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智慧究竟是怎样的?我们仅从中医的类象可比观来看看。
类象可比的意思是:不同的事物如果外在的征象具有相同或相似的色泽、形态或气味等特征,那么它们内在的物质成分、能量水平、作用方向或变化规律等属性也应该相同或相似。
类象可比观形成以后,中医上观天文,下察地理,中晓人事,从此便有意识地开始了对人体生理、心理和病理进行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一种研究方式——取象比类。
通览中医学的整个理论体系,即可看出“取象比类”是其核心,“推演络绎”是其灵魂。其中“取象比类”是中医的精髓所在。

所谓取象比类就是这样的研究方式,即:利用事物的外象来推知或比对在逻辑上相距较远、在性质上差别较大的事物的共同属性。取象比类研究不同事物的共性,是一种求同存异的智慧,这跟决定中国传统文化方向的中国古典哲学观是一体的。
中国哲人说:“智者察同,愚者察异”。取象比类,求同存异,其实就是中国特有的至今尚在向世界上提倡的和谐文化。
虽然取象比类源于《易经》,但有关中医药学的取象比类思想和理论却是集中地体现在《黄帝内经》中的,就如“人之肢节以应天地”、“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春脉如弦,夏脉如钩,秋脉如浮,冬脉如营”等等之类。
从《黄帝内经》始,经过后世医家的不断发挥,取象比类的思想更广地渗透和应用于中医药学理、法、方、药的各个方面。

“藏象学说”是《黄帝内经》的核心内容,对于其理论的形成,《素问·五脏生成论》提出“五脏之象,可以类推”的原则。 王冰注释:“象,谓气象也。 言五脏虽隐而不见,然其气象性用,犹可以物类推之”。
以五行之象类推五脏的功能作用,提出“肝象木而曲直,心象火而炎上,脾象土而安静,肺象金而刚决,肾象水而润下”。 再运用取象比类思维方法将人体各腑、窍体、情志活动与外界的声音、颜色、季节、方位、味道等分门别类地归属在一起。
《医学真传》中指出“盖人与天地相合,天有日,人亦有日,君火之阳,日也”。 心,位于胸中,为阳中之阳,五行属火,其生理特性为阳脏而主通明。 从而将小肠、舌、喜和宇宙中的徵音、赤色、夏季、南方、苦味等均可归属于心系统。
而取象比类,还引入了社会职场的某些构成,所谓“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等等。

治疗火热上炎时,受到炉火正旺,抽掉炉底柴薪则火势自减的启示,可以采取寒凉攻下的方法治疗,大便一通,火热下行,上部火热征象顿消,即“釜底抽薪法” 。
再如治疗阴虚肠液干枯、大便秘结时,受到水能行舟的启示,采取滋阴增液而通便的方法,肠液增多,大便自然就会通畅,即“增水行舟法”。中医里边有一个方子叫做“增液汤”,就是用含津液较多的生地、玄参、麦冬三味天然中药来增加胃肠道的水汁,使干结的大便能够顺利地下行并排出肛门外。
引流分洪法大抵来自于大禹治水,和四川都江堰李冰父子至今尚造福川西平原的工程异曲同工,主要用于单一的便溏症状。中医的经典话叫做“利小便所以实大便”,就是人的肠道水分过多导致便溏,通过利尿的方式来加强机体对肠道水分的吸收,肠道水分分流,减轻了肠道的压力,于是便溏自愈。中医就是这样的智慧!
其他如“提壶揭盖法”治疗水肿、“导龙入海法”治疗肾水不足虚火上炎证,都是由取象比类思维创立的治疗大法。

“物从其类、同形相趋、同气相求”就是取象比类思维对中药的高度概括。 该理论认为,药物的功效和应用由形、色、体、质、所生之地、所成之时等自然特性所决定。
由此可以推知药物对于人的治疗作用或药力趋势。比如蝉蜕,就是知了所蜕之蝉衣,现在是很常用的一味中药。
古典中草药学著作《本草备要》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说蝉蜕因蝉“其性善蜕,故退目翳,催生下胞”,因蝉“其声清响,故治中风失音”,因蝉“昼鸣夜息”,故止小儿夜啼;“夫蜕者退也,脱然无恙也”,“其蜕为壳,故治皮肤疮疡瘾疹”。在历来的中药学实践中,蝉蜕确实具有这些功效。
再比如百合,医家察知百合花具有朝开暮合的现象,取象比类,很容易就联想到了百合也应该有由开转合、由阳转阴的特性,于是引入中药系统里面来,试治于人的失眠症,果然有效。
“皮以治皮,节以治节,核以治核,子能明目,藤蔓者治筋脉,血肉者补血肉,各以其类也”。
当代名医赵炳南创“多皮饮”(地骨皮、五加皮、桑白皮、干姜皮、大腹皮、白鲜皮、牡丹皮、赤苓皮、冬瓜皮、扁豆皮、川槿皮)以“以皮治皮”的思维治疗慢性荨麻疹等皮肤科疾病,疗效显著。
《金匮要略》治肺病、肠痈皆用冬瓜子,而冬瓜乃瓜果菜食之物,其子何能有此效?常见冬瓜子抛入秽浊而不烂。 于秽浊中生长的冬瓜,其味甘淡,甚为爽口。
从这一现象可看出此物极善浊中生清,其子抗生力强,更属清轻之品。 根据冬瓜子升清降浊,轻可去实的特点,用治咳喘脓痰、肺痈、肠痈、妇女带下以及湿热病过程中出现的浊湿阻滞上焦和中焦的症状都有显著疗效。
“取象比类”思维源于《易经》,“取象比类”思维是中医基础理论形成的关键所在,中医本身就是的“取象比类”思维的具体化!
中医思维之核心乃“取象比类",明矣!
中医上千亿次药量还不知何写教人写药量
哇.中医好历害的精隨。药決定能不能治病。药量更是決定病好的快慢。但中医连決定病好的快慢這么重要的因素都说不出來自己如何定药量还在说能治病。 现在把问题拿出來。中医回答不了恼羞成怒 只能说些什么汉奸、造谣、日本人.收钱、帮外国人、黑中医、为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找存在合理理由之类。來安慰中医那顆脆弱的玻璃心(比如小和尚、andy、中医是道西医是刀、梦幻、用户13xxx92、雪尘、390155483、依然像昨天、阳光の微笑、渔樵泛歌我不会、流水无声、wQ、 哆啦A梦)。 中医己经做啦5000年的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己经上瘾啦 认为做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那才叫医者父母心。中医还想把这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的医者父母心再传承5000年. (只有药有效才配讲药量.药都无效还有必要讲什么药量吗。中医是药有效又吃的越多效果越大之下还非要无理由限制药量,那不是喜欢病的越久越好吗,吃一克10天安全治好,你咋知道不会吃二克立刻就安全治好。你为什么不开二克而非开一克,這不是喜欢病的越久越好是什么,再配合医者父母心,是不是中医是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