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秦朝就开启了长达两千年的中央集权制封建时代,但是,汉之州牧,唐之节度使,明清之总督,这些官职基本上都相当于没有世袭权的地方诸侯王,无一不是军权,财权,人事权一把抓。轻则对中央号令阳奉阴违,重则干脆割据一方,自立为王。那么,为什么在一向是号称中央集权制的中国封建时期,帝王们总要忍受这样的存在呢?
汉末州牧
马克思他老人家说过,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之所以允许地方存在如此大权力的官职,说到底也是技术达不到。在那个没有电话,电报的时代,随着帝国疆域的不断扩大,中央对地方,尤其是边缘地区的控制力就越发薄弱。例如唐朝建都于西安,而安禄山驻于幽州(今北京),两地之间相距1000多公里,即使六百里加急也要三天才能传递一个消息,一来一回就是六天,这中间还不算上中央官员是否要核实、是否要商议的时间。如果有外敌入侵,等中央下达命令才能动手的话,恐怕人都死光了,同样,如果是救灾也是这个道理,所以帝王们不得不下放权力。
唐藩镇割据
封建社会可没有什么民主自由可言,百姓也没有什么上访,投诉渠道。而每个朝代基本上除了头几位皇帝外,后面的皇帝大多不是昏君,就是庸君。民间往往民怨极大,各种起义几乎贯穿许多王朝的始终,例如明朝就一直各种起义,暴动不断。因此,封建帝王们需要一个高效的镇压机器。例如汉之州牧一开始是由刺史发展而来,但刺史并无军权,而随着黄巾起义,中央军力有限,地方又权力分散,遇事还要各方讨论,久拖不决,造成黄巾坐大,弹压失效,所以帝王建立了这样一个集各种权力为一体的高效镇压机器。明清总督亦是如此,明末为镇压农民起义册封的左良玉,号称“左镇”,拥兵十余万,不仅不敢和农民军正面硬刚,最后还以“清君侧”为名,倒戈一击,间接覆灭了南明。
南明江北四镇,在随后的清军南下过程中,直接充当了带路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