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成都天府绿道复耕还田闹得沸沸扬扬,全国网友也是众说纷纭,甚至可以用“吵麻了”来形容。
多成都市民发现,当年政府斥巨资兴建的“环城绿道”拆除了绿化植物,种上了小麦、玉米等农作物。这是怎么回事?有媒体联系了相关部门得到回应,称相关市民反映的“拆绿还耕”现象确实存在,但均属于按照政策要求推动复耕,不存在违规之处。
为了它,许多人吵得那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网上各种声音都有:
“花了341亿打造的天府绿道公园。这得收多少大米才能回本?作为农盲,我还是上网学习了一下。一亩水稻的利润在770元人民币算是比较高的。在不算地租的情况下。10万亩地一年能赚7700万……嗯,要442.8年才能收回公园成本。”
“这没有算复耕的费用,拆迁,养田培肥,引水等等。仅仅就是在正常的稻田上种水稻。就算双季种植,也是同样利润也要2214年。”
“真是千秋万代子子孙孙的责任啊。这算是举世无双的壮举啊!比秦始皇修长城还伟大。”
有说“朝令夕改、浪费可耻”的,有说“罔顾事实,有违科学发展观”的,有痛心疾首的,当然也有幸灾乐祸的。
更有甚者,又开始叫嚣天府新区要凉。
今天给大家提供一个其他视角,来看看这个决定的背后,有什么样的考量。
提到复耕,很多人就会往“粮食安全”上面靠, 但仅从粮食产量和粮食来源方面去想问题的话,你得出的结论,也一定是“大可不必如此”。
随着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现在农村的宅基地,存在大量荒置,成都这10万亩的体量,在它们面前,连个脚指头都算不上。
类似的还有“土地集中管理”、“提高机械化生产效率”等方向,多的是办法。
但既然是安全底线,那就还得要考虑特殊时期的状况,例如万一被封锁了,而我们又没有能力打破封锁,该怎么办?
如果真发生这种情况,那我们的饮食和生活质量,肯定会下滑,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我们每年进口粮食在1.5亿吨左右,大豆9000多万吨,玉米3000多万吨。
基本上是以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为主,如果没这部分的进口粮食,那农副产品中的,肉类、奶制品、油类以及工业食品的产量,都会受到严重影响。
但其实很难影响到最基础的安全层面。
因为我们的粮食自给率是很高的。拿粮食产量来说,已经多年维持在6亿吨以上,不光完全够14亿人吃,多出来的还可以用来当做饲料,就这样,谷物和小麦都还是有剩余。
再者,我们还有很多储备地,近些年来,有大量的土地都改种经济附加值更高的水果、茶叶等经济作物。
就算遇到特殊时期,完全可以减少这些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把土地转做种植一些能填饱肚子的马铃薯、土豆等作物,也能顶上一阵子。
在把视野向外展,作为全球的主要粮食区的东南亚,就在我们家门口,即使远线被封锁,美洲和澳洲的农产品过不来,好邻居不会看着咱们挨饿的。
咱们国家的粮食储备可是天文数字,从建设成的粮仓容量来看,就超过8亿吨,占全球总储量的一半。按这个储备粮,就算接下来2年颗粒无收,那大家也不会饿到。
总长约1.69万千米的天府绿道,如今要复耕复垦打造10万亩农田,引来的网友们从不同维度、不同视角的激烈争论,绝大多数很有道理,但也不乏“打还耙”的杠精之言。
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秦汉以来享“天府粮仓”之美誉。因城市快速发展和城镇化浪潮,导致部分农村土地撂荒、城市土地闲置,十分可惜。
成都现有的工业项目和配套服务的发展用地、房地产开发用地规模,还远未跟上程师傅发展主导者们的宏伟蓝图,造成了大批的、零碎的闲置土地,这种现象绕城周边、二三圈层也比较严重。
那么利用好这些已征用的闲置土地,承接“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就成了第一要务。通过文化、旅游、体育等等建设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建设文化公园、生态公园、绿植公园等满足人们的心情愉悦享受,此时此景,天府绿岛吗,应运而生。
可天有不测风云,近年来,国际关系紧张,世界大和平问题、冲突问题等影响了我们在国际上进口粮食的格局。虽然我们自给自足的能力充足,但也要未雨绸缪。
粮食安全变得突出起来,退林还耕,将天府绿道等地改为良田,便成了时下局的必然。
有人说,建设天府绿道花费了341亿资金,这钱白白浪费了。而复耕复垦还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这是劳民伤财。
是的,这是一个城市的成长代价,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往小里说是为了收复台湾而准备打仗)必须付出的代价。如今复耕复垦是纠错扶正行为,也是“擦亮天府粮仓金字招牌”的实际行动,应该鼓掌。
粮食耕地安全,事关国家安全。成都作为全国战略大后方,不仅要在工业产业上成为大后方,在农业上也要成为大后方。
近来,成都周边适宜耕种的土地种上了粮食、蔬菜,也算是回归土地本源。
不少市民在当地问政平台反映情况称:自己所在小区附近的绿地,以及环城生态公园,拆除了绿化植物,种上了小麦、玉米等农作物。
也有市民在网上留言:从公园城市变成田园城市,环城绿道的麦浪金黄,也挺好看的。
那么,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