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知青朱克家:22岁成为中央候补委员,28岁下放矿山当挖煤工

红色风云录 2024-09-13 09:10:28

“大力宣传,速派人去云南调查核实。”

“朱克家不能入党,那么谁还能入党呢?”

初中毕业生朱克家万万没想到,就是这么简简单单的两句话,不但让他变成了名噪一时的“红人”,还让他火速入党,年仅22岁就当选中央候补委员,走上了人生道路的巅峰。

1950年,朱克家在上海出生,虽然家里子女众多,父母根本无暇顾及孩子们的学习,但朱克家学习却刻苦努力,还一直担任学生干部。这样的成绩,让朱克家一度是成为全家人的希望,盼望着有一天朱克家能够考上大学,出人头地。

然而,一场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不但断送了朱克家的求学梦和全家人的希望,还让朱克家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早在1955年的时候,毛主席就提出农村天地广阔,知识分子应该到农村去工作,在那里大有作为。随后,中学毕业的邢燕子响应号召,主动回到河北省家乡参加农业劳动,成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带头人,多次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

同样的,江苏省的毕业生董嘉庚在被保送北京大学之后,毅然在毕业志愿表上写下了“回乡务农,立志耕耘”八个大字,并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加耕”以明志,成为知识青年的榜样。

1966年政治风暴开始后,毛主席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指示,往后三年的初高中毕业生几乎全部被分配到了农村和边疆。当时刚刚年满18岁的朱克家就是其中之一,在经历了升学无门之后,他被安排到了云南。

初到美丽的西双版纳,朱克家对于傣族寨子的风光并不留恋,反而执意要到偏远的爱尼山。这里的生活近似原始部落,大家纷纷劝他不要去,甚至将他的行李藏了起来,但朱克家依旧毅然选择上山。

穿过了荆棘丛生的羊肠小道和不时有野兽出没的原始森林,朱克家终于来到了爱尼山寨,这里虽然已经有一所小学,但由于生活实在太过艰苦,老师们干了没多久就陆续走了,山寨里五六十名孩子早已经没了学上。

刚开始,朱克家用普通话讲课,结果孩子们都听不懂。于是朱克家便自学了爱尼话,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在了教育上。除此以外,朱克家还建议生产队购买手扶拖拉机,自己学会了驾驶,解放了生产力;趁着回乡探亲的机会,朱克家自学了电工,让爱尼山寨的人们都用上了电。

后来,朱克家被推荐上了大学,但他禁不住当地人民的热情挽留,主动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一心扎根在了爱尼山寨。为了一辈子扎根在这里,朱克家学会了理发、裁缝、木工活,课余义务给当地群众维修一些小东西,闲暇时还参加队里干活……

没过多久,朱克家在爱尼山寨的种种表现,引起了知青慰问团的注意,并被写入材料,作为表现好的知青典型,上报给了上海知青办。有记者将朱克家的表现摘抄进“内参”,送给市里有关领导参阅。

就是这一份“内参”,彻底改变了朱克家的命运。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市里领导立刻派记者奔赴云南核实材料。当朱克家看到报道中自己所做的一点小事被大肆渲染,心中不禁有些不踏实,还叮嘱记者说要实事求是,结果记者却告诉他:

“用不着谦虚,这是革命的需要。”

就是这“革命的需要”五个字,平民出身的朱克家在记者的渲染下,变成了无所不能、思想崇高的神人。当市领导发现朱克家还不是党员的时候,立即指示将朱克家吸收入党,甚至连朱克家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为共产党党员。

后来组织上派人找朱克家补办入党手续,在别人的提醒下,朱克家才懵懵懂懂写了入党申请书。而此时朱克家在云南的事迹经过渲染,已经在全国流传开来,朱克家也因此开始在政坛上崭露头角。

1973年,党的“十大”召开,朱克家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进入大会主席团,后来又被选为人大常务委员,而这一年朱克家不过只有22岁。在中央读书班,朱克家见到了提拔自己的领导,感动得痛哭流涕,唯恐在大恩人面前不诚。

回到云南之后,朱克家率领宣讲团到处搞儒法斗争,同时还四处巴结云南的主要领导,参与到省委的工作之中。朱克家在政坛上步步上升,身边不乏出现阿谀奉承的人,和从天南地北寄来的求爱信。

正当朱克家沉醉在权力之中的时候,1976年政治风暴的结束,宣告他的政治生涯也就此中断。在接受隔离审查之后,组织上撤销了朱克家在党内的一切职务,清除出党并下放到矿山劳动。

当汽车载着他来到这个名叫“恩洪”的山区煤矿时,朱克家终于清醒过来,他本以为自己会被分到工厂,却没想到会被送到煤矿,而且还要下井,要知道这里曾经发生过全国最大的瓦斯爆炸事故。

望着眼前的矿山,朱克家潸然泪下,如果当初自己没有放弃上大学,可能也不会经历这大起大落的人生。

作为当年名噪一时的知青代表,朱克家到来的消息在矿山不胫而走,大家纷纷前来一睹他的尊容,还不时说几句风凉话。但毕竟朱克家不是判刑,只是下放劳动,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朱克家开始变得乐观起来,和当年在大山深处一样,兢兢业业干活,很快就赢得了工友们的好感。

朱克家长相白净、清秀,干起活来也肯吃苦,人们开始主动给他张罗对象。刚开始朱克家并没有打算在这里成家,他还想着劳动下放结束后,回到上海去。结果一个女孩子的闯入,打破了朱克家的初衷。

这个名叫“小杜”的女孩子比朱克家早来两年矿山,在了解了朱克家过去的经历后,主动托人为他们两个人牵线。第一次见面,朱克家身穿印有广告的汗衫,裤腿上还打着颜色不一的补丁,惹得小杜“噗嗤”一声笑出了声:

“真没想到你这样豁达,你有人情味,咱们好吧!我不在乎你的过去,也不管你的今后,只要咱们合得来就行。”

小杜率直的表白让朱克家心中一惊,赶忙劝她再考虑考虑,结果小杜决心非他不嫁,终于打动了朱克家。1983年,这一对相差7岁的新人回到了上海,悄悄把婚事办了。

小家庭的温暖让朱克家放弃了报考研究生的打算,将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这个小家庭。人生经历了大起大落,朱克家开始变得更加实际,工作上被支去管水泵这一没人愿意干的清闲工作,朱克家就安静地待在机房里,坐在躺椅上看看书。

机房里一百多分贝的噪音,朱克家仿佛听不到一般,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当年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名人,已经完完全全变成了一个平常人,在说到自己的人生价值时,他说:

“我只希望安安静静过日子,培养孩子,平平安安过完一生。”

参考文献:

[1]李金明.溯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J].炎黄春秋,2023,(06):8-12.

[2]王鸣剑编著. 上山下乡 一场决定3000万中国人命运的运动之谜.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8.05.

[3]李逊编. 十年一觉荒唐梦 风云人物沉浮记.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8.09.

0 阅读:146

红色风云录

简介:欢迎大家关注红色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