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袁绍在幽州的实控地盘,乌桓部落、军阀、坞堡星罗棋布

熠彤说历史 2025-02-20 16:51:52

193年公孙瓒杀死德高望重的刘虞,夺得幽州主要地区。

(193年公孙瓒夺取的幽州)

幽州从事鲜于辅等共推阎柔为首领,为刘虞报仇,在潞水之北大败了公孙瓒的渔阳太守邹丹。

南边冀州的袁绍见机会难得,让悍将麹义带着刘虞之子刘和,北上攻打易京。

乌桓峭王苏仆延感念刘虞恩德,也带着部落及鲜卑人七千多骑,与鲜于辅等一起,共迎刘和。

攻打公孙瓒的各路人马达十万之众,195年于鲍丘河一带大败公孙瓒军,公孙瓒退保易京。

(各路围攻公孙瓒人马)

虽一年多后麹义粮尽败退,但公孙瓒不善治理,幽州辖地各郡百姓杀其所任长官,与鲜于辅、刘和合兵攻击公孙瓒。

公孙瓒大势已去。

袁绍一边威慑迎献帝到许都的曹操,一边也仍在加紧不断地向公孙瓒发起进攻。

建安初,冀州牧袁绍与前将军公孙瓒相持不决,蹋顿遣使诣(袁)绍求和亲,遂遣兵助击(公孙)瓒,破之。(袁)绍矫制赐蹋顿、难楼、苏仆延、乌延等,皆以单于印绶。--《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

196年开始的建安初年,乌桓丘力居死,侄子蹋顿统领三王部。

蹋顿见势在袁绍,便派出使者到到冀州,向袁绍请求和亲,然后派兵帮袁绍攻打公孙瓒。

(蹋顿派乌桓兵帮袁绍攻打公孙瓒)

199年,袁绍截获公孙瓒向张燕求援的信件,巧施反间计,覆灭了公孙瓒势力。

任命次子袁熙为幽州刺史,设治所于涿郡故安县。

故安城,位于今河北省保定市易县高陌乡。

共同敌人公孙瓒已灭,幽州将迎来新的秩序,只是这个秩序的建立有个时间过程,到官渡之战开打前尚未定型,但已见雏形。

乌桓诸部归顺袁绍

袁绍已拥有河北四州,在当时强大无比,见乌桓诸部归心,擅自册封辽西蹋顿、上谷难楼、辽东属国峭王苏仆延、右北平汗鲁王乌延等皆为单于,与丘力居之子楼班同等地位。

单于,本相当于北方少数民族“天子”的意思。

王莽曾想效仿推恩令,分封南匈奴单于呼韩邪的十五个儿子都为单于,没能成功。

(袁绍分化管理乌桓诸部)

到一向滥封扰乱礼制的袁绍这里,仅以一方诸侯的身份,居然成功地让乌桓单于烂了大街。

这是袁绍以虚名拉拢乌桓诸王的举措,但也不排除也是他分化、管理乌桓的手段。

在此之前,丘力居的儿子楼班成年,难楼、苏仆延曾带兵奉楼班为单于。但到曹操北征乌桓时,难楼的上谷乌桓并没有助袁尚、袁熙兄弟。

而与代郡乌桓单于普富卢一起到易水,祝贺曹操得胜归来的“上郡乌丸单于那楼”,很可能是“难楼”的谐音,而并州“上郡”是幽州“上谷郡”漏字。

可见袁绍管理乌桓的多单于平级关系,确实起到了分化乌桓人的作用。

只不过分化的坏处,袁家自己尝到了。

(乌桓人主体仍支持袁家)

但袁绍父子对乌桓的管理,总体还是很有成效的。

袁尚、袁熙败后,蹋顿、苏仆延、乌延、楼班(不是难楼)几位单于接收了他们,并为他们而战,同生共死。

这些乌桓人活动的地盘,在幽州北部长城之外,和历朝历代的归顺游牧民族一样,袁绍父子并没有实际控制这些土地。

阎柔和鲜于辅的背弃

阎柔与鲜于辅、齐周等原刘虞旧部,是覆灭公孙瓒的主要势力之一。

(阎)柔乃因鲜卑众,杀乌丸校尉邢举代之,(袁)绍因宠慰以安北边。--《三国志·乌丸鲜卑东夷传》

阎柔年少被掳,混迹于乌桓、鲜卑人之间,有很高的威信,在汉末乱世杀乌桓校尉邢举,吞并了其兵马。

(阎柔是鲜于辅等的盟主)

东汉护乌桓校尉驻地在幽州上谷郡宁县,即现在的河北省张家口市万全区。

然后鲜于辅等奉其为乌桓司马,率数万胡、汉联军攻公孙瓒。

袁绍得幽州后,以恩宠抚慰阎柔,以安定幽州北部胡汉杂居之地。

但或许是瞧不起他出身低微的原因,不见升为乌桓校尉以正名。

官渡之战袁曹对峙期间,阎柔派去使者到曹操的官渡,被升为“护乌桓校尉”,成了曹操一边的人。

鲜于辅则是在其长史田豫的建议下,亲自到官渡助曹操打败了袁绍。

(鲜于辅在官渡之战表现突出)

(鲜于)辅从太祖于官渡。袁绍破走,太祖喜,顾谓(鲜于)辅曰:“如前岁本初(袁绍)送公孙瓒头来,孤自视忽然耳,而今克之。此既天意,亦二三子(鲜于辅)之力。”--裴注《三国志·公孙瓒传》引《魏略》

鲜于辅在官渡之战有突出表现,以至于让曹操看出消灭公孙瓒,他起码有二三成的奉献。

曹操拜鲜于辅为左度辽将军,封亭侯,官渡之战后让他返回“镇抚”幽州,与袁熙对抗。

在攻打公孙瓒期间,鲜于辅被拥戴为渔阳太守,官渡之战选择了曹操与袁绍直面作战,立场已明。

也就是说,200年的官渡之战,鲜于辅跟从曹操,在官渡主战场与袁绍作战;阎柔及渔阳的田豫等鲜于辅部下,也在幽州与袁熙作战,牵制了袁绍大量兵力。

(鲜于辅所在的渔阳郡阻隔幽州东西部)

并且,幽州双方的战争,一直持续到205年袁熙部下兵变,二袁北逃乌桓。

幽州军阀、坞堡林立

鲜于辅为渔阳太守,但并没有控制整个渔阳郡,还有个小军阀王松占据了渔阳南部土地。

会太祖讨衰(袁)潭于南皮,以书招(王)松,松举雍奴、泉州、安次以附之。--《三国志·刘放传》

雍奴、泉州两县,在渔阳郡的南部;安次县,在广阳郡的南部。

(王松田畴的地盘示意图)

刘放,涿郡人,和刘备同郡。是汉武帝之孙广阳顷王刘建的后代,举过孝廉,说明家道依然兴盛。

值逢幽州变乱,投奔了附近的军阀王松,后来劝说王松投降了曹操。

王松这个小军阀,幸因刘放的传记而被记载。

幽州当时的情况,齐周、鲜于银等与鲜于辅同起兵反公孙瓒的刘虞旧部,或有跟随鲜于辅在渔阳的,也大概率有和鲜于辅一样,占据某地为一方军阀的。

各郡起兵反对公孙瓒的人马,虽曾与鲜于辅等合兵,但必然会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

又有趁乱起兵割据的野心家,不胜枚举。

王松只是这些军阀中的一个而已。

(后来刘放与孙资同掌曹魏机密)

另外还有一种,就是像右北平郡的田畴一样,聚起民众被动自保的。

田畴本是刘虞的从事,奉命出边塞,沿着阴山,直达并州朔方郡,再走小路,出使长安。

结果归来时,刘虞已死。

他回到右北平,将族人及来依附的几百人,带上徐无山耕种繁衍,建起了一片世外桃源,几年里聚起了五千多户人。

他们有自己的礼仪规章、兴办学校,路不拾遗,民风淳朴。

从而徐无山成为周边人们向往之地,连乌桓、鲜卑人都送来礼物,建立了友好的关系。

袁绍父子,先后多次派来使者,授予田畴将军印,想收编他们,田畴都没同意,一直保持着独立地位。

(《三国志·田畴传》)

(田畴在徐无山建起一个世外桃源)

田畴这种不属于军阀,算是汉末自我保护自给自足的坞堡经济。

典型的是地方豪强为了防卫,修建大小不一的防御性堡垒,聚集人马以自守。

这在当时各地战乱时期,都很多。

只是田畴是以山为堡。

袁绍父子对这些军阀、坞堡,当然是能收编的尽量收编,不服收编的,袁熙自然是武力征服。

从官渡之战,到曹操后来攻破邺城,袁熙没有出现在对抗曹操的前线,并不表示他无所作为,而是散装的幽州实在太乱,无法抽身。

袁熙为幽州刺史的五年左右时间,一边要和阎柔、鲜于辅等正面作战,一边所荡平的军阀、坞堡数量定然不会少。

不过田畴的徐无山有个地理优势,位于渔阳之东,也是其能成为世外桃源,少受战争困扰的原因吧!

(散装的幽州让袁熙很苦恼)

保持与公孙度的马匹贸易关系

辽东的公孙度,早在190年天下大乱之初就逐渐形成了独立。

由于渔阳的阻隔,袁绍父子拿右北平田畴的徐无山,都无可奈何,更别说更远的辽东。

乌桓的臣服归顺,袁绍势力从北方能得到马,但马匹是当时的紧缺资源,不会嫌多。再加上袁绍拥有四州广袤之地,从公孙度的营州就近买马,可及时补充青州、冀州的战马缺口。

于是,袁绍与公孙度保持了良好的关系,保留了青州沿海的公孙度地盘。

当然目标就是从青州就近买辽东马。

曹操作战,不过度依赖骑兵,以步兵对抗骑兵有一整套战法,205年打败袁谭后,派张辽清除了公孙度在青州海滨的营州之地。

(袁)谭破,(张辽作为)别将徇海滨,破辽东贼柳毅等。--《三国志·张辽传》

(官渡之战袁绍的幽州四郡)

可见,直到袁绍父子丢掉冀州、青州,与公孙度的战马贸易一直在持续。

总结

199年袁绍消灭公孙瓒得到幽州,虽然乌桓诸部归顺袁绍,辽东公孙度与其保持了马匹贸易关系。

但是幽州当时有王松等大小军阀、田畴等坞堡林立,阎柔及鲜于辅等在官渡之战期间,选择了曹操一方,造成幽州继续争战不断。

幽州刺史袁熙实控的地盘,只有渔阳以西的涿郡、广阳、代郡、上谷四郡,其中代郡北部有乌桓普富卢部,上谷郡北部有乌桓难楼部,四郡内部也是军阀、坞堡林立。

200-205年,袁熙一直陷于散装的幽州战事,无力南顾父亲、兄弟,以及家中娇妻。

1 阅读:68
熠彤说历史

熠彤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