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十镇节度使为什么叛乱的偏偏是安禄山

江湖说事 2020-03-31 10:34:06

《新唐书·百官志四》载:"节度使掌总军旅,颛诛杀。初授,具帑持兵仗诣兵部辞见,观察使亦如之。辞日,赐双旌双节。行则建节、树六纛,中官祖送,次一驿则上闻。入境,州县筑节楼,迎以鼓角,衙仗居前,旌幢居中,大将鸣珂金钲鼓角居后,州县赍印迎于道左。"

节度使初置时,作为军事统帅,主要掌管军事、防御外敌,而没有管理州县民政的职责,后来渐渐总揽一区的军、民、财、政,所辖区内各州刺史均为其节制,并兼任驻在州之刺史。由此可知,此时的节度使也就相当于一方诸侯了,只是没有世袭权而已。虽然节度使们全力巨大,但从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节度使成为正式的官职一直到公元755安史之乱全面爆发的这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为什么没有其他节度使敢于反叛呢?我们以天宝年间的十镇节度使分布图来分析。

天宝节度使分布图

兼任三镇

安禄山

各镇节度使虽然权力巨大,拥兵数万,但单个节度使的兵力绝无超过朝廷掌握兵马数量的,同时十镇节度使也不可能步调一致的同时叛乱,任何一个节度使叛乱都将面对朝廷军队以及朝廷从其他方镇调来的军队讨伐。因此,从实力上来说,朝廷始终保持着对方镇的绝对优势,事实上安史之乱爆发之初朝廷也保持着相对优势,如果不是唐玄宗胡乱指挥,潼关不会破、长安不会丢。

天宝十载(公元751年)唐玄宗任命安禄山为河东节度使,加上之前安禄山担任的平卢节度使和范阳节度使,此时的安禄山已经一人节制三镇了,这就相当于唐朝十个军区他一个人就兼任了三个军区的司令员,掌握的兵力将近20万,同时华北的军事要地均在其掌握(河东节度使驻山西、范阳节度使驻河北北部,平卢节度使驻辽东,整个华北只此三镇)从范阳到长安,能挡在安禄山面前的险要就只有一个潼关了,只要他速度够快,完全可以赶在其他方镇兵马勤王之前就来个斩首行动,拿下长安。后来的安史之乱过程也印证了这个事实,安禄山不费吹灰之力就兵临潼关,其他方镇兵力根本来不及救援。

对于唐朝而言,让安禄山兼任三镇节度使,就等于说将整个华北的军队、土地、人口、钱财都交到了一个人的手上,当一个人掌握如此大的地盘和军队时,任何一个人都很大可能会走上反叛之路,更何况还有之前的王忠嗣事件的刺激呢?

王忠嗣被贬

王忠嗣(706-749年),初名王训,太原郡祁县(今山西祁县)人。唐朝名将,丰安军使王海宾之子。官至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封清源县公。

王忠嗣

要说干节度使,王忠嗣可比安禄山更上一层楼,曾经一人节制四镇节度使,但请大家注意,公元746年王忠嗣正式兼任四镇节度使,公元748年就被贬为汉东郡太守,历时不过一二年。关于王忠嗣的贬谪历来有不少说法,有的说是他不执行唐玄宗积极对外扩张的政策导致的,也有的说是他和太子走得太近遭唐玄宗猜疑而死,但即使他没有以上的嫌疑,他的官也不可能干的长久,原因很简单,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一人节制四镇,而且他所节制的四镇就在长安旁边,可比安禄山还近的多,只要皇帝不是傻子,就不可能允许这样的人存在,威胁太大了。安禄山能一人节制三镇靠的是皇帝的宠幸,但是自古天威难测,皇帝说你好,你就能一步登天,皇帝说你不好,也能让你一步下地狱,你这么大的实力,只要哪天圣心一变,安禄山就是第二个王忠嗣。何况当时的唐玄宗年事已高,他的法定继承者太子李亨一党,另外杨国忠一党都想将安禄山置于死地,例如杨国忠就多次上谏唐玄宗说安禄山必反,唐玄宗一死,安禄山的官也肯定是当到头了。做官做到这一步,安禄山要么主动请辞,彻底放弃“奋斗”一生所获得的成果,要么就只能反叛了。

11 阅读:6490

评论列表

buickcxw

buickcxw

9
2020-04-15 20:00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夏至未至 回复 04-25 15:28
只是小小的一方面,好几个蕃镇都是异族

ツ恋无可恋メ↘★ 回复 05-06 16:47
杂中你好

江湖说事

江湖说事

冷眼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