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林县与水有关的10个村名

小西水历史 2025-02-03 10:58:46
一、孟门:孟门镇位于县城柳林镇北23公里处,历史悠久。汉元朔三年(前126)封为侯国。从北周大象元年(579)置定湖县(跨黄河辖今陕西省吴堡县全境,南宋宝庆二年(1226),始从定胡县分出设吴堡县)到元至元八年(1271)初废孟门县的近700年间,历为县治驻地。其间曾为州郡治驻地。清雍正元年(1723)黄河大水,孟门遭淹。道光二十二年(1842)六月再次遭淹。咸丰六年(1856)七月,黄河泛滥,城垣及200多孔窑洞、1000多间房屋荡然无存。集市贸易移向距镇南1公里的枣峁上村。1958年,组建孟门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于枣峁上,遂易村名为孟门。1984年设镇,占地面积2.56平方公里。为柳(林)孟(门)、孟(门)碛(口)、孟(门)王(家沟)、孟(门)军(渡)公路的起点站。水路交通有通往陕西吴堡县横沟乡的渡口和保德县至本县军渡的航道,是本县西北部地区的红枣集散地和加工地。 二、锄沟:位于三川河南岸的锄沟,隋朝时称作鸿沟镇。“鸿”原意与“洪”通,其义为大。《史记·夏记》载:“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这里的“鸿水”就是大水的意思。“鸿”既指“洪水”,又指强盛。大约在唐宋时期,清河水的河床在今柳林南坪一带。据《汾州府志》、《永宁州志》、《永宁县志》记载,锄沟村北尚有数百亩水浇地和旱坪地。由于长期以来受洪水侵蚀,清河河床逐步南移,大片水浇地被冲毁。锄沟镇中南北向的鸿沟上架有的三座铁索浮桥也被冲毁,现遗迹尚存。当地居民深受洪水之害。因“鸿”与“洪”谐音,遂改“鸿”为“锄”,取“铲锄鸿水灾害,趋向太平”之意。 三、青龙:位于三川河南岸的青龙城,原名五槐庄。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四月,山西巡抚白梦山请旨兴建城垣,次年九月告竣,城墙周长九里三步。南部城墙依山盘谷而建,左右节节升高,分别跨上城后两山,形如凤凰双展翅,故亦名凤凰城。清时驻有“青龙巡检司”,“青龙驿”。东西走向的大街上,名门豪贵粉墙碧瓦,商号店铺鳞次栉比,市景繁荣,人流如潮。该镇以铜铁铸造业闻名遐迩,山(西)陕(西)各地顾客纷纷求铸庙堂神像、神钟。清光绪元年(1875)六月十五日三川河发大水,北部城墙及城门一冲而圮,荡然无存。从此,繁华盛况移向柳林城。 四、柳林:位于三川河北岸的柳林,原是只有几户人家的小村,名“堡沟”。村周一片林莽。由于地处河川地带,晋陕古道之旁,住户商民逐渐增多。柳林的发展壮大,是与清河水的滋润孕育分不开的。由于清河河床逐步南移,北岸淤积沃土逐年增加。唐贞观初年,“太宗帝诏尉迟敬德……敕建香严寺”于堡沟墚上。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巡检司衙门由青龙迁驻柳林。乾隆三十五年(1770),通往陕甘宁大道的汾阳、离石之间黄芦岭巨障上的小道辟为车马通途,驼帮马队辐辏而来,柳林商业更见兴旺。民国十年(1921),太(原)军(渡)公路通车后,柳林成为晋西及黄河以西山区的物资集散地。民国十七年至民国十八年(1928年—1929年),柳林商户达800多家,赢得“小北京”之称誉。抗日战争时期,日军盘踞柳林,商业萧条,百业凋敝。 新中国成立后,工商务业才逐渐兴旺起来。1918年—1970年,一直为区、乡(镇)人民政府驻地。1971年,镇内居住着来自全国3省、18县的工商市民。 五、贺水:村落建于黄河之东的三川河北岸,水源丰富,一遇天旱,周围各山庄居民都得到此汲水。村民为庆贺本村吃水方便,遂名贺水。 六、贺龙沟:该村之沟源于王老婆山,西入黄河,长而曲折,形似游龙,遂将原村名贺兰沟更名为贺龙沟。 七、百泉:民间传说很早以前该村有100余孔泉眼,其泉水源涌不绝,因名百泉。一日,泉被“南蛮”人施法术尽数偷走,百泉居民群起追赶,至上青龙河滩,盗泉人被石所绊,泉被抛撒落地。至此,三川河上青龙段清泉趵寄语,亢旱不涸,而百泉村泉水尽绝。 八、三交:三交镇是县南端的一个镇政府所在地。依山脚建镇,隔黄河与陕西介首村为邻。水路交通方便,是秦、晋两省人民素日往来的码头。镇容整洁,建造壮丽,商业繁荣。三交滩原有水平地300多亩,是闻名全国的优质红枣之乡。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年—1875年),黄河溢沸成灾,水浇数丈,一连三天三夜,将三交一条宽敞整齐的正街和无以数计的铺面房屋全部推倒,连同300多亩滩面平地做了河床。 九、后河底:石西乡后河底,是黄河岸边的一个自然村庄,岸上原有水浇良田近100亩,各种果树、枣林、杏树约1000余株,是一个生活富庶、水路交通方便的地方。1948年秋季,山洪大发,黄河暴涨,水位超过平常10多米,将该村前滩、后滩(近河岸的地方)所有田地、果树、窑洞、房舍尽皆推没,总面积达200余亩。 十、军渡:位于柳林沿川的西端,东面雄峙着巨嶂八盘山,西边濒临着天险黄河,与陕西吴堡城隔河相望,上下为邻,是山陕通衢的古渡口,历史上曾是一个繁华的商业重镇。镇中南北纵贯有三条大街,砖楼瓦舍,云连一片。在黄河咆哮,怒涛汹涌,冲没碛口、孟门等地的时候,军渡同样未免洗劫之灾。现今看到的军渡,只是当地被留下来的三分之一罢了。
0 阅读:0
小西水历史

小西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