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率部从日军包围圈冲出36人,从厅级升正部,后撤职开除晚年如何

文人相爱也相轻 2024-11-14 19:46:35

山东滨州市博兴县陈户镇河西村北、陈户村南,一个高4米、边长20米见方的土台上面矗立着一座高15米,边长均4米,青石砖结构,五层八角,攒尖顶式,正面纵排写着“纪念烈士塔”5个大字。底层建拱形塔门,周围砌砖花墙,高1.5米,其余3面各嵌1石碑,分别撰刻战斗经过描写和烈士的姓名:“1945年5月21日,5000日军以陈户店金寨为合围中心,把博兴抗日军民围到野外进行了血腥屠杀,当时的独立营和地方武装为了保卫村民的生命,与日军进行了殊死战争,直到用尽最后一颗子弹。”

当地老一辈村民介绍,该塔建成于抗日战争全面胜利之后的1946年,系周边村民自发捐款捐物所建,距今已经近80年,如今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在这次战斗中牺牲亲人的陈户村民王老先生介绍说:我永远不会忘记1945年农历四月初十这一天,日本鬼子、汉奸偷袭抗日根据中心区域的陈户店,造成我近千军民伤亡的沉重代价,我们世世代代要铭记这段沉痛的历史。

原来,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敌后战场的侵华日军已是瓮中之鳖,日军除了可以控制几个主要大城市,剩余的日军只能躲在各地县城和炮楼里负隅顽抗,不敢出来猖狂了。特别在山东根据地,经过对日伪长达半年的大规模进攻,日伪大批有生力量被抗日军民歼灭,许多乡村和城镇都相继解放,各个根据地逐渐连接成了一片。军民都相信日伪已是秋后蚂蚱,即将胜利的喜悦洋溢在各大解放区中,清河抗日根据地中心区域博兴陈户店人民更是载歌载舞欢庆胜利。

1945年5月18日这一天,为了鼓舞抗战士气,博兴领导人在陈户召开了隆重的庆祝世界反法西斯胜利大会,参加人员达万人规模,同时为了震慑日伪特务和汉奸走狗,博兴县在上千群众的注视下,公开处决了在讨伐汉奸张景月战役当中抓获的汉奸高金钵、贾学恭等数10名汉奸特务。同时,领导人宣布三天后的5月21日举办系列庆祝活动,武装部队原地休整,以迎接敌后战场全面反攻的到来。

令人没有想到的是,正是这些县里领导人过于乐观和大意,做事太过高调,结果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由于这里抗日根据地建立比较早,这支县独立营多次反击日伪扫荡,取得了不小胜利,队伍越来越壮大,加之分区武工队、地下工作者,汇集此地开庆祝大会的武装人员达千人以上。此时根据地隆重召开庆祝大会,特别处决汉奸特务,潜伏在根据地的特务将这一情报汇报给日军,绝不甘心灭亡仍要作最后挣扎的日军司令官下川大喜,认为终于有机会铲除博兴这个肉中钉了。便立即集结惠民、广饶、蒲台等地的日伪军5000多人,趁博兴胜利大会召开时发动突袭合围,准备给这支武装力量来个一网打尽。

农历四月初十正值陈户店大集的日子,这里不天明就下起了小雨,前来赶集的人很多,人山人海。天还没有亮的时候,数千日伪军从各个据点倾巢而出,兵分四路向陈户店扑来。首先负责警戒的陈户以南九公里的贤城、顾家一带独立营二连和三连战斗打响,起先以为只是小规模偷袭遭遇战,谁知敌人越打越多,对我各部进行分割包围,接着,西北方向蒲台的日伪军,正北面方向利津和玉皇堂的顽敌,东面是广饶、石村的日军、汉奸,恶狠狠地向陈户店扑来,敌人采取铁壁合围的战术,逐渐缩小包围圈。

此时,外围部队由于敌我兵力过于悬殊,加之准备不足,独立营的只能不断撤退。战斗到下午,部队已被迫撤到距离陈户只有两公里的冯吴、高家。从周围密集的枪炮声判断,陈户店已陷入四面重围。形势十分紧急。在包围圈里我军的最高领导是时任县委书记兼独立营政委王效禹,还有副营长李超夫、营协理员王竹川。此时,退回陈户店的部队向他们汇报,我们已经陷入日军的重围,鉴于情况紧急,指挥人员决定由于政委、副营长、协理员率三路兵马实施突围。

先说副营长李超夫率领一路人组织的突围,寿光人,早年在营口起义后参加革命,战场负伤左臂已残,后被任命为独立营副营长。在突围过程中,部队从东南好不容易冲到西北,快要脱离包围圈时,在西寨和闫田村之间的路上,突然遭到了日伪军的骑兵袭击,所部被日伪骑兵团团包围。那个时候雨下得正大,我军跟敌人交战的枪子密集得也跟下雨一样,也敌人骑兵展开激烈战斗。

指挥员副营长李超夫因看到敌人越打越多,突围部队伤亡惨重,冲出包围圈的可能性非常,对战斗失去了信心,在这一过程中一不小心被冲上来的敌人抓住,当时他把军装一脱,只穿了个裤头,敌人大概把他当成了伙夫,没有当场向他开枪,指挥人员亦失散。此时,突围部队失去了指挥,完全陷入松散状态。幸好副连长张超挺身而出,肩负起了指挥部队突围的责任,才避免更大的损失,但日军火力实在太猛,加上人数众多,最终寡不敌众,这路仅有少人冲了出去,绝大部分人都倒在了突围的路上,实在令人痛心。

另一路协理员王竹川率部沿黄金寨村向西冲去,遭日伪军重重包围,战斗异常激烈,指导员壮烈牺牲。情况万分危急,王竹川高声大喊:“同志们,冲出重围就是胜利,我们宁可前进一尺,决不后退半寸”,他带领两个排用两挺机枪、一门小炮作掩护,冲破了五道封锁线。当冲到官阎村时,2名机枪手牺牲,仅剩9名战士。王竹川发现此路冲击困难,遂改路向南突围。当冲到耿家旋涡沟时,王竹川不幸腿部、胸部连受重伤。机枪手王英才背着他跑了100多米。他说:“赶紧把我放下,我的伤势很重,怕不能同你们一起突围了。”

但战友们坚持要背着他一块走,这时喊杀声越来越近,王竹川大声命令王英才:“我代表营党委命令你,把机枪带出去,这是你的任务,要坚决完成。我掩护你,还可多杀死几个敌人。”王英才带领大家只好挥泪告别,几经拼杀冲了出去。王竹川一连击毙八九个日伪军,最后子弹打光了,手握着匣枪,决心把它留给战友们。于是他先将匣枪拆开,然后吃力地埋在身下。当他握拳挺胸,徒手向前俯冲时,却被日伪军的子弹又一次打中,壮烈牺牲。

王竹川,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人,1938年加入先进组织。1940年2月,王竹川跟随清河军区后防司令部司令员马千里部挺进小清河北,开辟博兴抗日根据地,后任博兴大队政治协理员,期间他率领县大队和民兵先后拔掉周家庄子、阎家庄、纯化镇、阎田村等日伪据点,任县独立营协理员,出色完成了保卫根据地的任务,带领指战员积极配合地方政府掀起大参军高潮,广大青壮年踊跃参军入伍,超额完成征集任务,他率部拔掉伪军周胜芳部吴家据点,指挥另一部攻入城外王、城外李据点,独立营强攻王集据点,全歼守敌,三战三捷,受到渤海军区通令嘉奖,他可谓是功不可没。

王竹川命令冲出去的机枪手王英才,在纪念塔的烈士名单中,刻有他的名字,因为当年村里人以为他在突围战斗中牺牲了,没有想到的是解放后他又活着回来了,而那位牺牲的烈士,是王英才的胞弟王有才,牺牲时他弟弟才到新兵连一个多月,由于他是老兵名气大,刻石碑时村里人误将弟弟刻成了哥哥,从而使他变成了活着的烈士,原来,王英才突围后就随部到外地作战去了,建国后他还参加了抗美援朝,后来被授予三级解放勋章和抗美援朝纪念章,后来担任过县公安局领导,退休后回陈户生活,直到1995年因病去世,享年73岁。

县委书记兼政委王效禹率领,向陈户店东北方向的东寨村突围,但当时正赶上陈户大集,在打仗的山沟里挤满了上千名老百姓,道路堵塞,谁也走不动,部队前进速度极为缓慢,当部队冲进东寨村时,遭遇到大批日伪军的围困,经过激战,寡不敌众,伤亡惨重,连长王新华、指导员孟庆龙、排长、副排长还有县委秘书、文书全部壮烈牺牲,队伍大部分被敌冲散,数百人的部队尚存80余人。在这种情况下,他经过简单地整顿,又组织第二次突围。前有战斗英雄范明打冲锋,后有张超作掩护,和敌人进行了三次白刃搏斗,予敌以重大杀伤后,最后只有县委书记兼政委王效禹率36名干部突出重围,脱离危险。

陈户突围,毙伤日伪军200余人,我方干部群众及武装力量就损失数百人之多,同时,100多名干部群众被抓走,被抢走大车、牲畜及其它物资不计其的重大损失,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战后,当地人民为了纪念抗战中英雄牺牲的烈士们,特兴建“陈户烈士纪念塔”,以在战斗中壮烈牺牲的英烈。同时,对突围出去的那几位英雄事迹也一直在传颂。

指挥陈户突围的县委书记兼独立营政委王效禹,部用名赵尧卿,山东益都县西北乡段村(现名青州市高柳镇段村)人,幼时读了点书,抗日时期,八路军在山东敌后发展了根据地,思想先进的他加入先进组织,走上革命的道路。王效禹身形魁梧健硕,长得相貌堂堂,且文化程度高,口材出众,在家乡有一定的号召力,他担任基层干部时成绩突出,曾经组织家乡100多位青年,拉起了一支小队伍参加我军,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赞扬,职务也一路上涨,先后担任县委书记、地委书记,独立营政委、独立团政委成为我军的一名中级干部。

尤其是这次陈户突围中,王效禹英勇奋战,同敌人斗智斗勇数回合,才带着36人逃出生天。可以说,王效禹还是一个称职的干部,坚守了自己的使命,没有辜负组织的信任。因此在山东解放区他的名气也不小,后来,上级派康生到山东主持军政工作,作为顶头上司的康生对王效禹的工作十分欣赏,曾经在大会上对他进行过表扬。这一点,晚年的王效禹自己说,得到康生的欣赏不仅仅是工作,两人同样爱好书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这一点,我们发几幅王效禹所写的几幅书法作品来看,别开其它不谈,单一从审美标准来说,他的书法是有一定艺术含量的,用墨厚重,体丰骨劲,结体收放,浑厚敦实,点画结构无不彰显出一种古味古意的境界,书法讲究的是点画线条直观艺术之美,也讲究结字整体烘托出的那种美学规律,更讲究书法中传递那种直达人心之美的生命的声音。

王效禹写的字笔势,笔画多取横势,字势舒展俊朗,跌宕起伏,变化出新,极具挺拔之态。回笔至左顿腕,实画至右住处,却又跳转,正如阵云之遇风,下笔着意变化,收笔处回锋藏颖,给人一波三折,姿态横生之感,可以看出,他在书法方面,他还是颇下了一番功夫,那时的康生,人称真草隶篆﹐样样精通,字写得飘逸,优雅又峻烈,内刚而外柔,羞涩又华丽,被一些人尊称叫“康体”。由于康生与王效禹在书法上可能有一定共同语言,导致对这名下属格外关注,这种可能性也是一定程度上存在的。

因此,建国后,熟悉山东一草一木的王效禹,便继续在山东留职,担任山东省检察院副院长,成为了一个厅级干部,徜若按照他在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担任过的职务来看,任命他为厅级干部,是属于正常的平调。不过,接下来五十年代的反右斗争中,他被打成了右派,而且连降三级,成为了一个厂的副厂长。拿他自己的话说:当过兵,打过仗,犯了错误被下放。

不过,他当右派没有几年,自己不断地向上级进行申诉,后来被平反了。很快官复原职,所谓时来运转皆同力,进入特殊的年代后,王效禹经历“火速提拔”,短短时间一跃成为山东革委会主任,大致相当于现在的省委书记兼省长,那时号称“六个第一、两个委员”(即济南军区、省军区第一政委、两级军区第一书记、省革委主任、省核心小组组长,九大中央委员、军委委员),进入人生的巅峰时刻,那段期他的所作所为我们按下不表。当然,好景不长,很快他就被打入了原形,被撤职和开除。

王效禹没有了权利,在被监督劳动的日子里,先是在沾化徒骇河农场,住在一幢依路而建,砖墙围着的大院落,大院只有东向一个铁质大门,内套单人通过的小门,平时有锁锁着。院子有一排砖瓦平房,诺大的院子只有王效禹老两口居住,大体有十余间,王效禹住一间,老伴刘祟玉住一间,两间房好像还不挨着。往南、东、西三面无序堆放着各种农业机械及杂物,沿墙杂草丛生,记得有一块小菜地很显眼,一眼便知是王效禹刘崇玉劳动之作。屋内很简陋,但整洁干凈,窗前一写字桌,铺着纸、毛笔和书籍。墙上挂有两幅裱好的书法和一把剑,是晨练用的,王效禹太极拳打的很好,坚持了一生。屋里还有一冬季用的带烟囱的煤炉子。自己做饭,在另一间屋有一张单人床,王效禹平静地坐在床边。

那时,他对年轻一代的熟人说,年青人在社会上一定要学一门技能,生活会更惬意,同时,他认为自己在这里生活还是悠闲的,农场供给面粉、蔬菜,还可以自由出入农场小卖部购生活必需品,还可以有人来家里串门,生活嘛,就是这样。接下来,他又回到他自己的老家青州生活,这一阶段他的待遇就好得多了,他家有三间平房,有个二十多平米的院子,有一个是书房和会客室,他房间里的布局,墙壁上悬挂着领导人接见他的照片,那时已经已是八十多岁的王效禹,看上去样子比实际年龄似乎要小一些。灰白的头发,清瘦的面庞,戴一副眼镜,走起路来挺有节奏,一派知识分子的气质和风度。精神状态极佳,说起话来很随和、自由、轻松,眼前是一位慈祥、和蔼的老者,一个地地道道的公民,跟左邻右舍的普通老百姓一样,根本看不出年轻时叱咤风云。

晚年的王效禹打太极拳之外,唯一的爱好就是天天挥毫泼墨写字,写的都是领导人诗词,只要一有空,便俯在三尺案头前屏息凝神,挥毫泼墨,时而“北国风光”,时而“百万雄师过大江”,极易进入境界而自得、而陶醉。后来不少人通过子女或者他朋友的关系,慕名前来向他求书,一开始不者不拒,有求必应。

晚年的他对自己的生活还是挻满意,拿他自己的话说,当年自己带的一百多人参加抗日队伍,大多已经牺牲了,尤其提起陈户突围,千人队伍只剩下36人,眼角就挂着泪水,自己还活着,活一天就赚了一天,他觉得对不起人家。因此,他打了个申请报告,要求去烈士陵园工作,主要是想陪伴那些牺牲在战场上的烈士,但他的要求没有得到组织的同意,只好作罢。

1995年1月16日,王效禹因病在老家去世,终年84岁。后人评价说,比起那些造反起家的人来说,王效禹算是最幸运的一位了,有人说,得益于他在抗战时期是立过功的,不过,他晚年心态平和,不计较纷争,正所谓功过是非,任后人去评说。

0 阅读:200

文人相爱也相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