,处于劣势的李亨还得不到父亲李隆基的帮助。
在此之前,大唐深宫内就爆发激烈的太子之位争夺战,受尽李隆基恩宠的武惠妃与李林甫合谋干掉了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本来是打算立武惠妃所生的寿王李瑁为太子,哪成想竟被“年长,且仁孝恭谨,又好学”的李亨给摘桃子了。李林甫不可能放弃李隆基的信任向李亨靠拢,自然会各种找茬,李亨虽然如履薄冰,但人身安全还算有保障。
李嗣升
在李隆基和李林甫的压迫下,李亨苦不堪言,但好在有李辅国和第三任妻子张良娣的悉心照顾,终于让他看到了希望——安史之乱。在李辅国和儿子们的支持下,李亨没有随李隆基逃往蜀地,而是北上灵武组织抗贼,并迅速称帝。李辅国的忠心自然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在李亨称帝后,他赐名其“辅国”,视之为心腹,“方奏事,御前符印军号,一以委之”。
借助风云突变的局势,李辅国取得了如同高力士曾经拥有的地位,甚至更进一步,因为他手握兵权,然而他很快感到了不安,因为李亨的第三子,建宁郡王李倓曾数次向父亲肃宗揭露李辅国、张良娣二人罪恶,李倓比他的兄弟们更善军事,是李亨所要仰仗的平叛先锋,若是哪一天李亨扛不住压力了,很可能就遂了李倓的愿杀死自己,还没体验够权力带来的乐趣,李辅国怎么可能束手就擒呢?
威逼玄宗,乘势而起在李辅国、张良娣的谋划下,李倓因为“为细人间阋,欲害其兄”而被父亲杀死,此情此景复刻了武惠妃与李林甫谋害三王的故事,也成为李辅国日后被杀的罪状之一。至德二载(757年),平叛工作开展顺利,李辅国得以与李亨一道返回长安,可没等二人高兴多久,太上皇李隆基也来了,这该如何是好呢?
李亨与李辅国当然是怕李隆基复位的,于是在李亨的默许下,李辅国对李隆基步步紧逼,将李隆基的爱马们几乎没收,又不准改葬杨贵妃,还要强令李隆基迁居。不过李辅国终究只是外强中干罢了,若非李隆基此时病重,可能李辅国都不敢私自挑事,他带着五百骑摆开阵仗,着实吓坏了李隆基,但可没唬倒高力士,一句“不宜无礼,李辅国下马!”倒是让李辅国不敢造次。“玄宗为太上皇,在兴庆宫居。久雨初晴,幸勤政楼。楼下市人及街中往来者,喜且泫然曰:‘不期今日再得见太平天子。’传呼万岁,声动天地。时肃宗不豫,李辅国诬奏云:此皆九仙媛、高力士、陈玄礼之异谋也。下矫诏迁太上皇于西内,给其扈从部曲,不过老弱三二十人。及中逵,攒刃曜日,辅国统之。太上皇惊,欲坠马数四,赖左右扶持乃上。高力士跃马而前,厉声曰:‘五十年太平天子,李辅国汝旧臣,不宜无礼,李辅国下马!’辅国不觉失辔而下。宣太上皇诰曰:将士各得好生。于是辅国令兵士咸韬刃于鞘中,齐声云:‘太上皇万福。’一时拜舞。力士又曰:‘李辅国拢马!’辅国遂著靴,出行拢马,与兵士等护侍太上皇,平安到西内。辅国领众既退,太上皇泣持力士手曰:‘微将军,阿瞒已为兵死鬼矣。’既而九仙媛、力士、玄礼。长流远恶处,此皆辅国之矫诏也。时肃宗大渐,辅国专朝,意西内之复有变故也。”
李隆基是不敢得罪了,李辅国又把目光放到了其最信任的高力士和陈玄礼身上,矫诏将二人流放,只留下几个老弱病残之人照顾李隆基,又多次阻挠李亨看望父亲。当然了,李辅国也不忘积极争权,见识过李林甫专权擅政的他滋生了成为大唐宰相的野心。
李辅国
在李亨的纵容下,大唐政权尽数掌握在李辅国手中,“宰臣百司,不时奏事,皆因辅国上决”“府县按鞫,三司制狱,必诣辅国取决”,而大唐的权贵们就像当年对高力士那般讨好,亦“亲切”称呼李辅国为“五郎”,就连宰相李揆都低下头颅,称李辅国为“五父”,而敢公然对抗的宰相萧华则被罢官、流放。
权欲熏心,鹿死谁手随着李亨大渐,为了保固自己的地位,李辅国自然要站队,他选择拥立的正是声望颇高的太子李豫。但李辅国的铁杆盟友,已经从良娣升为皇后的张氏却有了不同的选择,她想废除李豫,改立越王李系。两人最终分道扬镳,并成为了不死不休的敌对关系。
李豫在安史之乱时带领着大军收复长安、洛阳,声望颇高,李辅国选择他也是因为李豫的登基是板上钉钉,他不费吹灰之力便能得到从龙之功,岂不美哉。而张皇后认为李豫的势力太强,且他必不可能像李亨那样能够纵容自己干政,于是打算杀了李豫。然而分道扬镳的两人不会想到自己死期将至,只不过是谁先谁后罢了。
李辅国
宝应元年(762年),张皇后发动政变,不料李辅国、程元振率先一步布置,将李豫留在禁军中保护起来,又软禁了李系、张皇后等,李亨听闻政变后驾崩,于是李辅国等人拥立李豫即位,是为代宗。此时的李辅国更飘了,竟然敢对李豫说出“大家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的话来,可以说明示自己要架空新帝了。
由于此时李辅国还掌握禁军,李豫只能表面优待,尊李辅国为“尚父”,封司空兼中书令,私下却分化宦官群体,以程元振进行节制,还派心腹渗透禁军,之后虽封李辅国为博陆郡王,却又罢了他一系列官职,最后派人于深夜将其刺杀。“代宗即位,辅国与程元振有定策功,愈恣横。私奏曰:‘大家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代宗怒其不逊,以方握禁军,不欲遽责。乃尊为尚父,政无巨细,皆委参决。五月,加司空、中书令,食实封八百户。程元振欲夺其权,请上渐加禁制,乘其有间,乃罢辅国判元帅行军事,其闲厩已下使名,并分授诸贵,仍移居外。辅国始惧,茫然失据。诏进封博陆王,罢中书令,许朝朔望。辅国欲入中书修谢表,阍吏止之曰:‘尚父罢相,不合复入此门。’乃气愤而言曰:‘老奴死罪,事朗君不了,请于地下事先帝。’上犹优诏答之。十月十八日夜,盗入辅国第,杀辅国,携首臂而去。诏刻木首葬之,仍赠太傅。”或许是感谢李辅国的拥立之恩,李豫追赠他为太傅,但又给他定谥号为丑,算是赏罚分明了。
大唐若是一直是那个政治清明,国泰民安的盛世,李辅国也就没有机会从被人鄙夷的宦官翻身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他空有“辅国”之名,却未曾做出有功于国的实事,自己倒是过完了专权擅政的一生,却留下了千疮百孔的大唐,正是有如此奸害,大唐的盛世才不在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