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叔齐为名节而死,柳下跖为利而死,“必奚必伯夷之是而盗跖之非乎”——这是唐代道家重玄派人物的反问:以道观之,物无贵贱,又何必去肯定伯夷而否定盗跖呢?
李荣在解读《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时,以伯夷叔齐和柳下跖为例说:为名而死的赢得了美名,为利而死的却留下了恶名,这是谁如此标榜君子与小人,把一个好端端的人群,强行分割为截然不同的“美”“恶”之名?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c27d1dfab3341520f8ef1a405592ec9.jpg)
柳下跖,坐怀不乱的“清圣”柳下惠(柳下季)的兄弟,是造反的首领,因为造反,成为“礼法”的贼首,故被冠以“盗跖”、“桀跖”之名。
而柳下惠、柳下跖兄弟两个,两种道德典型,一个是圣人坐怀不乱,一个却是喜好“取人妇女”的“男盗女娼”,同样是为生存,为何把人家兄弟俩划分为两个阵营?
儒道两家对柳下跖的评价不同
其实,李荣所说的“伯夷死名於首阳之上,盗跖死利於东陵之下”,院子庄子的《骈拇》,庄子更为辛辣,他把三代以下的“道德仁义榜样”批评一遍。他说: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4fb9d4a50bb118de923ad81192ba34a.jpg)
自从虞舜标榜仁义而扰乱天下以来,天下之人没有不为仁义而疲于奔命的。这就是以仁义扰乱了人的本性啊!自夏、商、周三代以来,天下没有不因外物而错乱本性的,“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则是一样的。
臧与谷二人同去放羊,都把羊丢失了,臧说当时光顾着看书了,谷说正在那里下棋。结果人们宽容了臧,而不能接受谷。
伯夷死于首阳山下是为名,盗跖死于东陵之上是为利,名与利有什么区别呢?但伯夷叔齐成了圣人,而柳下跖只为生存反成了“贼首”。
为仁义而死的,世人称为君子;为财富而死的,世人称之为小人。同样都是死,却有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如果以丧生害性来说,盗跖与伯夷本无两样,又何必去分什么君子、小人呢!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155fae4f74d10856f60493335bad576.jpg)
朱熹:欲说庄子好困惑
庄子的这些言论,站在儒家道统的角度来看,都是大逆不道的。儒家对庄子既爱又恨,比如朱熹说:“庄子是一个大秀才,他事事识得。如说孔子,似用快刀利斧斫将去,更无些碍,且无一句不著落”,“庄子文章只信口流出,煞高”,很可惜,“只是不肯学孔子”。
庄子的言论就像朱熹评价的那样:见地高,胆气豪,大刀阔斧,“许多道理掀翻说,不拘绳墨”。比如他说:“圣人不死,大盗不已”;“井蛙不可语海,夏虫不可语冰”,“鲁国之巧伪人孔丘”,“盗跖与伯夷,是同为淫僻也”,“尧、舜有天下,子孙无置锥之地;汤、武立为天子,而后世绝灭”,而“摇唇鼓舌”这个成语也是直接批评孔子的。
这样的话,即使放到今天,估计也会被人批为“大逆不道”。
忘了复旦大学哪位教授说的了:在庄子看来,他与孔子,只是师兄弟内部的事,最多是师弟批评师兄,关他人何事?
道家以及中肯立场文人笔下的“盗跖”跟伯夷、柳下惠没什么两样
在儒家系统内,柳下跖就是一个破坏礼法秩序的罪魁祸首,但在道家,比如庄子、成玄英、李荣、刘安,以及立场较为中立的吕不韦、杜甫,直至民间,不仅不贬斥柳下跖,反而还会赞美他的反抗精神,青 楼行业甚至尊之为祖师。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f65b71421865a400320b8b36e14d342.png)
这从荀子的《荀子·不苟》可以得知:“盗跖吟口,名声若日月,与舜禹俱传而不息;然而君子不贵者,非礼义之中也。
战国时期最后一位大儒荀子,虽然意在陈述“君子……名不贵苟传”,即不以非正当的流传为珍贵,但毕竟承认了这样一个事实:盗跖的名字被人常常说起,名声就像太阳、月亮一样无人不知,和舜、禹等一起流传而永不磨灭。
这至少说明,在荀子生活的时代,并不像两宋儒家道统正式确立之后“正统”“异端”那么泾渭分明,人物评价那么非白即黑。
庄子说:盗亦有道乎,能准确揣测富人家中财物多寡,圣也;率先进入室内,勇也;能断后,义也;时机把握准确,智也;利益分配公平,仁也。不通此五者,只能是小偷小摸,称不上大盗。
《淮南子》说:六王(尧帝、舜帝、大禹王、商汤王、文王、武王),“五伯”(齐桓公姜小白、晋文公姬重耳、秦穆公嬴任好、宋襄公子兹甫、楚庄王熊吕,说法不一)之中,尧有不慈的名声,舜有不孝的行为,禹有沉湎于酒的意愿,商汤、武王有放逐,杀死他们君主的罪行,五霸有暴乱之谋,世皆誉之,却故意回避其罪恶。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0e33d4d7b72b361d27ad0310f7aa3ae.jpg)
《史记·伯夷列传》中说:老子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伯夷、叔齐,算不算善人?颜回算不算山人呢?然而,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山下,而颜回连糟糠都吃不饱,最终夭亡。盗跖不忠不义却能寿终正寝。
又借孔子话说:“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
大概司马迁联想到了了自己的遭遇,因此感慨道:“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孔子所说的“无怨”,到底是怨邪非邪?
杜甫《醉时歌》说:“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他感慨好友郑虔的才学胜过屈原、宋玉,但儒术对于我等,有如同无,扬名万古又有何用?不管孔丘、柳下跖生前名声谥号还是不好,都已化成尘埃。我们尚能把酒话心肺,切莫悲伤,且把浮名换酒喝吧!
杜甫明嘲儒术,实则暗讽时 政。
伟人在《贺新郎·读史》中写道:“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蹻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歌未竟,东方白。”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bcf1c3307357d1953a5f89e29153a6b.webp)
历史上所称三皇五帝的神圣事迹,欺骗了太多人。历史上到底有多少风流人物?声誉广为流传的盗跖、庄蹻之后,更加上陈王奋力而起挥舞黄钺。
在伟人看来,三皇五帝都是编撰的英雄人物。而盗跖,和中国内地第一个开发云南边疆的楚国将军庄蹻,以及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等人,才是值得歌颂的风流人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