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名动天下的欧阳修相比,这王拱辰可谓是名不见经传了,现在极少有人能记得他,在星汉灿烂的北宋文坛,连他的身影也没见,但在电视剧《清平乐》中,他却极难得地露了几次小脸,真不容易。
他与欧阳修是同科进士,要知道,王拱辰可是那一科的状元,同年一起登龙门的,还有榜眼韩琦,后来北宋朝的一代名相。
王拱辰被称为史上最诚心的状元,这是来源于在仁宗宣读排名时,别人都跪地谢罪,唯他不跪,却向前直言请求取消他的状元资格,原因是他前几日刚好做过同样的试题。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他押题成功,而他以母亲教导他不能说谎为由,请辞状元,但仁宗还是授其状元,说他勤奋刻苦又诚实守信,状元之誉,实至名归,并且将他的原名王拱寿改为王拱辰。
当然,其中仁宗是想树立一位至诚至孝的寒门学子,作为榜样来激励天下士子们认真读书,为国效力也是重要原因。
据说,本来的状元是已声名大振的欧阳修,一是有人说欧大公子写了太多的艳词,放浪轻浮,有伤风化,二是当时的宰相吕夷简很赏识王拱辰,结果仁宗点了王拱辰为状元,而欧阳修则跌出一甲,排位仅第14名,这在《清平乐》中有很详尽的描述。
有趣的是,王拱辰和欧阳修还是亲戚,他们都是副宰相薛奎的女婿,俗称“连襟”,有些地方叫“担挑”。
不过二人的关系并非一开始就这样,欧阳修先娶的是恩师之女,妻子亡故后续弦娶了薛相四女婿;而王拱辰则是先娶的是薛家三小姐,亦是亡故后又娶了薛相的五小姐,这便是被欧阳修戏谑为“旧女婿为新女婿,大姨夫作小姨夫”,此联可见欧阳修之尖酸刻薄,让这状元郎情何以堪?
王、欧二人虽为同年,又同是大词人晏殊的门生,却可以说是一生都不对付,这其中自有双方性格上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是在范仲淹推进“庆历新政”间,双方的立场不同,欧阳修是力挺范相,而王拱辰则是范公之政敌,所以,二人的关系不谐,亦可以认为是“党争”带来的结果。
在北宋朝一堆的名人中,王拱辰的出身是相当贫寒的,命途多舛却品行高洁,可与之相比的大概也就范仲淹了,但他学习刻苦又天资聪颖,一心只读圣贤书,在北宋天圣年间参加科考,一举斩获状元,先是任怀州通判,后回京入直集贤院,翰林学士,知制诰。
王拱辰的辩才定是一流,他曾在辽国使臣前来提出领土要求时,从容应对,据理力争,使得辽使颜面大失,无功而返,仁宗当时感叹道,“非拱辰深练故实,殆难答也。”
他上疏罢夏竦,进言贬滕宗谅,只要他不认可之事,定要上书直谏,这里面自然有着一些派系的因素,特别是因为滕宗谅一事,让朝臣,甚至仁宗都觉得有些太过分了,以至于说他是“沽名钓誉”。
滕宗谅就是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提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所犯事并不大,无非是用了点“公使钱”,可并不是放进自己的腰包,最多是动用公款抚慰遗属,未上报而已,虽有违规之嫌,但却实在是件可大可小之事,被言官弹劾后,仁宗只是作了降级处理。
尽管范仲淹和欧阳修等人上疏为其辩解,但此事似乎关乎新、旧两党的政见之争,作为反对派主力的王拱辰便不依不饶,屡次上疏言处罚太轻,弄得仁宗烦不胜烦,甚至以离职相逼,只好再将这滕子京贬去岳阳。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正是这遭到贬谪的滕子京,在岳阳干得是风生水起,颇得民心,政通人和,于是,我们才有了范仲淹的那篇千古名文;而欧阳修被贬后,才有了那中学生必背的课文《醉翁亭记》,这其中是否也有着王拱辰的一份功劳呢?也许有,因为,他实在是有些小题大做了。
作为宋代从政时间最长的状元,他一生为官达55年之久,但角色始终是立于谏官职守,也许这是他最适合的职位,他几乎没有提过一项利国利民的改善建议,无论是范仲淹的庆历新政还是王安石的熙宁变法,他都是处于对立面,且立场坚定,旗帜鲜明。
史载,他“抗疏论新法之害,借故劾逐王益柔、苏舜钦以倾范仲淹,为公议所薄。”由此来看王拱辰的人缘不是太好,这是否是因为当时皇帝支持改革而君臣追捧的原因,但他耿直直率,大家对他有看法,他也不以为意,以孤臣为傲,这可能是他内心的一种坚守吧。
我并不是说改革必然就好,守旧肯定就坏,将旧制度中不合时势的内容去除,实施符合形势的政策乃是根本,但王拱辰对新事物抱有一种天然的敌对心绪,这便是有些过了,所以,他也遭到拗相公严重的打击,当然,你也可以认为是打击报复。
王拱辰思想保守,长期受到革新派的排斥,一直熬到哲宗上位方才得见天日,加检校太师,但却无缘相位,于74岁时逝世,谥号懿恪。
他的对手无论是范仲淹还是王安石,抑或是欧阳修、晏殊等一众人,这些人于后世可谓是大名鼎鼎,而王拱辰虽然是由于政见不同,且出于公心,但还是受累不少,相比之下,他的个人品行是无可挑剔的,却在后世被有选择性地被遗忘了,实在是有些冤枉了。
但有一点我有些小怀疑,尽管史书无任何他贪腐的记录,而他所建的宅第却在当时的京城是一等一的豪宅,十分地奢侈,楼高入天;相比之下,司马光因为夏天热得不行,便掘地为穴以避暑,以至于京师有言,“王家钻天,司马入地。”一时引为笑谈,想来这一奢一俭,是否其中有着不为人知的道行,也未可知。
王拱辰虽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年轻保守派,但一生勤于笔耕,著作颇丰,但可惜的是没有流传下来,而现在有人认为,他同千古才女李清照有着血缘关系,有人说是他的外孙女,有人说是曾侄孙女,一团地的乱麻,我没有考证过,不敢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