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复了!武汉,中部第一,中部唯一!

城市财经 2025-02-18 12:13:18
作者:余飞01 | 武汉,中部定位最高

千呼万唤始出来,武汉的“2035版国土规划”终于获批了。

2月10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武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至此,中部六大省会的“2035版国土规划”全部拼齐。

作为中部经济与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武汉这一轮获批的定位,在六大省会中,依旧最高。

制图:城市财经;资料来源:国务院官网

在城市定位中,武汉、郑州、长沙、合肥、南昌、太原都是各自的省会,这毋庸置疑,无需多讲。差别在省会定位之后。

在城市定位中,六个城市都是四个头衔,其中第1个与第3个都没有差别,关键在第2个、第4个。

第2个头衔,对武汉的表述是,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郑州则是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长沙则是长江中游地区中心城市,合肥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南昌是长江中游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太原是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有人说,武汉少了一个“重要的”,说明定位更低。其实恰恰相反,你可以仔细查看目前批复的数十个城市的国土规划,会发现,前缀含有“重要的”,说明中心城市不只一家;直接以“中心城市”相称,则意味着其在地区的引领地位。

比如东部地区,南京、杭州、宁波、苏州的定位都是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而上海则没有“重要的”三个字,直接以中心相称,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中心。

再比如东部地区,长春、哈尔滨的定位是东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大连是沿海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沈阳的定位则没有“重要的”三个字,是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

第4个头衔中,只有武汉、郑州被定位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其余四个均是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对比《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武汉的交通定位获得了升级,从“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上升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在功能定位中,武汉是五个中心——中部的经济、科技创新、商贸物流、对外交往中心以及长江中游航运中心。

有此五个中心功能定位殊荣的城市,中部唯一、全国唯二,另一个是上海:

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当然,上海的前缀是国际,而武汉的前缀是中部,上海的功能定位比武汉高两个身段。

由此来看,作为中部第一城的武汉,在这一次“2035版国土规划”批复之后,宝座进一步被夯实。

当然,个别定位上,其他城市也有优势。比如对外交往上,武汉是中心,而郑州则是中部对外开放的门户,在这一点上郑州定位高于武汉。

但综合城市定位与功能定位上,武汉绝对优势明显。

02 | 武汉,目标该是杭州、成都

这既是对武汉过往发展的肯定,也是对武汉未来发展的赋能。

在中部地区,武汉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综合实力,没有对手。

2024年,武汉的GDP规模21106.23亿元,在中部独树一帜,是中部地区唯一一个两万亿级别的城市。

而且,去年武汉的GDP增量在中部也同样位居第一。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城市统计局

在全国层面上,武汉可谓是在高手如林的夹缝中生存。

前几天写杭州的文章中,我说过,早在疫情暴发的2019年,武汉就已经是中国内地经济第8城。当年武汉的GDP为16900亿元,杭州为15373亿元,如果没有疫情,武汉的目标是超越成都。

但随之而来的疫情,让武汉停摆了三个月,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哪怕2020年年末武汉回归前十阵容,并在2022年反超杭州回归第8席位。但再次成为第三省会,但在后续的核定数据中,杭州依旧高于武汉。

也就是说,2019年之后,武汉再也没有反超过杭州。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武汉市、杭州市统计局

去年,杭州将与武汉的差距扩大至850多亿元。

对于两万亿级别的城市来说,这个差距非常小,但两座城市的产业以及当前所面临的压力决定了,武汉之后很难再超越杭州。

换句话说,杭州第三省会的宝座,基本坐稳了。

身后的南京,距离武汉还有很长距离,且南京目前经济增速也出现了难题。所以,武汉全国第九城的地位,短期内不用担忧。

武汉需要担忧的是,被成都、杭州扩大差距。

今年开年,杭州在deepseek加持下,可谓存在感拉满。成都亦是如此,《哪吒2》的爆火,让成都的文创也出圈了。

相比之下,武汉显得默默无闻。

在之前综合分析成都、杭州、武汉三座城市争夺第二省会的时候,我就详细分析过。

成都的崛起,始于2008年。

一方面是汶川地震之后四川获得了大笔的财政转移,直到现在,四川仍是获得财政转移支付最多的省。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财政部、各地统计局

另一方面则得益于四川倾全省之力发展成都,让成都成长为了在省会城市中仅次于广州的存在。

四川的强省会战略执行得有多彻底?四川超三分之一的GDP、超四分之一的人口,装在了成都。

当然,湖北也是强省会发展的典型,湖北超三分之一的GDP、接近四分之一的人口装在了武汉。

如果从省会与省内老二之间的差距来看,成都是第二城绵阳的5.7倍,在四川省内是一柱擎天般的存在。

武汉也不遑多让,是第二城襄阳的3.2倍。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城市统计局;其中西藏的拉萨与昌都未披露2022年GDP,采用了2021年的数据

强省会战略,让成都、武汉成为了超然的存在。在这一层面上,杭州存在劣势。杭州的经济首位度24%,人口首位度只有18.8%。杭州只有第二城宁波的1.2倍。

具体来看,三座城市综合对比会发现:

成都的优势在人口和消费。三座城市中,成都的人口第一,消费第一。

杭州的优势在金融、数字经济。

杭州的资金总量(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6.96万亿,远高于武汉,也高出成都不少,在全国排名中,仅次于北京、上海、深圳、广州。

此外,杭州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6305亿元,仅次于京沪深。

来源:杭州统计局

印象中,武汉的优势则在制造业产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业中的汽车制造业。

但是,一方面但在新能源汽车搅局之下,曾经因为二汽改变城运的武汉,气运正在流失。

另一方面,从数据上看,这两年杭州、成都发力追赶下,武汉的工业优势已经不再。

比如以规模以上营业收入来看,武汉只有2022年的数据,为156633.36亿元。而杭州2022年这一数值为21288.42亿元,2023年增长至21986.68亿元。成都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营收为17780.9亿元。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城市统计局

从41工业大类千亿产业角度来看,武汉同样没有了优势。

根据武汉公布的2023年统计年鉴来看,武汉2022年拥有4个千亿产业,而杭州、成都均公布了2024年统计年鉴,两座城市2023年也各自拥有4个千亿产业。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武汉市2023年统计年鉴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杭州市2024年统计年鉴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成都市2024年统计年鉴

武汉需要做的,是夯实既有优势,增强新兴产业优势。

03 | 武汉,需要紧迫感

相比于杭州、成都的优势,武汉唯一的制造业优势都已经不存在了,想要追赶杭州和成都,武汉唯有破釜沉舟。

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既有优势,弥补短板。

汽车产业,仍是武汉的优势。

作为曾经的二汽如今的东风集团总部所在地,武汉的汽车制造业产业链,让成都、杭州艳羡不已。

成都之所以在这一轮新能源汽车角逐中,迟迟没有冒尖,就是因为自身汽车产业实力不足。

一座城市的产业爆发,绝对不是偶然事件,恰如某位哲人所说,所有的偶然事件都是必然事件。

深圳的新能源汽车强势崛起,是比亚迪深耕电池行业数十年的结果,是华为持续不断增加研发投入钻研软硬件的结果。

杭州的deepseek一夜爆火,并非横空出世,而是杭州和深圳类似,天然的民营企业发展土壤和基因,与创新思维,成为了城市底色。

武汉应该充分利用既有优势,也即充分利用其汽车产业链完整的优势。

但武汉这一波显得后知后觉。

在新能源汽车冲击之下,武汉的汽车产量在2017年见顶之后一路下滑,到2023年只生产了121.4万辆,较高峰期下降了近36%。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武汉市统计局

直到2023年年初,湖北省与东风集团才醒悟,通力合作,降价去库存,全力押注新能源汽车。

2024年武汉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新能源汽车”一词共提及5次,而前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只有1-2次,透露出武汉想要加速发展新能源车的紧迫感。

同时,报告还定下了其年度目标:2024年的新能源汽车产量目标,计划突破50万辆。

目前,武汉尚未公布全年汽车产量数据,尚不清楚是否完成量产目标。

但从去年重庆、合肥、郑州、常州的表现来看,武汉的新能源汽车产量依旧很难挤进前十。

不过,洗牌仍在继续。

这几天,位于重庆的长安和位于武汉的东风,两大汽车央企齐发公告,将有关二者合并的讨论再次推向台前。

若按照双方现有汽车产量测算,合并后将诞生我国第一大、全球第五大汽车集团。但同时,变数尚存——两份公告均提到,有关安排尚需履行程序,还需获得有关主管部门批准。

这可能是东风迎来转机的不可多得的一次机遇。

除了继续重仓新能源汽车外,面对杭州的爆火,武汉这两天也亮出了态度。

前两天召开的新春第一会上立下了多个Flag,会上武汉官方多次提到了deepseek,并发布了多个重磅方案,其中包括:

《武汉市促进颠覆性技术创新实施方案(2025—2027年)》明确了10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到2027年,培育颠覆性技术项目200项以上,20项以上进入国家颠覆性技术项目库,在汉落地孵化创新型企业50家以上,建设1个颠覆性技术创新园、3个颠覆性技术和未来产业孵化基地,将武汉打造成为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网络中部核心。

《关于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实施方案(2025—2027年)》明确了6个方面22项重点任务,明确提出,到2027年,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建成,重点产业领域全球创新策源影响力持续提升,世界级创新型产业集群加速形成等工作目标。

很明显,身处头部的武汉,面对杭州的压力,已经无法再冷静,必须奋力一搏。

0 阅读:1
城市财经

城市财经

席地而坐,对酒品茗,共话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