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方剂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我想和你聊聊,更年期神志异常,烦躁易怒的问题。
你别以为,这似乎只涉及女性。其实,更年期能否顺利度过,联系着每一个家庭的幸福稳定。所以,它是一件值得人人关注、反复讨论的话题。
来看一张我前些年,特意收集的验案吧。
话说有这么一个女子,当时44岁。
这个人从半年前开始,月经就有些乱了,大概是两个月来那么一次。
与此同时,她的神志,似乎越来越不正常。
典型表现,就是无缘无故、怒目圆睁,经常和家人争吵。丈夫无奈之下,甚至与她分居。
再后来,她就开始自言自语,絮絮叨叨,说个不停。有的时候,与之相反,她一言不发,也不爱搭理人。
最要命的是,她夜晚睡觉的时候,不踏实,经常做噩梦,惊叫而醒。
白天的时候,她就喜欢一个人呆在小屋子里,不爱见人,不想见光,窗帘挡得严严实实,
与此同时,她食欲不振,大便干硬,最长的时候是三天排便一次。
这个状态,肯定是不行啊。家里人就带她四处求医。
后来,他们找到一位医家,事情有了转机。
刻诊,见患者脉沉弦,舌苔黄腻,患者自述口苦、胸胁满闷。
这时候,医家开了方子。但见——
柴胡24克,黄芩10克,法半夏9克,党参10克,生姜9克,红枣12克,朱茯苓9克,生大黄6克(后下),生龙骨和牡蛎各30克(先煎)。
所有这些,服用3剂。
结果如何?3剂用下去,患者晚上睡觉不大叫了,眼神也变得柔和很多。原方不变,再投10剂。药后,诸证继续减轻。
等用到50多剂以后,患者可以说诸证悉平,生活状态已经基本正常。
后来,医家嘱咐,可以每个月服用5剂。如此坚持两年,此人病情完全消失。
这就是医案的基本经过。我给你叙述了一遍。它最初刊载于《伤寒论方法运用》里头,是一张很有影响力的老医案了。
这里头是怎么回事呢?
我带你分析一下吧。
首先,我们能看到,此人有明显的肝郁化火的倾向。
此人发病以后,常常默不作声而不理人,或者自言自语说个没完,同时伴随胸胁满闷,这显然是肝郁气滞的表现。我跟你说,肝气失和的人,很容易体现在语言上。语,为肝之药。她想抒发肝郁,就得说出来,表现为多言多语。而一旦肝郁太甚,又影响到她气机的条畅,所以说不出来,表现为不言不语。
肝郁日久,必然化火。于是,她就开始有了热象,包括怒目圆睁、喜欢和人争吵、口苦、苔黄腻等等。火热之邪伤阴,她就开始便秘。
肝气失和,脾胃受累,所以患者食欲不好。肝无法藏魂,故而睡眠不安。
这个时候怎么办?就得疏肝郁、清肝热、通大便。切记,这个时候通便很重要。大便通下来,火热之邪才有路可退。
来看看当时医家用的配伍——
柴胡24克,黄芩10克,法半夏9克,党参10克,生姜9克,红枣12克,朱茯苓9克,生大黄6克(后下),生龙骨和牡蛎各30克(先煎)。
这里头,柴胡疏肝郁,黄芩清肝胆之热。大黄通便泄热。党参、生姜、大枣、茯苓健脾扶正。朱茯苓尚能安神。龙骨和牡蛎镇静安神。半夏,燥湿降逆化痰。
你看,这个结构多简单,多清晰。
其实,这个配伍,源于张仲景的经方,就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源于《伤寒论》,最初组成就是柴胡12克,龙骨、生姜、人参、桂枝、茯苓各4.5克,半夏10克,黄芩3克,铅丹1克,大黄6克,牡蛎4.5克,大枣6枚。
这方子,功效在于和解少阳、通阳泄热、重镇安神。主要针对的,就是少阳肝胆郁久化热,兼有阳明燥屎不下。其中的铅丹,有毒,现在一般不用了。桂枝,原本是用于化气通小便的,治患者小便不通的问题。现代临床,基本也不用它。总之,你记住它针对的患者,就是肝胆失和郁久化热、阳明腹实不通、神志不安异常。
对上文所述的女子来说,她的问题,基本上符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主治症候,所以可以拿来应用。这里头的辨证经过,你还需好好揣摩揣摩。
其实,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的病,多数还是和神志有关,比如说失眠、精神分裂、焦虑、抑郁、神经官能症等等。尤其是妇女更年期综合症这个领域,应用的几率很高。而且,根据我的观察和统计,几乎每一个患者,都有诸如胸胁苦满、腹胀纳呆、咽干目眩以及便干便秘、烦躁易怒、睡眠不安等症状。这是一个普遍规律。此外,还多舌红,苔黄腻,脸红唇红等等。更严重的,平素就有上述状态,在经历某件事的精神刺激之后,就完全精神失常了。
可见,肝郁化火,加上便秘尿黄,这个状态日久,可不是什么好现象。
好了。这个事儿,我就给你说这么多吧。其实,文老师在这里说的,不过是一些经验之谈和道听途说的中医趣闻。你要是真对此类问题感兴趣,就多阅读相关的书籍。你若感觉文中的配伍,似乎对自己有借鉴意义,那最好能事先到医院看看,通过中医师的四诊合参来辨别清楚问题之所在,尽量不要盲目尝试。严格讲,中医是一门个性化的学问。同样的证治规律,落实到每个人的身上,就要作出相应的改变。这也是中医比较复杂、难以参透的地方。
好了。这个事儿,我就说这么多吧。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
[鼓掌][鼓掌][鼓掌]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