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重若轻,杂病用风药的奥秘

鸿志康康 2025-03-29 20:56:53

徐大椿说过:“风之轻而气盛者,皆属风药。”

风能胜湿,故有燥性;风性轻扬,故又具有升阳举陷的作用;其气轻味薄,具有发散之性。

综合而论,风药具有燥、升、发、散四种主要作用,我把其中升发散三种作用称为风药的三种不同方式的畅气作用,以调整气血阴阳的流畅,从而达到祛病健身之目的。

很多治疗外感的方剂,都可以用于治疗内伤疾病,如桂枝汤可治疗妊娠恶阻、自汗证、低热证病等;麻黄汤可治疗长期低热证等。

这些都说明了在内伤疾病中,使用解肌透表之类方药的机会并不少,至于其中的机理,显然是不能用解表祛邪的作用得到完善地解释。

原因在于,解表药并非仅仅只能发汗解表,特别是祛风药,它们趋于肌表的作用是从里达表的,乃是服药于里,再由里而外达肌表,使表里气机通畅,从而消除由外邪引起诸如表气不舒症状的一种治法。

因此,在这种意义上说,表散风药是畅通由里达表之气的一种治法,在畅气的基础上以祛邪解表的方法。

细看历代名家,用表散风药以治久病沉疴者,每获奇效,细细研讨,最具味道。

升发中阳,举陷升清

在内伤疾病的治疗中,散火郁,升清气,都往往是通过使用风药而实现的。如升阳散火汤中类聚着辛温解表药,补中益气汤中有升麻、柴胡、生姜,玉屏风散中有防风。

前人在解释这些配伍结构时常说:“参术补脾,非防风、白芷行之,则补药之力不能到”,“调理脾胃须羌活以散肝结”,“黄芪得防风其力愈大”等等,都强调了风药有着增强效力的作用。

脾胃气虚,日久可由虚致陷,临证可见脘腹坠胀或脏器脱垂,如胃、肾下垂及直肠、子宫脱垂等。治疗当在益气健脾的基础上配用升举之品,即《内经》之所谓“陷者举之”。因风药升浮,故举陷多择用之。

李东垣创立了“升阳除湿”一法。此法突出的特点即是应用风药与健脾药相配,既能藉其生发清阳,畅达郁遏之气使浊阴自化,又能直接胜湿,即所谓“地上淖泽,风之即干”。

李中梓治泄九法和万密斋治泄要诀中均将升提作为其中之一法。因此,在治疗以脾虚为主的久泄时,即可在运用参苓白术散、香砂六君子汤、痛泻要方、四神丸等方时,加用羌活、防风、藁本、川芎等风药升清除湿,以提高疗效。

疏风胜湿,逆流挽舟

风药能燥(胜)湿,湿为有形之邪,留停于人体之中,阻遏经脉,每致气血周流失畅,斯时选用风药就既能燥湿,又能流畅气血,两全其美,最为恰当。

比如傅青主之完带汤,方中用荆芥即是例证。的确,用风药燥湿畅气以治疗带下证,在临床上是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痢疾一病表现为腹痛、里急后重、下利赤白等,乃湿热、疫毒、寒湿之邪壅阻肠道,气血失和所致,一般以清肠导滞法治之。若有恶寒发热,头身重痛等表证,可用祛风解表法,如喻嘉言用荆防败毒散治疗痢疾而有表证者,使内陷之邪从里出表,表气疏通里滞亦除,其痢自愈。此即逆流挽舟法。

湿之留存于体内而为患,即是人体气机不畅的结果,又是其原因,因此用风药畅其气机、燥其湿邪,乃势所必然,再配以据其寒热虚实所选之药,焉有不能取效的道理哉?

提壶揭盖,宣上通下

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开窍于鼻,风邪最易入中,致肺失宣肃。此时用风药当属正治,往往为君以开宜肺气。治疗哮病时可加蝉蜕,取其轻开肺闭之意。

肺主一身之气机,有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功能,从而保持人体水液的正常运行。而祛风药多入肺经,能宣通肺气而加强利水作用。若肺气郁闭,不得宣降,即可致水行不畅,小便不利,发为癃闭。治当宣散肺气,畅达水源,此即所谓“提壶揭盖”之法。

李用粹认为,“一身之气关于肺,肺清则气行,肺浊则气壅。小便不通,由肺气不能宣布者居多,宜清降肺气为主,并参他症治之。”开宣肺气多用宣散祛风药。

辛散宣通,火郁发之

风药禀轻灵之性,彰显木气升发之象,能畅达肝气以顺其性。畅达气机,解其郁遏,散热于上、于外,此正是风药之所长。

善发郁火者,莫如李东垣,他在《脾胃论》一书中,倡“风药升阳以发火郁”。用羌活、防风发太阳之火,用独活发少阴之火,用柴胡发少阳之火,用升麻、葛根发阳明之火。开其先例之后,后继此法者不乏名家。

邪热内伏脾胃常用清泻脾胃法调治。常法无效可考虑配祛风药宣开其郁以利散热。脾胃郁热熏蒸见口臭、口唇燥干、消谷易饥、舌红脉数等,用泻黄散治疗。其中配用藿香、防风等祛风化湿醒脾,发散郁火,以清降脾胃伏热。

对肝郁不舒的诸种病证,热象不显著者,宜加风药于疏肝药中,如以柴胡与防风相配,香附与白芷相配,郁金与藁本相配。

它如逍遥散中之薄荷、半夏厚朴汤中的紫苏、滋水清肝饮中的柴胡等等,都是运用风药畅气血的有效范例。

和血祛风,止痒止带

“风胜则痒”,外风、内风皆可致痒。前者如感受风邪骤起暴痒之荨麻疹、用祛风散邪止痒之品如浮萍、地肤子、蝉衣、僵蚕等可收功;后者与血虚、血燥关系密切,当以凉血润燥、养血祛风为基本治法。

治疗皮肤瘙痒症,常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伍用当归与炒荆芥,并加用地肤子、僵蚕、凌霄花等以祛血中之风,获效良好。

再如完带汤治疗肝郁脾虚之带下,其中芥穗人血分祛风胜湿以止带下。对于外感风热之邪,内有瘀血,产后恶露不尽者,用银翘散加丹皮、赤芍、丹参等,重用黑芥穗解表兼清血分,临证每多效力。

总之,读东垣书,证之临床,每使我感到风药畅气血,对脏腑气机郁滞的疏通,从而消除痰湿瘀食等病理产物的理法,于内伤杂病的治疗甚为重要。

0 阅读:2

评论列表

中医上千亿次药量还不知何写教人写药量

中医上千亿次药量还不知何写教人写药量

2025-03-30 07:04

哇.中医好历害的奧秘。药決定能不能治病。药量更是決定病好的快慢。但中医连決定病好的快慢這么重要的因素都说不出來自己如何定药量还在说能治病。 现在把问题拿出來。中医回答不了恼羞成怒 只能说些什么汉奸、造谣、日本人.收钱、帮外国人、黑中医、为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找存在合理理由之类。來安慰中医那顆脆弱的玻璃心(比如小和尚、andy、中医是道西医是刀、梦幻、用户13xxx92、雪尘、390155483、用户70xxx16、依然像昨天、阳光の微笑、渔樵泛歌我不会、流水无声)。 中医己经做啦5000年的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己经上瘾啦 认为做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那才叫医者父母心。中医还想把这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的医者父母心再传承5000年. (只有药有效才配讲药量.药都无效还有必要讲什么药量吗。中医是药有效又吃的越多效果越大之下还非要无理由限制药量,那不是喜欢病的越久越好吗,吃一克10天安全治好,你咋知道不会吃二克立刻就安全治好。你为什么不开二克而非开一克,這不是喜欢病的越久越好是什么,再配合医者父母心,是不是中医是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

鸿志康康

鸿志康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