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对开胯的理解是错误的,前胯不能开,要含蓄,要微微内合,不能舍裂,不能敞开。我们说裆要合就是前合后开,后开也要自然含着,不能特意敞开。
这其实就是阴阳关系,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以哪个为主而已。前胯是合中有开,以合为主;后裆开中有合,以开为主。所以,开中有合劲,合中有开劲,这才符合太极拳的阴阳原理。
具体来讲,比如金刚捣碓第五动,上步时要合着胯,不要分开,右腿要逆缠再变顺缠;左腿貌似顺缠,但应内扣,要有合劲,要有逆缠的劲,与左腿合住了。

其实类似情形是规律,贯穿所有的腰胯运动,并非单独金刚捣碓,我只是把它作为一个例子,也因为这个动作最为明显,最为典型。

太极拳是有规律的,脚的运动与手的运动是一致的,胯的运动与肩的规律是一致的。我以前写过文章,脚的缠法与手的旋转一样,所以那些后坐,把脚整个抬起来左转右转的都不对,要会碾,脚拇趾到小指之间,与手拇指到小指之间的旋转一样。
很多同门练拳敞着胯,我不好意思批评,就说胯好大啊。真正的内家拳也好,外家拳也好,现代搏击也好,都应紧凑,都是俗话说的“夹夹着”。那些所谓的舒展大方,必须在紧凑的前提下实现才行。若不紧凑而舒展,那是极端错误的。
大家观察泰拳拳手,他们虽然是直立,但双胯也是紧凑的,都是内合的,没有外开的。
之所以犯这样的错误,一是可能对开胯理论的误解,二是没有实战经验,都是徒手空练,容易走形。
胯内合的好处是发动时路线短而有力,站立时稳定。而且裆部不容易受到攻击。空虚着双腿,本来就是不空子,不符合技击要求。
舍裂着胯丢劲,对养生效果也不好。我们一般来讲,对脚的喝风撒气容易理解,但对其它部位的不注意。胯开着,也一样是喝风撒气。内家拳处处内敛,不丢不顶。
大家都知道外三合,都只关心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实际上,肩与肩也要合,手与手也要合,脚与脚也要合,腿与腿也要合……周身都要合住。

写这篇文章是有感于看了我的几个师兄弟的练拳视频,他们的胯都是舍裂着,合不住。不必说实战,即使是推手,这样的胯也不行,站不住。能把拳练紧凑了需要功夫,当然更需要智慧。周身合住,周身一家,先求紧凑,后求舒展,不要先求舒展,后求紧凑,那是错误的进阶顺序,永远练不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