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火降、肾水升是阴阳平衡的前提,那么心肾上下直线相交还是弧形相交? 心气之降的背后是否紧跟着肾气之升? 心肾相交是交替不连续进行的吗? 本文为你一探究竟。
明代医家周之干言:“心肾相交,全凭升降。 而心气之降,由于肾气之升,肾气之升,又因心气之降。 ”
按五行学说,心属火,肾属水,火曰炎上和水曰润下本来是正常生理现象,但人是一个整体,心肾要实现其生理功能必须相互沟通。水火枢机不利则导致上热下寒。实际上心肾气化是相互促进的,火能温暖温煦水,水能防火过于亢盛。
唐代孙思邈首先在《千金方》提出“心者,火也;肾者,水也,水火相济”;《格致余论》曰:“人之有生,心为火居上,肾为水居下,水能升而火能降,一升一降,无有穷已,故生意存焉”。

柯韵伯《伤寒来苏集》曰:“寒热者,水火之本体。水火者,阴阳之征兆。 ”心肾阴阳即心肾水火。真阴真阳正是人体气机升降的原动力。
少阴枢机作用于其自身心肾的水火运行,体现在阴阳的交感互藏和互根互用。 心肾交感的基础是:“心中有真阴,肾中有真阳。 ”
《坎》卦为水,喻肾藏,象征二水夹一火,亦即两肾之水夹命门相火之象,代表肾水藏真阳。 《离》卦卦象指心火中藏有真阴。《周慎斋遗书·二十六字元机》:“且真阴藏于离宫,故曰神阴。”
郑钦安在《医理真传》论述君相二火时说:“按君火,凡火也;相火,真火也。 凡火即心,真火即肾中之阳……二火虽分,其实一气,诚阴阳之主宰也。 ”
心火即君火即凡火,心火内藏真阴;肾阳即相火即真火,肾水内藏真阳。 真阳、真阴都来自先天之精,分别赋予心火肾水之中,使心肾有交感合和之趋势;心肾交媾化生生命基本物质精气血津液,从而推动人之一身生命活动,成为阴阳的主宰。
《素问·天元纪大论》:“君火以明,相火以位。 ”说明心肾关系中,相火宜保持原有位置而不妄动。 君火宜如日当空,照亮大地,使肾水温暖,故《素问·灵兰秘典论篇》曰:“主明则下安。 ”
君火相火各司其职,使君火不亢,生理之火降即“火降血下”,心血与肾精融合;相火内藏,气升水布,水火互藏,心肾相交。
心肾犹如人体之天地,心火下蛰于肾,以助肾阳,肾水上奉于心以资心阴,共同温煦肾阴,使肾水不寒,濡养心阳,使心阳不亢,心肾水火相须,上下相交,水火既济,是为升降出入之根本。

有句话叫“心部于表,肾治于里。 ”心部于表主要指汗为心之液,在表之邪气可由汗法而解,如仲景桂枝诸法;肾治于里指的是肾脏藏精为用,潜蛰元阳,司脏腑气化,促进机体内部津气血精液相互转化。
心主血属营,在体合脉,体表疮疡多由火热毒邪生,是脉道营气不利所致。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所以心主宰“肺、脾、肝”在体所合“皮、肉、筋”。 心肾沟通,骨强则皮肉筋脉壮实,腠理密闭;心肾不交,“骨弱肌肤盛”则在体表酿生痰湿,腠理疏松。
心、肾都对寒热变化敏感,同属少阴经,少阴兼具水火两性,故易寒化热化;三焦是全身津液输布运行的通道,同时也为交通心肾的要道,故少阴寒化热化易夹饮。
仲景又云:“热在皮肤,寒在骨髓”,将四肢躯干表里划分了出来, 骨之外的血脉皮毛肌肉组织属于“心部于表”,骨属于“肾治于里”。

卫气始于肾,养于脾,散于肺,三焦协同,卫气出焉。 肾的卫气的敷布离不开心主营血的功能,也离不开三焦这个通道。 先天胎儿时期,卫气源于肾的先天之精即“卫出于下焦”;营气由母体中焦脾胃化生,即“营出于中焦”,但需要凭借心脏血脉鼓动而行其用。
血脉是胎儿时期输送营养的器官,心阳不间断地鼓动血脉,故胎儿心火易亢。 而胎动不安不宜大清心火,故常用补肾法使肾水上平心火,如寿胎丸既用菟丝子、续断、桑寄生补肾助卫气,又用阿胶养营血,使心肾调和,营卫相抱,不致胎动不安。
心主宰着胎儿时期人的发育,使营血生化器官并濡养全身,卫气温养全身。在后天,营气和卫气都由水谷之气所化生,先天之精和后天水谷之精相互资助,通过三焦、血脉等通道并行而充身。
卫气行于脉外,与营气相随;卫气循行依附于营气,伴随经脉、络脉、浮络、孙络的分布而敷布全身。 所以实际上营卫在沟通心肾中是一体的,互相协调。 营气和卫气分别联系心肾,使心肾气机正常运转。 总之,起源于肾的卫气与营气相随,心主行营血,心肾相互配合,以营卫为载体,脏腑经络为通道,周游全身,影响一身之形气神。

《灵枢·大惑论》云:“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 心肾均属于少阴,少阴是三阴出入之枢纽,使阴气生发和阴气蛰守相连续,与人体睡眠质量有很大关系,所以“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
心肾犹如人体之天地,生理上一方面心火下达于肾,因其具真阴,阳中有阴,故能使肾水充实,相火强壮而不亢盛,肾水不寒;另一方面肾水上济于心,因其具真阳,阴中有阳,故能使心阴充实,君火温通,又不受心阴与肾水的过度制约。
心肾枢机作用于三阴,体现在少阴--精血是沟通太阴之生化和厥阴之升发疏泄的桥梁,转输人体的开、阖。 《素问·阴阳离合篇》:“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搏而勿沉,名曰一阴。 ”
心肾枢机作用于三阴,体现在少阴——精血是沟通太阴之生化和厥阴之升发疏泄的桥梁,转输人体的开、阖。心肾犹如门轴,调控人体的阳气,间接制约阴液的闭藏。心既“奉心化赤”成血,血藏神,又主脉行血;肾既生精,又藏精,又主生殖以排精;精血同源。
三阳以太阳为开,以太阳为表;三阴以太阴为开,太阴为表。 心火内含真阴,其为火脏,生理上以阳为用,病理上表现为寒化证(伤阳气)。心居上焦,炎散升腾向上,“心部于表”其气布于表,在表的枢机以心为主,比如太阳、太阴阳气不足,不能固摄和温暖,体现为“汗如漏”、“心悸”、“自利”等证候;阳虚水泛则易夹饮,如真武汤。
三阳以阳明为阖,以阳明为里;三阴以厥阴为阖,以厥阴为里。 《伤寒论》云:“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 ”里有大热,气随血涌,鼓动于脉则脉滑,属于“寒在皮肤,热在骨髓”的真热假寒证。病在气分,热深厥亦深,故用白虎重镇之剂清泻热邪。肾水内含真阳,其为水脏,生理上以阴为用,病理上表现为热化证(伤阴精)。
肾内沉、蛰守、向下,“肾治于里”其气治于里,在里的枢机以肾为主,比如厥阴、阳明之热耗伤阴液,阻滞气机,都可以见“口渴”、“厥逆”等证候;入里热化伤阴则易动血耗血,如黄连阿胶汤。

何柏斋云:“造化之机,水火而已”。水火者,即阴阳之征兆;阴阳者,即水火之性情。易以坎离为水火,医以心肾为水火。水火互藏,乃至道之所在。阴阳水火、寒热表里是心肾的固有属性;精血、营卫、枢机是其交通的生理基础。
心气之降与肾气之升,连续且重叠地进行,互为因果,在人体表里上下循环不息。 心肾相交是立体的有层次的相交,心肾水火相济既依赖其自身脏腑功能,又和全身气机升降出入相互影响。
中医上千亿次药量还不知何写教人写药量
哇.中医好历害的法则。药決定能不能治病。药量更是決定病好的快慢。但中医连決定病好的快慢這么重要的因素都说不出來自己如何定药量还在说能治病。 现在把问题拿出來。中医回答不了恼羞成怒 只能说些什么汉奸、造谣、日本人.收钱、帮外国人、黑中医、为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找存在合理理由之类。來安慰中医那顆脆弱的玻璃心(比如小和尚、andy、中医是道西医是刀、梦幻、用户13xxx92、雪尘、390155483、依然像昨天、阳光の微笑、渔樵泛歌我不会、流水无声、wQ、 哆啦A梦)。 中医己经做啦5000年的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己经上瘾啦 认为做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那才叫医者父母心。中医还想把这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的医者父母心再传承5000年. (只有药有效才配讲药量.药都无效还有必要讲什么药量吗。中医是药有效又吃的越多效果越大之下还非要无理由限制药量,那不是喜欢病的越久越好吗,吃一克10天安全治好,你咋知道不会吃二克立刻就安全治好。你为什么不开二克而非开一克,這不是喜欢病的越久越好是什么,再配合医者父母心,是不是中医是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