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
老人低心逐年少,年少还为老人调。
两家挟诈自相欺,四海伤真谁复诮。
翻手作云覆手雨,当面输心背面笑。
古来人事已如此,今日何须论久要。

此句通过"老人低头迎合年轻人,年轻人却模仿老人姿态"的悖论,揭露宋代社会虚伪的交际生态。老人本应持重却屈膝讨好,年轻人本该朝气却故作老成,暗示整个时代价值观的混乱。王安石以"低心"与"调"的对比,讽刺人际交往中身份与行为的错位,暗示功利主义正瓦解传统道德秩序。
二、"两家挟诈自相欺,四海伤真谁复诮"直指社会诚信体系的崩塌。老人与少年"挟诈相欺"的互动,折射出整个时代"四海伤真"的危机。"谁复诮"三字尤具力度——当欺骗成为常态,竟无人愿站出来谴责。这与王安石变法时遭遇的"新旧党争"背景呼应,展现他对政治斗争中虚伪逢迎风气的痛心。

化用杜甫"翻手作云覆手雨"典故,将政治权术的诡诈延伸至日常生活。前句写权谋手段的迅疾变幻,后句揭穿"当面称兄道弟,背后捅刀讥笑"的双面人现象。六个动词层层递进,如连环画般揭露宋代官场与市井中普遍存在的道德虚伪,堪称古代"职场厚黑学"的生动写照。
四、"古来人事已如此,今日何须论久要"结尾两句将批判维度拉长至历史长河。表面看似消极认命,实为激愤反语。王安石深知官场倾轧自古有之,但"何须论久要"的质问,恰恰彰显其改革者本色——越是积弊深重,越需变革图新。这与他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人习于苟且非一日"的革新精神一脉相承,在千年后仍叩击着现代社会的诚信之问。

全诗如解剖刀般划开宋代社会的道德表皮,56字中嵌套着"老幼错位""欺诈成风""表里不一""历史循环"四重批判。王安石以政治家特有的犀利,将日常交际细节升华为时代精神危机的缩影,其揭示的虚伪世相,至今仍在不同文明中反复上演,使这首讽刺诗获得了超越时空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