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楼市小阳春表现还不错,根据克而瑞数据显示,从月度变化趋势来看,今年3月整体成交迎来了“触底反弹”,单月成交规模高达2432万平方米,环比近乎翻番,同比因去年基数较高下降41%,不过已显著好于2023年下半年月均,增幅达到10%;可见当前楼市成交有企稳态势。
虽然成交数据有多好转,但是整体来看今年一季度的商品住宅成交面积,我们会发现大家的购房情绪依然较差,很多人都持观望态度。
因为据CRIC监测,一季度115个重点城市商品住宅成交面积538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4%。
相比新房市场,二手房市场表现就更好一些,不少一二线城市的二手房成交量出现大幅度上升,但是成交价却下降了不少。综合来看,主要是因为二手房价格下降的更厉害,成交量上升主要是降价换来的。
从成交量上看,“小阳春”或许存在,但成色不如去年同期,楼市有筑底迹象,如果乐观点说,二季度楼市有望持续复苏。
第一太平戴维斯4月9日发布报告显示,2023年全国房地产大宗市场交易量同比回升,录得总成交金额约2292亿元。其中,一线城市成交额录得约1693亿元,同比上涨超过22%。一线城市成交占全国成交总额约74%。
其实从去年年底开始,国家为了刺激楼市就已经释放了众多利好,住建部把调控的大权下放给地方,为了让他们更好的对症下药达到更好的效果。
同时央行也是不断降准,向市场中释放大量资金。
2023年,在高层不断重提“三大工程”后,2024年元旦央妈突然向三大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新增了3500亿元PSL。
关键是这还是历史第三高,最高的一次是发生在2014年12月,当月新增3831亿;排名第二的是在2022年11月新增3675亿;
根据过去的情况来看,3500亿psl的最多可以衍生出3倍的贷款,也就是放1万亿左右的货币到市场。
又是万亿级别的放水量。
然后是2024年1月24日,央行行长宣布降准,将于2月5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向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
此举引发市场猜测,资金将流向何处?尽管有人认为可能刺激房地产市场,但与“房住不炒”的基调似乎不符。实际上,这些资金更可能用于加速交付长期停工的楼盘,恢复购房者信心,而非投机炒房。
不仅如此,最近不少城市都表态支持住房“以旧换新”,比如郑州直接官方下场“收房”。4月1日,郑州房管局等部门联合发布《郑州市促进房产市场“卖旧买新、以旧换新”工作方案(试行)》,提出2024年全市计划完成二手住房“卖旧买新、以旧换新”10000套。
其实早在2023年就已有多个城市支持住房“以旧换新”活动,根据中指监测,2023年以来有超30城表态支持“以旧换新”。
在这种情况下,土拍市场也是开始火热起来,甚至迎来了场3连“地王”。
就在3月27日,苏州、厦门和宁波一日诞生3个“地王”项目。其中,苏州一宗地块在经过51轮激烈竞标后,由绿城中国以6.5万元/平方米、溢价率18.22%拿下,不仅一跃成为苏州新一代“地王”,更是刷新江苏省地价上限。
在厦门,历时1个多小时、152轮出价后,将军祠地块由厦门国贸以6.27万元/平方米拿下,溢价率40.79%。此前厦门岛内的单价“地王”是中海地产于2023年8月15日拿下的大唐中心地块,楼面地价约5.18万元/平方米。
然而,这一系列利好政策是否意味着楼市即将回暖呢?实际上,央媒早已多次明确表示,“房住不炒”定位不会改变,降准的重点是支持实体经济。虽然一些会议未提及房地产,但并不代表其不重要,也可能是对房地产的利好表现。
其次,土拍出现多个“地王”,更多的是佐证了之前的观点:随着楼市分化日益明显,一二线城市的人口将持续增加,因此房地产市场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对于一些优质地块,房企依然会争抢;而相反,三四线城市的人口流失导致房地产市场空间不断受限。
个人认为,经过前两年严格的调控,房地产金融属性正在减弱,购房投资已成为过去。未来,随着保障房建设的加速和租售同权等长效机制的实施,楼市将走向更健康、高质量的发展道路。
同比暴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