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天地相参也!”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哲学命题,也是中医临证的指导思想之一。“天人合一”思想中,先贤构成了法天则地,从容人事,治中求和的治疗思想。
古代医案较之现代临床病例而言,更注重对天人关系的揣摩,更擅长利用天人关系在防治疾病过程中趋利避害,有许多这方面的经典案例。

“范,泻痢起于长夏。医谓时令湿热,胃苓汤芩芍法,固非谬讹。因高年肾阳肝阴先亏,使客气内扰,......治病则夯,治本为宜。非置之不理,实究天人而已。”——《临证指南医案》
长夏之泻痢,辨证为“湿热”,但医者慎重顾其年老体虚之体,夏季多气津两伤之变,以“治本为宜”,即年老之人的长夏之痢,虽为湿热,但利湿之法却并不适宜,所以该案并未将辨证结果直接作为论治依据,而是更注重对“天人关系”的考虑。
病证的主要矛盾在于虚损之体逢易致虚损的季节,当以扶正(而不是除湿热)为首要治则。故本案实属以“天人关系”指导治疗法则的典范,其末句“实究天人而已”,堪为全案龙睛之笔。
古人注重从自然界这一大环境的角度去调整人体内部的小环境,通过自然界与人体密切的呼应关系来修正因辨证而得出的治则。

“许氏子病嗽,......或用茅根汤治之不效,延万治。因问先生治胡元溪子用茅根,此亦用茅根,然不愈何也?曰:彼病于秋,肺旺肝燥,此病于冬,血衰时也。......乃用阿胶为君,杏仁霜、栝蒌霜、贝母为臣,苏叶、桔梗、甘草为佐,炼蜜为丸,薄荷煎汤化服而愈。”——《续名医类案·卷三十·嗽》
依据时令变化对方药组成进行调整,在古代医籍中历来内容丰富而记载翔实。能依时依人对方剂进行加减化裁是保证个体化治疗效果的前提。
天有五季更替,人有五脏休王。本案中,医者在秋季肺旺之时用茅根汤清肺止血,而冬季血衰之际用阿胶类滋补阴血,依天时特性而改变用药类别,以避免刻舟求剑之虞。
医者用药兼顾了辨证与顺时两方面要素。根据时令季节调整用药方案是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医临证中的具体体现。若逢春夏之际则减损发泄类药物,若逢秋冬之际则增益滋补药物。病情及用药均随自然规律而动态变化,是依天时变化特性以遣方用药的典型代表。
清代周学海之《读医随笔·卷一》曾云:“故医者之于天人之气也,必明于体,尤必明于用;必明于常,尤必明于变。”

“见所公弱冠......患白浊,精淫淫下。......医药三年不效。癸酉冬,礼予诊之。......予曰:公疾易愈,第待来春之仲,一剂可瘳,而今时不可。公固请曰:......试可立效,何待来年?
予曰:非秘其术不售也。......今冬令为闭藏之候,冬之闭藏,实为来春发生根本,天人一理。若不顾天时而强用升提之法,是逆天时而泄元气,根本既竭,来春何以发生?
......公疾本小,而历治三年不效者,良由诸医不知脉、不识病、不按时也。至春分......端本丸。令早晚服之,不终剂而全愈。”——《孙文垣医案》
本案在病情并不危重的情况下,参考天人关系,等待时机,顺时顺势而治,终获久违的良效。在病患一再请求“即刻”治疗的情况下,医者依然坚持己见,等候天时,并对患者晓之以理,可见其对天人观的理解深刻、运用娴熟。
如同战争中对战机的选择一样,治疗时机过早过迟,都会使最终效果大打折扣。对治疗时机的选择很大程度依赖于对天时趋势的顺应性,顺应天时则疗效佳,而违逆天时则疗效差。
诚如《灵枢·卫气行》云:“谨候其时,病可与其,失时反候,百病不治。”其核心理念即是择机施治。在正确的时间用对证之药是中医在“天人合一”思想指导下辨证论治的精髓。

“甲戌夏,......汤某齿缝见血。......余切其脉,浮大而数,询是当午阳盛之时,负日而行,背受薰灼所致。因令舟人去一窗板,嘱伊起坐,以背承其夜气,觉冷,然后安眠。
......壬辰,余客天津,湖南太守周君之仆,病胸满食少,......周君谓伊中有所郁,恐不任补。余问何郁?答云:昨接家书,知母不悦其妇故。
余曰:是为虚也明矣。凡人之情,怒则气上,悲则气消,止等家事,身亲其境者,决无怒理,只自悲耳。服药数剂,果愈。”——《诊余举隅录》
前一案中,午时阳盛而背受熏灼,因此医者循“昼热夜凉”之天理,十分巧妙地采取“背承其夜气”的治疗方案;后一案提及婆媳不睦而致病的过程,医者洞悉人情世故,断定非因怒致实,而是因悲致虚,如此辨证思路,也令人感悟到人情与天理相偕的重要性。
作者还作了一番深邃论述:“此二症也,一于天时中尽人事,一于人情中见天理,何谓天时,昼与夜是;何谓人事,取夜之凉治昼之热是;何谓人情,念父母顾妻子是;何谓天理,不敢以爱妻之故迁怒其母是。”
这段论述,将天人关系在医理上、哲理上、伦理上的种种渗透明确阐发,将医生对“天人关系”应有的理解超越了昼夜时令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提出了“盖惟尽人事,可以济天时之穷,亦惟循天理,所以为人情之至”这种既尊重科学本质,又通达人情伦理的处理原则。
综上所述,对“天人合一”思想的运用和阐发在古代医案文献中随处可见。中医诊治疾病,不单单追求“病”,而是按“时、地、人”把大环境以至全部整体进行辨证论治与预防。所谓“究天人之际,通疾病之变,循生生之道,谋天人合德”,才是高明的中医。
中医上千亿次药量还不知何写教人写药量
哇.中医好历害的境界。药決定能不能治病。药量更是決定病好的快慢。但中医连決定病好的快慢這么重要的因素都说不出來自己如何定药量还在说能治病。 现在把问题拿出來。中医回答不了恼羞成怒 只能说些什么汉奸、造谣、日本人.收钱、帮外国人、黑中医、为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找存在合理理由之类。來安慰中医那顆脆弱的玻璃心(比如小和尚、andy、中医是道西医是刀、梦幻、用户13xxx92、雪尘、390155483、用户70xxx16、依然像昨天、阳光の微笑、渔樵泛歌我不会、流水无声)。 中医己经做啦5000年的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己经上瘾啦 认为做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那才叫医者父母心。中医还想把这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的医者父母心再传承5000年. (只有药有效才配讲药量.药都无效还有必要讲什么药量吗。中医是药有效又吃的越多效果越大之下还非要无理由限制药量,那不是喜欢病的越久越好吗,吃一克10天安全治好,你咋知道不会吃二克立刻就安全治好。你为什么不开二克而非开一克,這不是喜欢病的越久越好是什么,再配合医者父母心,是不是中医是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