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死后留下四大名将,他们如果在的话,司马懿绝不敢篡权

若水史书 2024-10-31 04:50:58

四将辅佐定鼎魏国基业

公元220年,魏国开国皇帝曹操驾崩,临终前他向太子曹丕郑重托付了夏侯惇、曹仁、张辽、许诸四位心腹大将。这四人或擅长内政,或精通军事,或忠心护主,各有所长。然而,天意弄人,这四位虎将竟在曹操去世后相继离世。随着时间推移,曹丕、曹叡相继驾崩,年仅八岁的曹芳继位。此时,活到古稀之年的司马懿终于露出了他的獠牙——发动高平陵之变,夺取实权。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禁让人扼腕叹息:若是这四员猛将尚在人世,司马懿还敢觊觎大位吗?

在魏国的权力核心中,夏侯惇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他作为曹操的亲信统领二十六军,手握七万八千精兵,这支军队占据着曹魏军队总数的三分之一。

夏侯惇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军事统帅,更是一位内政管理的能手。他常驻合肥,统筹军政大权,将这座城池打造成魏国东南的重要屏障。

在夏侯惇的治理下,合肥成为了抵御东吴的铜墙铁壁。这份殊荣也让他成为了曹魏朝廷中唯一一个可以不经通报就直接进入曹操寝宫的大臣。

而在曹氏家族中,曹仁的表现同样出类拔萃。作为曹操的堂弟,他从曹操起兵的第一天就追随左右,在无数次征战中立下赫赫战功。

曹仁与曹操配合默契,形成了独特的作战风格。每当曹操率军正面进攻时,曹仁就会从侧翼展开突袭,让敌军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

在攻打吕布和征讨张绣的战役中,这种战术屡试不爽。曹仁负责清剿敌军外围据点,为主力部队扫清障碍,为曹操的胜利奠定坚实基础。

张辽虽然是外姓将领,但他的军事才能丝毫不逊色于曹氏宗亲。在白狼山大战中,他亲手斩杀乌桓单于踏顿,震慑北方各部。

在合肥之战中,张辽率领八百精锐直面孙权十万大军。这场以少胜多的战役,不仅打退了东吴的进攻,更是让孙权狼狈而逃,在江东传为美谈。

在天柱山战役中,张辽亲率军队突围,斩杀叛将陈兰与梅成。这一系列战绩充分证明了他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许诸则是曹操最信任的贴身护卫。他如影随形地守护在曹操身边,以敏锐的洞察力防范可能的刺杀威胁。

在官渡之战前夕,许诸凭借多年的经验察觉到有人意图行刺曹操。他当机立断出手,及时铲除了准备刺杀曹操的徐他,挽救了主公的性命。

在潼关之战中,马超大军围困曹操,许诸挺身而出。他一边划船护送曹操撤退,一边用马鞭挡住漫天箭雨,用自己的忠诚和勇气再次保护了曹操的安全。

这四位虎将各有所长,相辅相成,共同构筑起了曹魏政权的铜墙铁壁。夏侯惇掌管内政,曹仁和张辽统领军队,许诸负责护卫,形成了固若金汤的防御体系。

谋士潜伏终候君王驾崩

司马懿在历史长河中扮演了一个极具耐心的棋手。从公元220年曹操驾崩时,这位年仅42岁的谋士就开始了他漫长的等待。

在曹魏的权力更迭中,司马懿表现得异常低调。他在朝中担任要职,却始终保持着谨慎的态度,不争不抢,静待时机。

公元226年,曹丕驾崩,此时的司马懿已48岁。这六年间,他深得曹丕信任,被擢升为镇军大将军,掌握了部分军权。

随着曹叡继位,司马懿的地位愈发稳固。他被任命为太尉,参与朝政决策,在军国大事上都有着重要的话语权。

在这十三年中,司马懿表现出了惊人的政治智慧。他在朝堂上不徇私情,处理政务时公正严明,赢得了众多大臣的支持。

公元239年,曹叡驾崩时,司马懿年已61岁。这时的他已经成为了朝中不可或缺的重臣,被誉为"三朝元老"。

从42岁到61岁,整整19年的时光里,司马懿经历了曹魏三代君主。期间,他目睹了夏侯惇、曹仁、张辽、许诸四位名将的相继离世。

在这漫长的等待中,司马懿不断积累自己的力量。他培养亲信,笼络人心,在军中逐步安插自己的心腹。

更为关键的是,司马懿深谙"以时待势"的道理。他看着曹魏朝廷的新老更替,看着德才兼备的大臣一个个离世,却始终按兵不动。

这种耐心在古代政治斗争中实属罕见。一般的野心家往往会因为一时的冲动而功亏一篑,但司马懿却能够忍辱负重,等待最佳时机。

在这段时期,司马懿表面上对曹魏王朝忠心耿耿。他多次领军出征,平定叛乱,为曹魏立下汗马功劳。

但实际上,他一直在暗中观察朝局变化。每一次重大决策,每一次人事调动,都在他的密切关注之下。

这种等待是有回报的。随着时间推移,曹魏朝廷的老臣凋零殆尽,新贵们缺乏经验和威望。权力的真空逐渐形成。

司马懿就像一位出色的围棋手,他不急于落子,而是等待整个局势逐渐明朗。直到那些能够威胁到他的棋子都已经离开棋盘。

如此看来,司马懿的成功不仅仅在于他的才能,更在于他那超乎常人的耐心和毅力。他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终于等到了最适合他出手的时机。

四将镇守朝堂难篡权

若是夏侯惇、曹仁、张辽、许诸四位名将尚在,司马懿的篡权之路将会困难重重。这四位将领各自镇守一方,形成了一张严密的防护网。

夏侯惇作为内政大臣,掌管着朝廷的政务运作。他在合肥的二十六军不仅是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更是维护朝廷稳定的重要屏障。

这支军队的存在,能够有效制衡任何图谋不轨的势力。夏侯惇凭借着与曹操的深厚关系和在朝中的威望,足以看破司马懿的野心。

曹仁的军事才能更是不容小觑。他率领的军队曾多次在关键战役中取得胜利,是曹魏王朝最可靠的武装力量之一。

若是司马懿胆敢举兵谋反,必定会面对曹仁的强大军队。曹仁对曹氏家族的忠诚毋庸置疑,他会毫不犹豫地平定任何反叛势力。

张辽的存在更是让司马懿不敢轻举妄动。他在合肥之战中以八百破十万的战绩,证明了其超凡的军事指挥能力。

这样一位善战将领的存在,足以震慑任何心怀不轨之人。张辽的军队机动性强,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赶到叛乱发生地。

许诸的职责是保护皇帝的人身安全。他在官渡之战前夕识破刺客的经历,展现了其敏锐的洞察力。

这位忠心的护卫长会严密监视任何接近皇帝的人。司马懿就算想靠近天子,也会被许诸的警惕目光所注视。

四位名将的存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夏侯惇掌控朝政,防止任何人暗中结党营私。

曹仁和张辽分别统领军队,随时准备镇压叛乱。两支强大的军事力量足以应对任何规模的叛变。

许诸则是最后一道防线,确保皇帝的人身安全。就算前面的防线被突破,他也会誓死保护君王。

这样的防御体系下,司马懿想要夺取权力几乎是不可能的。他既无法在朝中培植势力,也无法靠近皇帝。

军事力量更是完全不在其掌控之中。就算他暗中培养死士,也无法与两位名将的正规军队相抗衡。

四位名将的能力和忠诚,构成了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他们的存在,就是对司马懿最大的威慑。

即便司马懿有通天的本事,也难以在四位名将的防范下有所作为。这就是为什么他要等到这些威胁都消失后才敢行动。

在这样的情况下,司马懿唯一的选择就是继续等待。直到这些忠心耿耿的大将都已经离世,他才有可能找到权力的突破口。

历史上的司马懿之所以能够成功,正是因为这四位名将都未能看到他露出獠牙的那一天。时间成了他最大的帮手,让这些威胁自然消失。

权势更迭难逃历史宿命

时间的流逝带走了曹魏朝廷的中流砥柱,也为司马懿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驾崩,年仅八岁的曹芳继位为帝。

朝廷大权落入了大将军曹爽之手。这位新的实权人物虽出身曹氏宗室,却没有继承父辈的才能。

曹爽在位期间,大肆封赏亲信,挥霍国库,任用私人。他沉迷享乐,不理朝政,导致民怨沸腾。

与此同时,司马懿开始了他精心策划的表演。他装病闭门不出,让曹爽放松警惕。

在这段时期,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暗中笼络军中将领。他们在暗处积蓄力量,等待最佳时机。

公元249年正月,曹爽护送年幼的曹芳前往高平陵祭祖。这个看似普通的祭祀活动,却成为了改变历史的转折点。

就在曹爽离开洛阳城的那一刻,司马懿立即卸下病容,披挂上阵。他带领军队封锁了城门,控制了洛阳的军事要地。

司马懿同时发布诏书,揭露曹爽的种种罪行。朝中大臣纷纷响应,表示支持这位德高望重的三朝元老。

在洛阳城内外形势对比悬殊的情况下,曹爽不得不投降。他交出兵权,希望能保全性命。

然而,司马懿并未就此罢手。他以谋反罪处死了曹爽及其党羽,彻底铲除了这个政治对手。

高平陵之变不仅让司马懿掌握了大权,更重要的是为司马氏家族日后的篡权奠定了基础。这场政变表面上是为了清君侧,实则是司马氏窃取政权的第一步。

在随后的岁月里,司马懿将朝中重要职位都交给自己的亲信。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也逐渐崭露头角。

这场权力的更迭恰恰印证了曹操的远见。当年他告诫曹丕要防范司马懿,留下四大名将辅佐,就是预见到了这一天。

可惜天不遂人愿,四位名将都未能活到这一天。他们的相继离世,让司马懿的篡权之路少了最强有力的阻碍。

以司马懿的谋略,若是遇上这四位名将,或许就不会有后来的高平陵之变。历史就像一盘大棋,谁能活得更久,谁就能笑到最后。

在这场漫长的政治博弈中,司马懿用了将近三十年的时间,等到了最佳时机。他的成功不仅仅是个人野心的实现,更是一个时代的必然结果。

这段历史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再强大的帝国,如果继承人不够优秀,如果忠臣良将凋零殆尽,终究会被野心家所觊觎。

司马懿的成功,某种程度上也是曹魏政权衰落的写照。当朝廷中不再有夏侯惇这样的能臣,不再有曹仁、张辽这样的良将,不再有许诸这样的忠臣,改朝换代也就成了必然。

0 阅读:26

若水史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