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袁绍出生到得冀州的过程,看官N代努力又深通权谋多可怕

熠彤说历史 2025-01-28 15:49:03

豫州汝南郡汝阳县袁家,乃舜帝之后,祖上周初受封,建陈国。

东汉自袁安及以下四代人,出了五位位极人臣的“三公”,故其家族“汝南袁氏”被称为“四世三公”,也被称为“四世五公”,到汉末已成为汉帝国头号世家。

汝南袁氏以《孟氏易》为传承家学,有不少与主流礼法不同的思想,故其子孙行事多注重于权术。

(《孟氏易》对袁绍有很深的影响)

经过前四代人的积累,到了汉末乱世,第五代人的袁绍、袁术都成为了影响天下局势的重要人物。

特别是袁绍,天下混乱,和他有直接的关系。

青年时代另辟蹊径的谋划

袁绍是司空袁逢的庶子,母亲是小妾,是袁术同父异母的哥哥。但袁术也不是嫡长子,嫡长子是太仆袁基。

本来他的出身是低下,让人看不起的。

但袁逢的哥哥左中郎将袁成死得早,没有孩子,袁逢就将这个庶子过继给寡嫂做了嫡长子。

或许是这个命运的转变,让袁绍懂事得很早,交友上进,受到大将军梁冀等人的青睐。

又长得仪表不凡,年轻时在洛阳,与崔烈之子崔州平,同为当时的时尚风向标。

按世家子弟通常渠道,开始在宫中做郎官,后来出任兖州东郡濮阳县长。

任上养母去世,为其守孝三年,然后又主动接着为袁成守孝了三年。

大好青春上进的年龄,主动为袁成守孝三年的做法,耐人寻味。

结合当时历史背景,应为176年党锢再起,汉灵帝扩大禁锢党人及五族终身做官的原因。

袁绍不是党人,但他以守孝为名不肯做官,并且守孝期满后,仍不去做官,而是闲居在洛阳。

袁家门生故吏满天下,他又不摆架子,蓄养、结交了一大批杰出党人,其中张邈、何颙、许攸、吴子卿、伍德瑜后来都将为他的崛起,作出了非常重大的奉献。

他住所门前,各种豪车破车挤满大街小巷。

(大将军何进倚重袁绍家族及背后的党人)

时间一晃到184年,黄巾大起义爆发,党锢解除,大将军何进征辟袁绍为幕僚,很快以优异考核绩效举高第,成为侍御史,又做到虎贲中郎将。

党人的对手是宦官集团,袁绍结交党人自然与宦官势力为敌。

何进与宦官争权,要借助袁绍、袁术背后的汝南袁氏,以及袁绍背后的党人力量,所以对袁绍非常倚重。

188年,朝廷设立西园八校尉,袁绍成为中军校尉,位仅次于上军校尉蹇硕,在典军校尉曹操之上。

也高于一直“按部就班”做官的虎贲中郎将袁术。

我们可以说袁绍有志于铲除宦官集团,有着崇高的理想。

但他结交党人,终究迟早是要与宦官们在朝堂对决的,所以可以肯定这种曲线方式,是他为了要做“大官”的主动谋划。

袁绍在大好青春年华,没按正常渠道,利用家族背景做官升职,而是自己找到一个路。

把自己塑造成党人低谷期的“领导者”,形成一股势力,虽蛰伏十余年,一朝被起用便进步超过其他世家子弟,成为何进首要倚重的人物。

青年人便有这样的职场规划能力,似慢实快,并为自己后来积蓄了重要的人力资本,实在是不拘一格的才俊。

祸因乱首

189年灵帝驾崩,作为何进身边的大红人,袁绍出了个直接致使汉帝国变乱的馊计。

他让董卓、丁原、桥瑁等地方军到洛阳,企图逼迫何太守诛杀宦官。

何进听进去了,还让袁绍做了掌管朝廷及周边军权、刑律的司隶校尉,以成大事。

这计一直为后人所诟病,简直就是高射炮打蚊子,小题大做。

(袁绍馊计引来董卓入京)

根据袁绍一贯的精明,有理由相信这是他想浑水摸鱼,有更高的谋划,想为自己捞取更大的利益。

结果局做得太大,超出了控制,何进被宦官所杀,虽在袁绍的领导下完成了诛宦官大业,但胜利果实被董卓攫取了。

袁绍对董卓废帝的愤怒壮举,与其说是对汉室的忠诚,不如说是对自己谋划失策一时冲动的宣泄,或改变了策略。

董卓带着几千兵刚到洛阳时,鲍信曾劝袁绍袭攻董卓,他却不敢。

处心积虑为自己各种谋划利益的人,怎会是什么真的敢舍身取义的大丈夫!

他逃到了河北冀州,冀州牧韩馥是袁家故吏,袁氏门生故吏遍布关东。

伍德瑜、何颙为其在董卓面前运作,让他成为了冀州勃海太守。

许攸等众人都赶来投奔袁绍。

(袁绍成为冀州勃海太守)

韩馥忌惮袁绍强大了会图谋自己,派去几名州从事,看住勃海郡,不让袁绍起兵。

诸侯讨伐董卓真的于国有利吗?

董卓废立不轨,仅只是乱在朝堂,天下还可以得到治理。然而诸侯起兵,则是世人皆将遭受兵祸,且战端一开,后果难以预料。

后来近百年的战乱,就是实证。

史书多渲染诸侯起兵讨董的正义性,让人怀疑是不是在为曹操起兵找正当性。

韩馥不让袁绍起兵,难说没有为国家着想的成分。

然大势所趋,关东诸侯们有想为自己谋利的,也有真心勤王的,随着东郡太守的矫诏传到各地,韩馥只得撤掉了对袁绍的监管,并出粮让袁绍起兵西进。

190年伊始,袁绍自号车骑将军起兵,仍领司隶校尉,兵至河内郡与虎牙校尉刘勋、河内太守王匡等共讨董卓。

(张邈酸枣会盟尊袁绍为联军盟主)

陈留太守张邈,联络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伷等中原诸侯,也于兖州陈留郡酸枣起兵,尊奉“老友”袁绍为盟主。

关东讨董联军正式形成,天下也从此开始彻底大乱,战争不断。

当时朝廷中郎将就是高职位,袁绍将各路诸侯都设为将军,又开虚表朝廷之先例,国家礼制也就此混乱。

只为壮大自己的盟主

袁绍起兵,并没事先通知在洛阳的叔父袁隗、兄弟袁基母子等,致使洛阳满门被杀。

袁家只剩下他,和也提前离开洛阳的袁术为首。

然而袁绍虽为盟主,但打铁还需自己硬,当时他本身的实力在诸侯中并不出众,粮草还常受韩馥短缺,目的就是让他的兵马缺粮散掉。

(三路讨董联军驻地)

所以他这个盟主,并没能力将各路诸侯团结起来,一致讨伐董卓,造成190年三路联军皆遭受挫败。

但即便在家族被屠的情况下,袁绍也没像南路的袁术一样积极进军,北路只有王匡出兵被董卓所败。

虎牙校尉刘勋,和后来的庐江太守刘勋同名,与袁绍一起首先起兵,并为袁绍降服了张杨,但袁绍却因小过节杀掉了刘勋。

很有为兼并其兵力的嫌疑。

袁绍与韩馥准备立幽州牧刘虞为帝,以让董卓手上汉献帝这张牌失效,刘虞不肯。

这与当初董卓废立之事有什么区别!

故以为袁绍当初对董卓的豪言并非对汉室的忠诚,他袁绍就是个精致的个人利己者,所有的一切都是在为自己谋划,现阶段就是不择手段让自己成为实力最强的诸侯。

(盟主袁绍偷袭南路联军)

191年南路联军孙坚攻入洛阳,袁术变得很强大,威望大增。袁绍身为联军盟主,却派出会稽周氏兄弟偷袭了孙坚的豫州,联合刘表攻打袁术的南阳,以削弱袁术,挑起了联军内战。

后来对给予帮助自己成为盟主的张邈,也因张邈的直言规劝,而忘恩负义,想借助曹操之手杀掉张邈。

对曹操也只是想掌控为己所用,以图兖州,只是曹操后来凭实力跳出了袁绍的控制,兖州也成了曹操的地盘。

而对袁绍、公孙瓒双方拉拢犹豫不决的兖州刘岱势力,袁绍让自己的青州刺史臧洪驱逐青州黄巾入兖州,扰乱兖州杀死刘岱,使得手下的曹操有机会得到兖州。

当然,中间更重要的一个袁绍壮大自己的环节,就是迫使韩馥让出冀州。

(联军盟主袁绍)

谋取冀州

面对袁绍这样的一个深通权谋,又影响力巨大、顶着联军盟主头衔的太守下属,冀州牧韩馥的恐惧,我们是很容易体会的。

因而韩馥对袁绍的提防,让袁绍在对其利用之余,也对其心生怨恨。

韩馥将领麴义反叛,征讨失利。

191年董卓西入长安,袁绍回冀州抵达离邺城不远的延津,便与麴义联络,打好关系。

南阳人逢纪,曾是何进专门征召的智谋之士之一,也投奔了袁绍。

他向袁绍提出据冀州自立的方案,让人引诱幽州的公孙瓒边军南下,震慑胆小的韩馥,再派出说客劝说韩馥让出冀州。

公孙瓒果然出兵,打败韩馥驻守安平的守军,打着讨伐董卓的旗号南下冀州,暗中准备袭击韩馥。

(袁绍引诱公孙瓒南下威胁韩馥)

冀州安平国安平县,位于今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

韩馥很恐惧,袁绍不失时机地派出外甥高干,与荀谌、郭图等名士,劝说韩馥让出冀州避祸。

韩馥的手下都是仍支持他的,长史耿武、冀州别驾闵纯、冀州治中李历、骑都尉沮授、都督从事赵浮等,都劝说韩馥别让位,但胆小的韩馥都没听。

于是袁绍代领冀州牧,却只给了韩馥一个奋威将军的虚职,让他搬到已故大宦官赵忠家的老宅子,手下没兵没将。

他并不打算放过韩馥,故意让与韩馥有怨仇的朱汉,为自己司隶校尉职位下的都官从事,负责察举百官犯法的工作。

朱汉一看这就是要让自己搞韩馥啊,一为报仇,二为拍马屁,朱汉擅自带兵包围了韩馥住宅,拔刀冲进屋里。

(袁绍利用朱汉仍不放过让出冀州的韩馥)

韩馥赶紧躲到楼上,朱汉搜出其长子,打断了他的双腿。

袁绍这伪君子又当又立,立即逮捕朱汉,将其处死。

这样一搞,韩馥怕了,请求离开冀州,袁绍当然同意了。

后来韩馥投奔到了陈留张邈处,一次见到袁绍派来的使者和张邈说悄悄话,担心是袁绍还不放过自己,跑到厕所自杀了。

也许韩馥是最懂袁绍恐怖之处的人。

总结

(191年袁绍入主冀州)

袁绍出生就运气好,从庶子成为名门世家贵胄,又帅又上进又有本事,看上去简直完美。

从青年时代开始,处处为自己谋划,培养起自己的党人势力,做官几年便能决定一个王朝的命运,诛杀东汉顽疾宦官集团,成为讨伐董卓的联军盟主,兵不血刃取冀州,成为汉末一时最强大的诸侯。

然而他虽深通权谋,是借势借力的高手,但从这些过程,我们也看到了他的自私和不择手段,甚至忘恩负义。

这样的人物,注定会有一番作为,但还有一句话,多行不义必自毙。

(主要参考史料:《三国志·袁绍传》及裴注、《后汉书·袁绍刘表列传上》)

-1 阅读:40
熠彤说历史

熠彤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