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周恩来乘坐黄包车,车夫轻声告诉他:我找到刘少奇的女儿了

沛柔聊社会 2023-03-22 02:18:04

1938年春天的一天,一辆黄包车停在了武汉八路军办事处门前。只见车夫取出烟袋抽起了烟,像是在等待着什么。

不一会儿,一位男子从办事处走了出来。他不是别人,正是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共产党领导人周恩来。

周恩来

看到周恩来后,这位车夫连忙上前问道:“先生,去哪?”他一边说着,一边将自己的烟斗在鞋底上磕了几下……

原来,这位“车夫”是共产党秘密党员,磕烟斗的动作是和周恩来进行接头的暗号。周恩来立即走到黄包车前,对车夫微笑着点点头,接着就坐上了车,挥一挥手:“坐好了,走呀!”

于是,车夫控制好车把,迈开了脚步。黄包车绕过大街后,进入了一条偏僻的小巷。

当来到小巷深处后,车夫突然放慢了脚步,扭头对周恩来轻声说道:“您交给我的任务完成了,找到刘少奇的女儿了!”

周恩来一听这话,不禁喜出望外。等他们抵达秘密据点后,车夫沏好茶,向周恩来汇报了自己寻找孩子的经过……

时间先回到20年前的1918年。这一年,一位名叫何宝珍的16岁女孩考入湖南衡阳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

何宝珍从小家境贫寒,进入这所学校后半工半读。她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几年后因为揭发校长贪污腐败的行为被校方监禁。

就在何宝珍手足无措之际,衡阳的共产党组织出手将她救了出来。这之后,何宝珍经人帮助,来到长沙借宿在了时任中共湖南支部书记毛泽东的家里。

毛泽东

那段时间里,何宝珍在毛泽东的教导下,思想觉悟有了很大提高。不久,她决心投身革命事业,加入了共产党。

就这样,何宝珍开始同杨开慧一起,帮助毛泽东整理文件和资料,为革命事业添砖加瓦。1922年的一天,一名年轻男子结束了在苏联的学习生涯,从莫斯科返回国内,来到毛泽东家里接受任务。

这名男子不是别人,正是时年24岁的刘少奇。在毛泽东的介绍下,他同何宝珍相识。这对青年男女不仅郎才女貌,还都富有革命热情,彼此逐渐暗生情愫。

同年9月,毛泽东派他们二人前往江西安源,同李立三一起领导工人运动。在为革命并肩战斗的过程中,刘少奇和何宝珍进一步增进了了解,加深了感情。1923年4月,两人结为夫妻,成为一对革命伉俪。

刘少奇和何宝珍成婚后,先后有了三个孩子,其中便包括1927年出生的刘爱琴。由于革命事业的需要,在刘爱琴1岁的时候,母亲将她寄养在湖北汉口一个工人家里。随后,何宝珍化名“王芳芬”,跟随丈夫来到上海,以教师的公开身份做联络员的工作。

到了1932年,刘少奇、周恩来等人即将离开上海,前往中央苏区工作。党组织考虑到何宝珍依然没有暴露身份,就安排她带着小儿子刘允若继续留在上海。

然而,1933年3月的一天,当何宝珍走在街上时,突然被叛徒认出。危急关头,她想方设法摆脱了对方的跟踪。

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当何宝珍赶回家赶紧收拾东西,准备带着儿子转移时,发现自己的住处已经被敌人包围……

面对如此绝境,何宝珍深知自己已凶多吉少。虽然早就有了为革命献身的思想准备,但作为一名母亲,她实在舍不得年幼的儿子……

何宝珍

关键时刻,何宝珍急中生智,将儿子放进了一旁房东太太的怀里,低声对她说:“以后会有人来接孩子的,请你帮我照管几天,拜托了。”

很快,敌人的宪兵冲了进来,将何宝珍抓走,送进了南京宪兵司令部监狱关押。在牢里,她继续隐藏着自己的真实身份,与狱中的其他共产党员一起同敌人展开各种斗争。然而,随着叛徒的告密,何宝珍的身份还是暴露了。

对这位刘少奇的夫人,敌人自然不肯轻易放过。面对各种严刑拷打,何宝珍一直坚守立场,没有泄露共产党的机密。1934年秋天,她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走完了自己光辉的一生。

妻子英勇牺牲后,刘少奇就同女儿刘爱琴彻底失去了联系。在当时的大环境下,他也很难去寻找这名骨肉的下落。可在刘少奇心中,一直惦记着自己这个女儿的安危,对她思念不已。

到了1937年,随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两党合作建立了抗日统一战线。此时的刘少奇,终于可以寻找日思夜想的小爱琴了。为此,他将此事托付给了前往国统区工作的周恩来。

为了找到刘少奇的女儿,党组织费尽周折,终于得到了当年寄养刘爱琴的那家工人的住址。周恩来将此事交给那名车夫后,对方按照地址顺利地找到了房屋。

然而,车夫发现房屋已经换了主人,现在的住户表示之前那家工人已经搬到江边的棚户区了。于是,车夫又沿江边一户一户地打探消息。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个多星期的探访,车夫成功找到了当年那家工人。谁知道,对方一听来意,女主人便号啕大哭起来……

原来,这家工人虽然同情共产党的革命事业,但他们自己的生活也是捉襟见肘,加上孩子又多,难以养活小爱琴……

于是,为了让小爱琴有条活路,这家人已经把她卖给了当地一个家境殷实的人家,做了那家人的童养媳。听说,那家人对这个孩子还不错。

车夫听了对方这番话,心里不禁一惊。他立即让女主人带自己去找那户人家,见见孩子了解情况。

当他们来到那户人家后,刚一进院子,就看到一个瘦小的女孩在井边打水。虽然身材瘦小,但她依然挑起木桶走着,桶里的水不停撒出来,把孩子的裤腿都浇湿了。不仅如此,在这寒冬腊月时节,小女孩还穿着单衣,两手冻得通红不说,上面还长了很多冻疮……

刘少奇

看到有人过来,小女孩愣愣地望了过去。很快,她认出了当年的养母,立刻丢下水桶扑进对方怀里。养母摸着她蓬乱的头发,对孩子说:“跟你‘舅舅’走吧,他是来接你的。”

然而,无论养母怎么说,小爱琴都不愿意跟车夫走。“我不认识他,我不跟他走!我要跟你回去”,她怯怯地说。

看到小爱琴如此不情愿,车夫和孩子养母商量了一下,决定见一见这户人家的家长。养母向对方说道:“孩子他‘舅舅’还没见过这孩子,我们想接她回去住几天。几天后,我们送她回来。”对方听了,最终表示同意:“孩子是我家花钱买来作儿媳妇的,看在‘舅舅’的面上,就回去耍几天吧。一定要送回来哟,有些活还等着她干呢。”

就这样,刘爱琴被带回了养母家。此刻,当车夫向周恩来汇报完这些情况后,向他请示道:“让孩子在养母家住一段时间?还是带过来?”

面对这一问题,周恩来思考后当场表示:“不能留在养母家。”接着,他分析道:“孩子从人家家里接出来了,如果养母和养母家人泄漏情况,会引来社会的关注。如果孩子在养母家住久了,收养童养媳那家的家长前来要人、或要钱,发生纠纷会惊动当局。若查询,容易暴露其身份。万一当局知道了,对孩子、对抚养过孩子的工人夫妇都不利。”

于是,周恩来对车夫下了指示:“你一定想办法尽快安全地将孩子接来办事处。”几天之后,车夫前往孩子的养母家,表示组织上要求将孩子带走。他代表组织和孩子的亲人,向这对工人夫妇表示感谢,并拿出一些微薄的现金作为补偿。

临别之际,养母终于告诉这孩子:“你名叫刘爱琴。这个名字,是你亲生母亲给你取的。”就这样,刘少奇这位失散多年的女儿,终于来到了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

刘少奇和周恩来

邓颖超见到这位小女孩后十分高兴,给她洗脸、洗澡、梳头,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周恩来来看小爱琴时,邓大姐让她叫“周爸爸”。听着小女孩动人的声音,周恩来把她抱起,仔细地看了又看:“真像你的妈妈啊!”

没几天,小爱琴就和邓颖超熟悉起来了。她经常问这问那,还问起了自己的妈妈:“我的妈妈呢?她在哪儿?我还没见过她呢!”

面对小爱琴稚嫩的发问,邓颖超将她搂进怀里,动情地说:“你的妈妈为革命牺牲了。她是你的好妈妈,我们的好姐妹,更是党的好女儿!党组织千方百计寻找你,让你回到亲人身边,这不仅是你父亲的愿望,也是你母亲的愿望……”

而周恩来有时也会问刘爱琴:“你记得你爸爸、妈妈啥样吗?”小爱琴一脸茫然地摇了摇头。“你还有哥哥和弟弟呢!”周恩来叹了口气,“已经打听到你哥哥的下落了,他在你父亲的老家放牛,我已经派人去接他了。可是,你的弟弟,现在还没有下落……”

刘爱琴在办事处呆了几天后,那里有人要去红色革命圣地延安,周恩来便让对方把小爱琴带过去,交给身在那里的刘少奇。

得知自己就要离开时,刘爱琴依偎在邓颖超的怀里,十分不愿意的样子。周恩来为她抚去脸上的泪珠,亲切地说:“你爸爸在那儿,到那里更安全。”不仅如此,这位共产党领导人还对护送人员认真嘱咐到,从武汉到延安一路上兵凶战危非常危险,一定要注意安全!

就这样,小爱琴含着眼泪,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周恩来、邓颖超,随同办事处工作人员踏上了前往延安的旅途。

经过一番长途跋涉,刘爱琴终于顺利抵达延安,并第一次见到了自己的父亲刘少奇。在爸爸身边,她一天天快乐地成长起来。

刘少奇与刘允斌、刘爱琴

一年之后,刘少奇因为出任新四军政委,要前往前线。于是,刘爱琴和哥哥刘允斌便被送到了苏联,在莫斯科的莫尼诺国际儿童院学习。

面对又一次分别,小爱琴自然十分不舍。“我当时真的不愿意离开父亲。我很爱我的父亲,在这个世界上,他是我最亲的亲人。父亲对我很温和,他对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孩子要好好学习,长大了要为人们服务,一切为公!’”,她后来回忆道。

莫尼诺国际儿童院里,有很多全世界共产党人的后代。在那里,刘爱琴和其他孩子们一起学习玩耍,度过了一段快乐时光。

然而,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儿童院的生活发生了很大改变。年龄大一些的男孩纷纷上了前线,女孩们则做起了后勤工作。

那几年里,刘爱琴不仅给苏联军队缝过棉袄,做过斗篷、手套,还曾和其他人一起在地里挖土豆充饥。

1945年战争结束后,刘爱琴考入莫斯科通讯技术大学经济系。四年后,秘密来到苏联的刘少奇将她带回了中国。

刚回国的时候,刘爱琴的中国话说得结结巴巴,汉字也认不了几个。刘少奇让妻子王光美找来书,一个字一个字地教她认。

刘少奇、王光美(中)和刘爱琴

渐渐地,刘爱琴适应了国内的生活,并在后来考入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系。大学毕业后,她被分配到国家计划委员会综合局工作,几年后又主动响应国家号召,报名参加了干部支援边疆建设。

于是,组织上将刘爱琴派到了内蒙古。在那里,她参加了一个调查组,下到基层同大家一起住土坯房。由于工作表现积极,刘爱琴于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十几年后的1978年,刘爱琴来到河北师范大学任教。再后来,她转调北京,在中国人民警官大学(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俄语,一直到1991年退休。

2020年6月7日晚,刘爱琴因病逝世。按其生前遗愿,家属将她的遗体捐献,用于医学教育研究工作。

0 阅读:8

沛柔聊社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