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道德经0402:无名之璞,夫亦将不欲(知止)
妍春聊文化
2024-12-01 17:00:31
【前提示】简单的一句说明,实际上就是“经解”,却因为世传本无出土残本的差异复杂化。我不这样认为,这恰好证明了我的观点,老子肯定是讲过“不欲”-“知止”-“心静”这个变化过程的。只是各自记忆不同,整理出来的难免自说自话。“化而欲作,镇之以朴”后对“无名之璞”的解释说明,所有的老师都是这样讲课的。为什么无名之璞就可以镇住“欲作”猖獗呢?因为减少欲望刺激,告诉人们要知止,不知止就会很危险。于是,人们就会逐渐地安静下来,不再是欲壑难填,整天家蠢蠢欲动,随时准备着与人杀生杀死!不见欲,又知止,自然心就安静下来了。
【视频版】
【文字版】
一天一分钟,一句道德经。今天我继续给大家分享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七章接下来一句“无名之璞,夫亦将不欲(知止)”。
无论是世传本或是出土残本,无论是否有“无名之璞”的重叠,都证明一点“镇之以无名之朴”的对象就是“化而欲作”中的“欲”,人性中的任性贪婪的一面。无论是“不欲”或是“知止”,都说明以无名之璞对“欲作”的镇压产生的效果就是“不欲”,接着就是“知止”。
也就是说,老子不是一概地反对“欲”只是不要“太作”,知止就好。
【不充说】
第一,“不欲”与“不见可欲”或者“不见欲”的关系。
老子圣人之治的内外兼治的核心指标是“虚实弱强”,也就是“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三大“不不原则”,也就是“不尚贤,不贵货,不见欲”。不崇尚贤能,人们就不会为了身份名誉地位利益而打生杀死;不贵重物品,人们就不会为了金钱财富物质享受而不择手段;不为欲望驱使,人们就不会为了满足一己之私欲壑难填而肆意妄为。
所谓“不尚贤”,就是取消一切鼓励人们进取的所谓文明的制度设计。所谓“不贵货”,就是取消一切鼓励帮助人们去的更多资源财富物质享受的交易货币资金资本利润利益手段。所谓“不见欲”,取消所有一切显示刺激人们欲望的权力财富美色甚至求知欲的诱惑,人们就不再心心念念孜孜以求。
由此,前后文理解,这里的“不欲”依然是“不见可欲”或“不见欲”的意思,就是没有多余的其他的刺激欲望机会。如饮食起居“为腹不为目”,如求知欲而言“不可致诘”,“知止不殆”。
第二,很自然就引申出“知止”的话题。这就与“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同流合污”,“沆瀣一气”(泾渭同流,前后关联)。于是“化而欲作,余食赘行,始制有名”就成为人类文明起源的的雄浑壮阔的史诗的三部曲——
化而欲作:随着大脑进化,人类脱颖而出,取得了DNA战争的胜利。
余食赘行:稍有余力,人类就开始想三想四,试图突破自然限制。
始制有名:创设制度规范人类社会,既能长生久视又能长治久安。
所以这里的“不欲”与“知止”并不抵触也不排斥,应该是老子都讲到了。只是各自记忆有所侧重,在整理课堂笔记时并行保存了不同的版本。官方经学统一为“不欲”,并与下句“不欲以静”相恰。
【AI作文】
《无名之璞将不欲》
在喧嚣浮华的世界里,人们往往被无尽的欲望所驱使,迷失在功名利禄的追逐中。然而,“无名之璞将不欲”却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内心的宁静之路。
无名之璞,代表着未经雕琢的质朴与纯真。它不被世俗的欲望所沾染,保持着最本真的状态。当我们摒弃过多的欲望,才能发现生活中那些简单而美好的事物。
不欲,并非是消极的无欲无求,而是对过度欲望的克制。我们无需追求奢华的物质享受,不必执着于虚荣的名声地位。真正的幸福往往藏在平凡的日常里,如与家人朋友的温馨相伴,沉浸于一本好书的宁静时光。
当我们学会控制欲望,如同守护着内心的无名之璞,便能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的起伏。不被欲望所累,不为得失所困,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坚守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与从容。
让我们都怀揣着无名之璞,放下过度的欲望,去拥抱生活的真谛,感受那源自内心深处的满足与快乐。
#冬日美食季#
#冬日生活 打卡季#
#冬日随手拍#
#叙利亚为什么突然又乱了#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