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汉语词典》里,“永”字的第一个义项是“永远;久远”,副词。
还有第二个义项——姓,名词。
再无其他。
“永”字的本义就是“永远;久远”吗?这个字是怎么来的?
《说文·永部》:“永,水长也。象水巠理之长永也。诗曰,江之永矣。”
许慎说,“永”是象形字,本义是“水系很长”。
段玉裁《注》:“巠者,水脉。理者,水文。”

(《说文》收篆体“永”字)
“诗曰,江之永矣”,即《诗·周南·汉广》所云:“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毛传》:“潜行为泳。永,长。方,泭(桴)也。”
《郑笺》:“汉也、江也,其欲渡之者必有潜行乘泭之道,今以广长之故,故不可也。”
以上,是《说文》解读“永”字的依据。
段氏还说:“引申之,凡长皆曰永。”
“永远;久远”也是“长”,现代“永”字的第一个义项,应该亦源于《诗经》。
《诗·木瓜》:“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这直接就是“永远;久远”。
《诗·既醉》:“君子万年,永锡祚胤。”
这还是“永远;久远”。
当然,按许慎说和段氏注,此二诗之“永”,属于“凡长皆曰永”之引申。
然而,“水长也”,就是“永”之本义么?
未必。

(甲骨文“永”字)
甲骨文中有“永”字,用于人名和地名。
最著名的,是卜辞中记载的“攸侯喜鄙永”——说的是“攸侯”领地周边一个在商朝王廷任职的官员。
“永”,不仅是人名,也是方国名——“永方”(《合集》33189/4);还是族名(《合集1076正甲/1》);同时,又是地名(《合集》9476/1)。
概括地说,“永”,即居于地望为“永”的“永方”之族人。
从卜辞记载结合考古看,“永地”和“永方”,位于商王朝王畿和四土范围内的殷南——盘庚至武丁时期,商王廷即在此地垦田;至晚在武丁朝,已在此地驻军;卜辞载,约在廪辛、康丁时期,商王曾田游至此地置奠(《合集29382/3》等)。
陈梦家先生考证,“永地”“永方”,当在现今河南永城以南一带。
居于“永地”之“永方”的“永人”,自盘庚迁殷不久,就应是商朝重要的附属国族。

(金文“永”字)
《左传·隐公八年》云:“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
这说的,虽然是周王朝姓、氏、族、国何以得名,但实际反映着更古早的传统。
比如,黄帝因母居姬水得姬姓,神农氏因母居姜水得姜姓。
比如,“唐尧虞舜”之“唐”和“虞”,皆为封地而成“氏”。
由此推论,“永人”及“永方”,亦应因“永地”而得名。
徐中舒先生说,甲骨文“永”:“从彳从人,人之旁有水点,会人潜行水中之意,为泳之原字。《说文》:‘永,水长也。象水巠理之长。《诗》曰:‘江之永矣。’按:训长乃借义,谓象水巠理之长亦不确。’永字既为长义所专,遂更加水旁而作泳以表永之本义。又自永之原字字形观之,其中有偏旁彳及水点,故以象水流之别出支派,如道路之歧出也,后世为与永字区别,遂反永而为派(无水旁,为派本字)。《说文》:‘派(无水旁),水之衺(邪)流别也。从反永。’甲骨文正反每无别,故永、派(无水旁)初为一字。”
徐先生言之有理。见下图甲骨文正反“永”字,皆为“永”而非“派”。

(甲骨文中“有水永”“无水永”“正永”“反永”并存,皆为“永”字)
进一步推论,“永”,最初因“地望”而造字,本义是河南永城以南一带的地形。
此地地形突出特点,就是水系不少——有发源于黄河故道的支流;又有淮河的支流。
至周,古人仍有“四渎”之说,即“江、河、淮、济”四条重要水系。
“永地”,便拥有“河”“淮”两大水系的支流,于是“从彳、从人”,造一“有偏旁彳及水点,故以象水流之别出支派,如道路之歧出也”的“永”字,以示地望、方国、族人,是最可理解的解释。
自然,“河”“淮”都是源远流长的水系,表示其支流的“永”字引申有了“长”义,也是很好理解的了。

(金文“永”和“无水派”亦为一字)
几百年后的周代,“永”之“永远;久远”义固定了下来;同时,本来亦为“永”的“带水点之永”,成了专用的“泳”字;不带水旁的“反永”,则成了“派”。
伟人诗云:“茫茫九派流中国”。“九派”,是概数,亦指汉水、榨水、倒水、举水、巴水、浠水、蕲水、富水、赣江等九条主要支流——可证“派(包括无水旁)”与“永”之“初为一字”,本义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