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豫”原来是两种动物?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恳请别再误导网众!

作家老沈的文笔 2025-04-25 11:42:34

“犹豫”这个词,含义不难理解——一言以蔽之,无非是“举棋不定”一类。

有人说,这个词,原来是两种动物——“犹”,是“大猴子”;“豫”,则是很大很大的“大象”。

请恕冒昧,这就是望文生义了。

先说“豫是很大很大的大象”。

作此解释的,会引《说文》之“豫,象之大者。”

不好意思,许慎所说的“大象”,非指动物。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老子所说的“大象无形”,难道是讲“象”这种动物“大”到一定程度,反而不显其形了么?

显然不是。

《说文》之“象之大者”,与《道德经》之“大象”同义,即宏大的形象、浩瀚的气象。

所以,自古以来,典籍史册中从未有人以“豫”书指作为动物的“象”。

许慎说,“豫”是“形声字”——“从象,予声”——作为小篆来说,或许不错。

亦有文字学者考证“豫”字,认为其应为“会意字”——以手牵象,训象也。

徐中舒先生则认为,甲骨文“豫”字为“邑+象”,后讹变为“予+象”,本义为“大象的故乡”。

总之,把“犹豫”中的“豫”说成是“大象”这种动物,正如高本汉《汉文典》所说的“无书证”—— 是没有足够证据的。

再说“犹是一种大猴子”。

的确,甲骨文中已有“猶(犹)”字,遗憾的是,其含义尚不明了。

《尔雅·释兽》说:“猶(犹),如麂,善登木。”

《水经注·(长)江水》讲得更明确:“山多猶猢,似猴而短足,好遊岩树,一腾百步,……乘空若飞。”

然而,以“大猴子”多疑,来解释“犹豫”中“犹”的含义,未免想多了。

《论语·先进》:“子曰:‘过犹不及。’”

这一定不是说,过往的大猴子蹦蹦跳跳也够不到。

明末清初黄生,著有《义府》,被收入《四库全书》。其下卷有“犹豫”条目,曰——

犹豫,犹容与也。容与者,闲适之貌。犹豫者,迟疑之情。字本无义,以声取之尔。俗人妄生解说,谓兽性多疑。此何异以蹲鸱为鸟哉?考诸传记,惟《文帝纪》作“犹豫未定”;《杨敞传》“犹与无决”;《陈汤传》“将卒犹与”;《后汉(书)·来歙(传)·伏隆传》皆作“尢(尤)与未决”。盖以声状意初无一定之字,妄解兽名者,眼缝自未开尔。

黄生认为,“妄解(犹豫为)兽名者,眼缝自未开尔”,这话似乎讲得得稍显刻薄。

不过,其理由和证据足够充分——“盖以声状意初无一定之字”,就是“犹豫”这个词的“语言”在前,词意最初并无专用字——也就是说,“犹豫”这两个字所表达的含义,与此二字的字义并无关系。

黄生举了《汉书》和《后汉书》中的例证,说只有《文帝纪》用了“犹豫”二字,其他则用“犹与”“尤与”等等。

以现在版本的《离骚》,是无法证明其最早使用“犹豫”这二字组词的——秦皇焚书,西汉刘向首次集结《楚辞》,都以汉隶书之——谁能知道先秦《离骚》的“犹豫”用的是哪两个字?

大约也是如此,黄生才主要以汉代典籍考证训诂。

黄生说:“俗人妄生解说,谓兽性多疑。此何异以蹲鸱为鸟哉?”

这是个典故——“蹲鸱”,秦汉时为芋头的别称,《史记》和《蜀都赋》中皆如此用。然唐代张九龄送“蹲鸱”给萧炅,被误认为是送来“蹲鸱恶鸟”——其“眼缝自未开尔”。

《辞海》解“犹豫”曰:“犹疑不决。……按犹豫为双声字,以声取义,本无定字,故亦作犹与、由与、尤与、犹夷等。旧说以犹豫为二兽名,性皆多疑,非是。”

“双声”与“叠韵”,是汉语汉字的独有组词特点。

“秋千”“伶俐”“忐忑”“踌躇”等,与“犹豫”一样,都是“双声”词。

“秋千”,不能以“秋天的一千”来理解;“伶俐”,也不是分别叫“伶”和“俐”的俩美人。

汉语和汉字,都是伟大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传承中,更应该谨慎且敬畏待之。

0 阅读:2
作家老沈的文笔

作家老沈的文笔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