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吉思汗,作为蒙古汗国的缔造者,是闻名古今中外的重要历史人物。
作为骁勇善战的雄主,在他的铁骑下,中国的领土疆域曾一度扩张到欧洲。
成吉思汗一生几度征伐,缔造了无数不败神话。
而“成吉思汗”这一名号,便是后人因他的赫赫战绩而给予的尊称,寓意为坐拥海洋四方。
而就是这样一位天之骄子,他的生命却结束得十分突然,甚至连他的死因也是众说纷纭,给后世留下了许多未解之谜。
翻读史书,关于他的生平记述详实,可到了死因,却记载得十分语焉不详,只以病终一笔带过。
而这样含糊不清的死因也引起了许多人的猜测与好奇,甚至在民间也流传着许多奇绝的版本。
那么,他的死因究竟为何呢?让我们一同来了解一下学术界几种常见的观点。
成吉思汗与西夏
古文曾记载:“不豫,崩于萨里川哈老徒之行宫。”
这句话是说成吉思汗在讨伐西夏的行军途中颇感不适,起了急病,医治无方,所以最终驾崩于路上的行宫之中。
这也是关于成吉思汗死因最为权威而明确的记录。
而说到西夏,便不可不提蒙古与西夏多年的渊源——从1205年蒙古第一次出兵,历时22年,蒙古终灭西夏。
成吉思汗一生更是对此地多次亲征,可谓重视非凡。
作为天生的战争奇才,能令成吉思汗如此重视之地,一定有其出众的战略价值所在。

首先,成吉思汗是靠着掠夺漠北完成了原始积累。
但在统一之后却不得不面对大漠地区破坏严重的惨淡局面,而这也成为成吉思汗继续争霸扩张的阻碍因素。
他急待补充军需并满足行伍间基础的经济生活需求,因此位于行军路上经济富庶的西夏也自然地成为了蒙古军眼中必争的物资补充地。
西夏自然环境优渥,水草丰美,畜牧发达,并善于学习中原先进文化助推农业生产。
其发达的经济条件也对已经征服漠北各部的蒙古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而成吉思汗通过对西夏的征战,可以直接获得大量物资,也足以满足消耗,并有效缓解建国初期经济紧张的局面。

其次,西夏地处要塞。东邻金国,北接蒙古。是蒙军入侵中原的冲要地区。
而且,西夏控扼着联系中原与西域,漠北与漠南的几条交通要线,若是控制西夏,便可以一举获得贯穿东西与南北间重要的干道,此等重要地缘,不可不夺。
此外,西夏也是蒙古进攻中原的突破口。
当时中原处于各路政权林立,分裂混乱的局面中,内部矛盾十分尖锐。
而成吉思汗抓住了这一契机,他采用了一贯的逐个击破战略,而金国就是他钦定的主攻目标。
但当时的金朝军事力量尚有一搏,出于稳妥考虑,成吉思汗没有选择贸然入侵金国,反而迂回行之,先以西夏为突破口。

西夏本就臣服于金,位于金国西,蒙古南侧。
若先攻金,西夏必定可以成为其援军,威胁蒙古本土。
但反之,若是抢先占领西夏,便可以形成蒙夏对金国的包围之势。
因此1209年,成吉思汗第三次率军进攻西夏,当时的西夏君主求助于金国,金王竟因“敌人相攻,吾国之福”而不肯出兵,也因此导致了西夏金朝关系直接破裂。
蒙古也因此渔翁得利,迫使西夏与蒙古建立臣属关系。

而当时蒙古进攻西夏的深层原因本就是为了吞并金国,因此在两国达成和解后便选择鸣金收兵,养精蓄锐准备一讨金国,挺进中原。
西夏朝廷虽然为了避战而选择议和,但心中却并未真正臣服。
且蒙古多年的征兵、收贡也愈发让西夏朝廷难以负担,慢慢变得“礼意渐疏”。
此后多年里,随着西夏朝廷的易主,西夏也反复食言并建立盟军“背叛”了蒙古,这也让成吉思汗在心里觉得此国是一个极不安定因素,因此在1226年选择再征西夏。
这次征途也成为了成吉思汗人生的句点。
成吉思汗死因杂谈
关于成吉思汗之死,不同野史文献有不同记述。
蒙古人自行编撰的《蒙古秘史》中介绍成吉思汗是在征讨西夏的过程中兴起围猎野马,马儿受惊狂奔,他也因此不慎从马背跌落受伤,并引发了高烧。
当时他的部下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欲图暂时退兵,待成吉思汗修养好身体再卷土重来。
但在后续与使臣交涉之中,对方态度桀骜,并多次出言挑衅蒙古天威,使得成吉思汗闻之大怒,坚持抱病出征,并最终病死军营。
而《世界征服史》中则表示,成吉思汗是由于不良天气而引起了不治之症。
死前还派人召来了部下表示病势沉重,自知无法医治。
盼望他们出战大捷,攻下西夏,了却他的心愿。

除此之外,还有外国使臣访问中国之后流传的回忆录版本。
来自罗马教廷的使臣加宾尼就曾言之凿凿地表示成吉思汗是被雷电击中身亡的。
因为他曾将生母气死,所以这是他不孝而受到的天罚。
而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则在他的回忆录中声称成吉思汗是在进军西夏的讨伐过程中,膝盖被敌军射中了毒箭。
而当时他本就年过半百,身体素质大不如往昔,因此才毒气攻心不治身亡。
当然,这其中许多说法的可信度都有待考证,只可当作坊间流传之杂谈,不可尽数信以为真。

然而虽然关于成吉思汗的死因在各种史书记载中众说纷纭,但在民间却还有一个信者众多,且广为流传的版本。
这个版本的死因也是最为离奇,还带有一定的秘而不宣之桃色,可谓是一代天骄的“风情艳闻”。
这个说法的来源是清朝成书的《蒙古源流》。
书中说随着成吉思汗的铁骑踏入西夏,他们一路上势如破竹,直捣黄龙。而成吉思汗手下的将领甚至直接生擒了西夏王妃。
在当时的蒙古,女子的地位十分低下。
作为在草原发迹的游牧民族,他们本就恣意随性,缺乏贞操观念。
所以一旦为对方的美貌倾倒,无论对方是否婚配,也会强制将其抢夺到手,连成吉思汗的母亲宣懿太后也是这样被其父占有,并最终生下的成吉思汗。

在这样开放性文化下长大的成吉思汗自然也是百无禁忌。
他性情霸道肆意,每每侵占一个部族,都会掠夺首领的女眷,并将她们作为战利品收藏,更喜好在攻下城池后,举城之力寻找美妾,留下血脉。
英国牛津大学的一位遗传学家曾经写书提到,成吉思汗可能是历史中最成功的“播种者”之一。
由于他的足迹横跨欧亚,其基因随着后世人类的迁徙而广布,所以即使在英伦三岛也极有可能发现他的后裔。
诸此种种说辞分析层出不穷,足见其风流多情。
而这次,他面对抓到的西夏王妃,对待办法也不例外。

据说成吉思汗十分贪图她的年轻美貌,夜夜召唤此女侍寝。
而西夏王妃表面上迫于淫威臣服于他,而背地里却深怀亡国之恨,受辱之耻。
终于有一日,她得到机会,私自藏匿了利刃侍寝。
并成功在成吉思汗醉倒美人乡之际刺中他要害,并在事成之后投河自尽。
还有更为香艳的版本是说此女是在床榻服侍之间,趁其不备,用牙齿生生咬断了大汗的要害。
这位传言中战无不胜的东方战神,到底也还是血肉之躯,顿时血如泉涌,哪怕亲兵急忙赶来,举全军营之力救治,也最终无济于事。

一生享尽无数桃花的一代天骄,就这么在桃花从中殒命。
死前他对众人私下秘旨,对于西夏遗部殄灭无遗,更要求将夏都屠戮,以平心中之愤。
而他的儿子也完全依照他的嘱托执行。
在接受西夏末代皇帝李晛投降时,举兵入都,展开了大肆杀戮,有超过八十余万民众死于蒙军之手。
若单从这则诡秘民间传说中,倒是可以理解为何蒙军杀心如此之重了。
墓穴何在?
成吉思汗终年65岁。但在其过世后的七百余年间,他的陵墓却一直不曾被发觉。
经学者的多年考证,现在史学界比较普遍的说法是他去世于如今的清水县。
但关于他究竟葬身何处,却至今都不能完全确定具体范围。
其最重要的原因,在于蒙古贵族特殊的丧葬仪式。
在元朝时,皇室实行的是密藏制度,即对于君主陵墓地点不设标识,不加公布,亦不记录在案。
可以将其特点总结为 “墓无冢,马践蹂”。
即取大树一截制成棺材,将人下葬后用土填埋。
让万马奔腾,踏平痕迹,使外人难以看出曾经动土的迹象。

还要在附近设立帐篷,围住周围地区,待到青草高高长起,与周边无异时才将帐篷撤走,以求万无一失。
而正是因为这种与历朝历代大不相同的丧葬习惯,使元朝历代君主几乎都“无迹可寻”,因此也大大提高了考古难度。
后人只能通过正史的记录大致推断成吉思汗死后的墓穴应当距地至少十几丈深,其内部空间应该有足以容纳百人的蒙古包大小。
其随葬物品,应多为一些马鞍战甲兵器等等,具体数量种类不得而知。
结语
正是因为成吉思汗陵墓的隐秘,才使得考古学家无迹可寻,更无法实事求是的根据其遗体状态进行死因的判定。
所以关于他的死因分析才会如此层出不穷。
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中国最出名的军事家,他戎马一生的扩张在客观上顺应了人民渴望统一的诉求,也为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更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起到过重要作用。
对于世界而言,他的南征北战也促使各国冲破了疆域界限,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同时带动了东西方交通发展。
但我们也必须承认,他的军事行动带有极大的破坏性,使许多地区和人民饱受战争摧残。
一代枭雄的一生,如流星般陨落天际,留给后人许多的难解谜团。
后世的我们只能在时光的长河里慢慢发掘,探索其留下的点点蛛丝马迹,来验证我们的猜想。
而关于任何一位历史人物的评判,都应该是辩证审慎的。尤其关于其是非对错的诸多评说,都应当在具有一定物证资料支持的情况下进行,谨之!慎之!
参考文献:
[1] 樊保良,为成吉思汗之死问题说几句话[J]敦煌学辑刊,2007(03):99-105.
[2] 张相文,成吉思汗病殂时间地点及其葬地[J] 鄂尔多斯学研究成果丛书, 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