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乱的大治,崩塌的盛世

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 2024-07-31 10:46:30

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未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张果老见明皇图 局部)

唐玄宗天宝四年,公元745年,三月。

春寒料峭,万物尚未复苏,长安城仍旧一片肃杀。

这个月,京师朝廷发布了一条十分奇怪的任命,那就是把大臣裴敦复调任为岭南五府经略使。

听到这个消息,裴敦复可以说是头都大了。

裴敦复是京官,而从京城调任地方,很明显,这是降职,而且又是岭南那种地方,在当时来说。那里道路崎岖难行,环境较为恶劣,经济又欠发达,说好听点是调任岭南,说不好听点,那就是贬谪。

其实吧,裴敦复要去岭南做的这个经略使,也不能说是闲职,这也是大官,权势很大,地位极高,要怪,就只能怪裴敦复眼界太高。

玄宗皇帝在位的时候,皇帝把唐朝的边陲之地划分为了十个军区,每个军区都设置一名长官,而岭南五府经略使就是其中之一。

比如我们十分熟悉的安禄山同志,当年他就是军区长官,而且还连跨三个军区,兼任范阳,平卢,河东节度使。

这别的军区节度使,都在长安上边,离长安都比较近,只有剑南和岭南在长安下边,其中又以岭南离长安最远,可以说,这真是天高皇帝远,谁也管不着,到这地方来做五府经略使,那纯纯就是封疆大吏。

假使裴敦复到了岭南之后他好好干,创下功名,做出事业,让朝廷重视,被皇帝欣赏,那么他就有机会再度被调回京师任职,所以他完全可以把去岭南的这段仕途生涯当做他在官场上的历练。

理论上讲是这样,可是京官和地方官就是有所不同。

(京师 长安)

功名,谁都追求,谁都想要建立,但这毕竟是可遇不可求的东西,万一裴敦复到了岭南他做不出功名,搞不出政绩呢?岭南离京师如此之远,自己离开了长安,那就等于是远离了权力中枢,慢慢的就被人遗忘了,皇帝兴许以后都不会再记得有裴敦复这么一号人。

而且,裴敦复敏锐的意识到,调任岭南这个事儿,一定是有人从中作梗。

为什么裴敦复会这么想呢?原因很简单,朝廷调任他到岭南做官,是天宝四年,而就在前一年,也就是天宝三年,自己已经下过一次地方,去过一次基层了。

一年前,裴敦复被外放为刺史,主管东南沿海防务事宜,他还力擒了海盗吴令光。

这个吴令光,是个海贼,经常跑到沿海地界烧杀抢掠,骚扰百姓,而且这人用兵诡异,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从不恋战,行事又极为隐秘,朝廷几次派兵征剿,全都无功而返,玄宗皇帝为这事儿大动肝火,早朝的时候发了好几次脾气,而裴敦复下到地方不过一年时间,直接就把吴令光给抓了,皇帝那是相当开心,立刻把裴敦复调回了长安,亲自接见,并且还许其高官厚禄,裴敦复受到皇帝接见,他心里是美滋滋,脑海中已经幻想自己迎娶白富美,出任CEO,走上人生巅峰的画面了,可是他万万没想到,朝廷的任命下来,竟然是让自己到岭南去做官。

岭南五府经略使权势滔天,谁稀罕啊!自己又不是安禄山之流,到岭南去做官,那不就等于是提前退休了吗?

裴敦复是越想越纳闷,越想越觉得不对劲,明明前两天自己还和皇帝聊得挺好,皇帝拍着自己的肩膀说一定会提拔自己,怎么会今天就要把自己赶出长安呢?

要知道,裴敦复从地方刺史的任上被调回来的时候,玄宗就已经赏他做刑部尚书了。

刑部尚书,这在唐时是正三品的大员,皇帝这样的火箭式升级,明显是在给裴敦复铺路,就差再让他熬几年资历,然后皇帝再一提拔,直接就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在大唐王朝那就是宰相的代名词。

官爵本为天下公器,应为有德者而居之,这裴敦复能力是不错,但是论品德,似乎还差了那么点。

(唐朝大臣 墓画 局部)

他在朝廷里做刑部尚书的时候,有两个部下,一个叫程藏曜,一个叫做曹鉴。

这俩人,不是好东西,贪污腐败,为非作歹,欺压良善,坏事儿那都做尽了。

要知道,长安是天子脚下,玄宗更非庸主,程藏曜和曹鉴敢这么嚣张,光天化日之下就违法犯罪,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有裴敦复给他们撑腰。

裴敦复是刑部尚书,他主管法律,只要他愿意袒护自己这俩部下,这俩人自然可以逍遥法外。

一句话,哥俩上边有人。

程藏曜和曹鉴有裴敦复做后台,行事越发张狂,甚至到了草菅人命,公然强抢民女的地步,很多大臣忌惮裴敦复,也都假装看不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是这俩人实在是太嚣张了,做事太过分了,人神之所不容,所以很快有大臣站了出来,将此二人捉住收监,下狱论罪。

这位挺身而出的大臣,也是重量级,名字叫做裴宽。

裴宽,职务和裴敦复平级,裴敦复是刑部尚书,而裴宽则是户部尚书,管财政的。

但是裴宽除了管理户部之外,他还有一个兼职,那就是本朝御史。

这御史专门负责纠察百官,别说百官言行有问题他要管,就算皇帝做的不好,他也照样能批评,程藏曜和曹鉴在裴宽眼皮底下犯案,裴宽相当气愤,他才不给裴敦复面子,二话不说就把这俩人给拿下了。

要说,这裴敦复和裴宽,俩人还属同族,算是远亲,裴敦复一看裴宽把自己这俩部下给捉了,他寻思没有多大点事儿,只是找到裴宽说情,说咱们这同朝为官都不容易,这俩人是我的亲信,要不您看在我的面子上把他俩放了,咱们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以后还要多帮助呢是不是。

裴宽的回复呢,只有俩字:没门。

裴敦复去求情,不料吃了闭门羹,他是非常之生气,他生气裴宽不卖自己的面子,于是他这个时候的心态就已经不是想要从监狱里捞他这两个部下了,而是他记恨裴宽,他一定要想个办法整治一下裴宽,才能出了心里这口恶气。

于是,裴敦复这回算是出了血本了,他拿出黄金五百两,找上了玄宗最宠爱的妃子杨贵妃——的姐姐杨三娘。

杨贵妃嘛,大家都知道,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玄宗皇帝的心头好,宠冠六宫无人能及的那种,皇帝宠幸杨贵妃,杨家的这些亲戚们自然也得势,贵妃的姐姐杨三娘更是皇权特许,可以自由的出入宫闱,那自然她也能和皇帝说得上话。

裴敦复找到杨三娘,贿赂给了杨三娘五百两黄金,他的目的不是让杨三娘在皇帝面前说两句好话,然后把自己那俩缺心眼的部下给放出来,而是要让杨三娘构陷裴宽,往他身上泼脏水,这完全就属于是政治报复了。

(贵妃晓妆 局部)

拿人钱财,替人消灾,杨三娘收了钱,工作做的是十分到位,在玄宗面前好一顿埋汰裴宽,说裴宽这也不行,那也不对,而皇帝则偏听偏信,直接问罪裴宽,把他逐出长安,贬为了河南地区的太守。

您看,裴敦复以前就整治过别人,那么他现在接到去岭南上任的调令,他自然也会怀疑是不是有人在暗中整治他。

您别说,还真让他给猜对了。

这个整治他的人,是宰相李林甫。

当时的李林甫,任礼部尚书,加授同中书门下三品,同时又封晋国公,还兼着尚书左仆射。

可以说,李林甫当时是大唐政坛的头号人物,是皇帝跟前的香饽饽。

以前他是香饽饽,可是自打裴敦复回来之后,他可就感觉有点地位不保了。

玄宗一天召见裴敦复好几趟,是大封特赏,评价颇高,不仅让他做刑部尚书,还有要继续重点栽培他的意图,你这么一整,李林甫他肯定不乐意,因为李林甫会把裴敦复当做自己的潜在威胁。

啊,你裴敦复以后成了皇帝的红人,皇帝把你拜相了,那我岂不是就要下台了?

所以李林甫这段时间也没闲着,他也一天三趟的往皇帝身边跑,有意无意的说一些裴敦复的坏话。

而且吧,从裴敦复纵容部下行凶,以及他构陷裴宽的事情来看,也能知道他的确不是什么好人,所以李林甫都不用埋汰裴敦复,他只需要如实的把裴敦复的老底给揭了就得了。

皇帝一听,原来这裴敦复竟然是这么个人,看来我以前真是错看他了,于是也不打算重用裴敦复了,而是外放他为岭南五府经略使。

(玄宗手书 局部)

如前文所说,这岭南五府经略使,也是封疆大吏,也是大官,玄宗让裴敦复担任这个职务,其实也算是多有厚爱了,要不然直接把你停职,你也没地哭去。

可是,裴敦复老兄实在接受不了这样的落差,所以三月份朝廷的调令下来,裴敦复直到五月份,仍旧拖拖拉拉的在长安不肯定。

要知道,这是天子下诏让裴敦复去履职,正常来说,皇帝前脚发出命令,你后脚就得收拾行李,一分钟你都不能耽误的,可是裴敦复竟然一拖再拖,两个月过去了,他还在长安。

设想一下,两个月前,调令发布,皇帝就以为裴敦复已经上任去了,两个月后的某一天,皇帝上朝的时候突然想到这事儿,随口一问,说裴敦复已经到岭南挺长时间了吧,不知道他把当地治理的如何呢?

结果裴敦复从人群中走了出来,默默的回答道,陛下,我还没出发呢...

此情此景,皇帝都得气抽过去,皇帝说好好好,你可真行啊,你敢赖着不走?你也别去岭南做经略使了,我直接把你贬为睢阳太守得了。

这回好了,放着封疆大吏,军区一把手不干,到最后被撸成了一个小小的刺史。

而且,皇帝特别要求裴敦复立刻出发,再有拖延,斩首不赦。

有意思的是,上一任的睢阳太守,正是当年被裴敦复构陷打压的裴宽,裴宽几年后又从地方崛起,重回京师做了礼部尚书,而裴敦复却再无回头路可走,他老老实实到睢阳做起了太守,本来希望了此残生,可李林甫肯定是不会放过他的,于是几年后,裴敦复被李林甫杀害。

裴敦复的卒年,是在公元747年,即天宝六年。

(安禄山 形象)

那一年,堪称古代奸臣集大成者的李林甫权势滔天,他给皇帝上了一封奏疏,内容只有四个大字:野无遗贤。

野无遗贤的意思就是,李林甫夸赞玄宗是圣明君主,把天下人才都笼络到了朝廷里,民间已经没有贤才了,都被皇帝重用了。

玄宗相信不相信两说,反正李林甫说的话我们可以反着听,也就是其实是他把能干的人才,有德的贤才,排挤的排挤,杀掉的杀掉,朝廷里现在已经无人可用了。

同样是在那一年,一个叫做安禄山的人因为各种机缘巧合或者刻意为之,成为了玄宗的宠妃杨贵妃的干儿子。

没人觉得有什么问题,本年度也没有什么异常。

丁亥猪年,天宝六载,大唐盛世,四海升平。

可是,就如张明扬老师在他的经典作品《弃长安》中所说:

皇帝好大喜功,宰相逢君之恶,边将建功心切,诗人歌颂军功,在彼时的大唐边疆,皇帝、宰相、边将和诗人组成了一个自驱动的盛世军功名利链,日夜旋转,将开边大业次第推向国力极限,直至反噬盛世。

毁掉盛世大唐的安史之乱爆发于天宝十四年,距离当时也只不过八年之遥。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古人又云: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

八年时间,唐玄宗李隆基没有意识到任何危机,而读史到此,我们又不禁感叹,冥冥中到底是什么改变了,这一切?

参考资料:

《旧唐书·本纪第九》

《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唐纪二十》

从现实的残酷到理想的浪漫--论宋后李杨故事的演变,《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11-17,共7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教学探究——以“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一课为例,《中学教学参考》 2024年第12期73-75,共3页

20 阅读:3206

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

简介:趣说历史,带你看点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