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道德经0389:乐与饵,过客止。
妍春聊文化
2024-11-13 16:56:32
【前提示】通了,通了,从来没有人解释通这一章的内在逻辑,我解释通了。之所以“执大象,天下往”,之所以人们都去篝火晚会上玩耍了,那是因为道本来就是“啖之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这样解释逻辑是强大的毋容置疑的。我们是在说布道艰难,人们可不是“为腹不为目”,更愿意沉浸在感官刺激的演出中,很少有人有这样的心性,耐得住寂寞,守得住……
【视频版】
【文字版】
一天一分钟一句道德经。今天我继续给大家分享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五章,接下来一句真经“乐与饵,过客止”。
乐,音乐。据说音乐出现的很早,一说是狩猎时的信号,演变成音乐。主要是打击乐,用长短间隙,音量高低,表示不同的意义。
饵,据说是一种饼,此处泛指食品。美食。珍馐佳肴。很可能还有美酒,美女,美景。
过客,匆匆忙忙赶路的人,泛指那些离开“往”的人。
止,留步,停止前进逗留在“乐与饵”的热闹聚会上,流连忘返。
【不充说】
一,“乐与饵”,可以想象成一场盛大的篝火晚会。激越音乐,美味佳肴,美酒美女,满天星斗,正是肆意放纵时。
据说音乐出现的很早,一说是狩猎时的信号逐步演变成音乐。主要是打击乐,用长短间隙,音量高低,表示不同的意义,从而实现了较远距离的信号传输。
所以音乐的起源也是通信的起源。
这是老子提倡“不言之教”的客观基础,即,人类是可以不依赖语言文字有效传递信息的。
二,过客止。过客,谁又不是匆匆过客?当然有不是的,有人成为永恒,悟道,得道,证道,成为真人:人类真正的生命生存状态。
止。停止匆匆的脚步,驻足在热闹喧嚣的篝火晚会,有的围而观看,甚至瓜也没得吃,只是由过客变成了看客。有的,赤膊上阵,迅速融入其中,成为这场盛大的篝火晚会上最靓的仔,或普普通通的妹。
然而,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生,人类社会,人类文明,不就是这样一场喧嚣热闹的演出吗?
这也是个比喻。
人生不过是匆匆而过的过客。即使赶上了一场盛大的宴会。大部分人还是心甘情愿地做了看客。
人类社会何尝不是一场轰趴?人类文明又何尝不是一场表演而已?
三,真正的主题是这个——
执大象,天下往;
乐与饵,过客止。
这是标准版老子家族世代传承的真经。三字三字为一句,两句合成一组。前后关联,构成一个完整的意识单元,构成一个完整的具体的意思表述。这种例子很多——这是老子道德经真传本的本来面貌。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为什么说“执大象”就会“天下往”?因为“乐与饵”才能“过客止”。
抽象的概念,空洞的理论,大而概之,大而化之的道的学说,根本没有吸引人的地方,所以人们见到所谓修炼者布道者在那边设坛讲道,就会去而远之,虽说还没有到如见瘟疫唯恐避之不及的程度,但人们远远离开却是不争的事实。
人们都到了对面,那里有一场盛大欢快热闹刺激的篝火晚会。喧嚣的音乐,激越的节奏,鼓舞人心的号角,好像是告诉人们美味佳肴,美酒咖啡,美女猎猎,可以肆意尽情随便吼叫,可以尽情胡搞。
这是不是很有吸引力?
这是不是比枯燥的抽象的空洞的道德学说理论更有多得多的多吸引力?
是的,所以,大多数人类迅速融入了这场盛大的篝火晚会(趴体)。
那还有心思去认知,把握,征服道,使道臣服于人类?
这是因为——
道之出口,啖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冬日生活打卡季#
#头条晒图大赛#
#我在岛屿读书#
#单休改双休曾用了45年#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