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请弟弟吃饭,倒杯毒酒说:祝弟弟能活千岁,弟弟回一句什么话保命?

律令9章 2024-09-24 21:23:42

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传播数千年,写这话的可不是浪漫诗人,而是一代君王,南唐后主“李煜”。

这是历史书上的叫法,其实“李煜”未必真的姓李,也与李渊、李世民没啥关系,为什么这样说呢?

唐朝盛极一时,到后来依然躲不过刀兵四起的下场,这段时间在史书中称为“五代十国”,由于关系太复杂,这里单说江淮豪强,杨行密。

乾宁二年,“杨行密”打下濠州后,想去当地著名的开元寺游玩一番,可惜历经战火摧残,这座大庙的和尚早跑光了,哪还有古刹禅林的美景?

杨行密一行人败兴而归,将要出庙门的时候,发现墙角蹲着一个小孩在独自玩耍,这都是打仗闹的呀。

在当时,这样的流浪孤儿随处可见,杨行密偏偏这时候起了恻隐之心,问那孩子:叫什么名字?

孩子很机灵,站起来回答说“我没有名字,只知道爹没死时姓李,娘生前叫我彭奴。”

孩子的话深深刺痛了杨行密的心,如今天下大乱,战火中生出如此可怜的孩子,也是我们这些武将杀了太多人所致,干脆将这孩子收为义子,就当赎罪了。

杨行密收义子,在当时并未掀起波澜,也不耽误他继续打仗。

七年后,杨行密解救唐昭宗被封王爵,祸事不就来了?

说来也是杨行密的家事,他本来有儿子的,再加后收的“义子”李彭奴,这孩子也有继承他王爵的资格吧?

对此,杨行密的几个亲儿子十分不满,开始故意排挤“义子”李彭奴。

杨行密将这一切都看在眼中,生怕亲儿子们为争夺他的王爵将“义子”谋害了,干脆先把李彭奴支出家门。

出于保护,杨行密将李彭奴送给手下大将,后成了“徐温”的义子,并改名徐知诰,这次总该没事了吧?

徐温是武将,他只顾着打仗,哪会多想“义子”的心思;徐知诰本就是流浪孤儿,到哪里都不受人待见,想要站稳脚跟,必须想点办法。

以后的徐知诰忍辱负重,不仅将自己打造的战功赫赫,还要在徐温面前事事恭顺,装出“义子比亲儿子还亲”的样子。

至此,徐知诰“孝名”传出,就连最初的杨行密也很后悔“我咋没有这样的好儿子呢?”

话虽这么讲,如今的“义父”徐温,也有好几个亲儿子。

简单讲,徐知诰越是在“义父”面前表现的优秀优秀,徐温的几个亲儿子越是讨厌他,时局发生变化后更是如此。

天佑年,杨行密率领徐温打出一片天地,史称杨吴政权,杨行密被尊为“吴太宗武皇帝”,可惜他没几天就病逝了,军权落到徐温手里。

换言之,徐温掌握“杨吴大权”,随时都可能当皇帝,他的几个儿子就是准皇子,“义子”徐知诰又成了威胁,他该怎么办?

尤其是徐温的长子,他最有可能子承父业“当皇帝”,因此他也是最反感徐知诰的一个。

为争夺显赫地位,“长子”一脸假笑的邀请徐知诰参加宴会,席间安排刀斧手,徐知诰明知是鸿门宴,却又不敢不去。

席间,有当时名士“刁彦能”作陪,他趁机做出暗示,徐知诰赶紧借尿遁溜之大吉,这才算躲过一劫。

但是,即便躲过了这次暗杀,以后还会有“下次”,徐知诰怎样才能保住性命呢?

前面说了,徐知诰是一个优秀的“义子”,但再如何优秀,奈何实力不够。

老话说“惹不起,躲得起”。

抱着这种心思,徐知诰请求徐温:将自己调到宣州,远离他的亲儿子们。

徐温虽然是武将,但也并非只会打仗。

徐温有自己的想法:把徐知诰放在自己身边,“义子”又孝顺又能干;但如果把徐知诰放出去,“义子”这么能干,以后他做大做强,还会对自己孝顺吗?

抱着这种心态,徐温没有答应“义子”的请求,改将徐知诰放到润州去了。

徐知诰明白其中深意:润州曾是徐温驻兵多年的老根据地,那里的强兵旧将都是“义父”的人,徐知诰到那里根本不可能施展拳脚,反而被监视起来了。

徐知诰明知对自己不利,但为了保命,不乐意也要去润州。

徐知诰这时才明白,他这个“义子”真窝囊,不仅徐温的亲儿子们想杀他,连徐温本人对他一样心存提防,难道就没有别的活路了?

仍旧为保命,到了润州的徐知诰性情大变,开始整日醉生梦死,四处寻欢作乐。

徐温知道这些情况后,非但不生气,反而高兴的说“义子不再优秀,我可以放心了。”

此时的徐知诰已经换了两任“义父”,长大成人后又为“保命”忍辱负重多年,啥时候才有出头之日啊?

机会终于来了,徐温的昔日大将忽然兵变,徐知诰立即请命平叛。

徐温也是被气糊涂了,他知道:过去的徐知诰很优秀,但去润州以后忽然堕落了,如今让他率兵平叛,刚好可以验证真伪,就算义子“假装堕落”,也能借机削弱徐知诰的力量。

徐温小看“义子”了,徐知诰奉命出兵,一路上各处的兵政大权,全被他握在手中。

再等灭了叛乱,徐知诰的实力已经可以与徐温分庭抗礼了,这下还用顾及“义父子”的关系吗?

话虽这么讲,徐知诰忍辱负重多年,即便实力可以叫板义父了,他依然没有轻举妄动,反而开始争取朝中大臣的支持、修“招贤馆”收罗人才。

顺义七年,徐温终于死了,临终前他将自己的亲儿子叫到床前,大意说“你可以继承我的势力,但一定要除掉徐知诰,他是你的最大威胁。”

徐温临死前不忘徐知诰,看来“义子”终究抵不过亲生的,徐知诰会善罢甘休吗?

当徐知诰得知“义父”死讯后,立马休书给徐温的亲儿子“你应入朝,请陛下授你继承父位。”

这里多说两句,当时的“杨吴势力”依然掌握在杨姓人手中,徐温、徐知诰虽然割据一方,但名义上仍旧是臣。

因此,徐温的亲儿子受到鼓动,真的入朝求皇帝赐他继承父位了。

徐知诰怎会那么好心?见到徐温的亲儿子后,毫不犹豫将他控制了起来。

几乎同时,“杨吴势力”的真正控制人杨溥,终于自封皇帝了。

那时的徐知诰名义上是臣,其实力早已能够左右局势,自己虽然没有称帝,但却被“皇帝”封为太尉、中书令、豫章公。

唐后的五代十国,就是这么纷乱复杂,总结出来一句话:谁有实力谁做皇帝。

徐知诰虽然没有自己当皇帝,其实际地位已经是皇帝了,但他还有一个顾虑,徐温的亲儿子还没死,他又不能亲自下手。

多说两句,明面上的徐知诰是已故徐温的“义子”,徐温的亲儿子也算他的手足兄弟了。

碍于古代的纲常伦理观,即便徐知诰将徐温的亲儿子控制了起来,却不好直接将其除掉,怎么办?

徐知诰苦恼了两年,终于想出一个办法:当年徐温的长子摆下鸿门宴,今天的徐知诰也要摆一桌鸿门宴,但角色互换了。

这天,徐知诰借口“共话兄弟情”,邀请徐温的亲儿子赴宴。

这样的鸿门宴太明显了,徐温的亲儿子怎么可能想不到结果呢,但他敢不去赴宴吗?

就这样,双方各怀鬼胎的喝酒,徐知诰假装亲热,端起金杯对徐温的亲儿子说“这杯酒敬兄弟,祝福兄弟能活千岁。”

此情此景,就是周围人也能看出徐知诰的敬酒有问题,徐温的亲儿子也知道,但明知是毒酒,他又不敢不喝,这招怎么破?

徐温的亲儿子也很聪明,他接过徐知诰的敬酒没有直接喝,而是又拿来一个空杯子,然后倒出半杯毒酒敬回去,嘴里客气的说“我愿与兄长各享五百岁。”

这是同归于尽的招数,徐知诰反被呛到了,明知是毒酒,怎么喝?

就在这一尴尬时刻,徐知诰的伶人“申渐高”忽然抢过两人的酒,嘴里说着“两位都是贵人,哪能只活五百岁呢?我是凡人,把这莫大的福分赏赐给我吧。”

这是“申渐高”为徐知诰解围呢,他虽然知道是毒酒,但还是选择仰首喝下,然后大笑着走出宴会厅,后果还用细讲吗?

不管怎么说,徐知诰赔了一个乐师,却也解了燃眉之急,从此更加痛恨徐温的亲儿子。

经过这次鸿门宴,徐温的亲儿子虽然侥幸逃过一劫,但也受惊非小,没两年承受不了心理压力,最终郁郁而亡。

公元937年,徐知诰彻底控制“杨吴势力”,逼着杨溥在疆土内又划出一个齐国,并建起东西二座都城。

又过两年,大批人上书请求徐知诰“恢复本姓”,关键点就在这里。

开篇说了,徐知诰原本是战乱中的一个流浪小孩,本来叫李彭奴,先认杨行密为义父,后认徐温为义父,并改名姓为“徐知诰”。

如今有了实力,徐知诰当然要找一个厉害的祖宗,这样才能名正言顺的当皇帝,祖宗选谁好呢?

徐知诰本姓李,当年的盛唐也是李姓天下,于是有人强行为其续写家谱:唐建王李恪生李超,李超生李志,李志生李荣,李荣生子,乳名“彭奴”。

李彭奴就是如今的徐知诰,果然是“真命天子”?

今天看,这样的强拉硬扯纯粹是徐知诰演的一出戏,也算他为当皇帝找的“合理借口”,他究竟姓不姓李、和盛唐有没有关系,就像刘备说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一样不靠谱。

不管怎么说,徐知诰终于找到了祖宗,于是“顺理成章”的登基为帝、恢复大唐礼制、建太庙供奉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徐温也成了“义祖”。

之后,徐知诰又改名李昪,他建立的王朝,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南唐”。

真计较起来,“南唐”之所以被后世津津乐道,并非因为李昪有多么的厉害,而是他的两位子孙太有文化了。

“南唐中主”李璟写下: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南唐后主”李煜更浪漫,他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流传千年。

很好奇,如果李世民泉下有知,会不会认可这样的“李氏子孙”呢?

0 阅读:1

律令9章

简介:惊堂木一拍,“上下五千年”张口咱就来,对错您自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