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虞,乃光武帝刘秀长子、东海恭王刘强之后,与东汉宗室的血缘关系,比刘表、刘璋、刘备等汉景帝其他儿子之后近得多。
故,其籍贯在徐州的传统治所,东海国的郯县,世代为二千石以上官职,家道兴盛。
(李贤注《后汉书·刘虞公孙瓒陶谦列传》引《谢承书》)
(刘虞出身宗室名门)
刘虞举孝廉不久,便外任六百石的幽州刺史,他内不打扰百姓(裴注《三国志·公孙瓒传》引《魏书》),外抚异族,以礼仪教化治理,深受百姓爱戴,升为二千石的甘陵相。
甘陵国,即冀州清河国。
后来因病离任回家。
(裴注《三国志·公孙瓒传》引《吴书》)
184年黄巾起义,冀州是张角兄弟的根据地,诸郡被攻破。大起义被平定后,朝廷重新起用刘虞为甘陵相。
刘虞在任上很好地安抚了灾荒后的百姓,并亲自以节俭为表率,使得甘陵国的恢复工作卓有成效。
因此被征入朝,做到了宗族才能担任的九卿宗正。
(刘虞曾参与铲除宦官集团)
188年,宗正刘虞,与讨虏校尉盖勋、佐军校尉袁绍同掌禁军,合谋准备铲除灵帝身边的宦官集团,因盖勋被调走而作罢。(《后汉书·虞傅盖臧列传》)
可见刘虞是有一颗为国之心的,并不是没担当、软弱之人。
当年不久后,刘虞也被任命为幽州牧,以平定张纯之乱。
刘虞对幽州的再次治理到幽州治所广阳郡蓟县后,刘虞精简了边军,广泛传扬恩德和信义。
派出使者出塞,告谕峭王苏仆延等乌桓部落朝廷的宽宏大量,给予他们投降的机会。又设重金购赏张纯、张举。
刘虞的怀柔政策,在与公孙瓒紧追不舍的猛烈打击配合之下。
189年三月,张纯门客刘政杀张纯,送其首级到刘虞处。
(张纯之乱影响很大)
丘力居等参与反叛的乌桓部落,即便在公孙瓒的阻挠下,仍派出使者绕道拜见刘虞。(《三国志·公孙瓒传》)
张纯之乱平定。
灵帝派出使者,拜刘虞为三公之一的太尉,封东海国容丘县侯。
这是罕见不在朝的三公。
到189年董卓入洛阳当政,也派出使者到幽州,拜刘虞为上公大司马,进封为更富庶的东海国襄贲县侯。
190年,关东诸侯群起讨伐董卓,董卓又派出使者,准备拜刘虞取代袁隗的上公太傅之职,以入朝为援,但因道路被联军所堵,王命未能到达。
就这样,幽州与朝廷的信息隔绝,财政上只能靠自己了。
往年,由于幽州常受外族扰掠,所以花费巨大,不但不用上缴国税,还需要从冀州、青州的税赋里面,分出二亿多来填补幽州的窟窿。
妥妥的赔钱货!
换个人管幽州,一旦失去朝廷老妈的支持,跟着就破产了。
(刘虞治理才能很高)
但刘虞却能一边对百姓实行宽政;一边劝督农民耕植,在上谷郡实行与乌桓难楼部落的交易,开采渔阳郡的盐铁,并进行流通。
让百姓生活富足、五谷丰收,维持幽州谷价一石仅三十钱的低价。
在刘虞的治理下,以往需要朝廷财政补贴的幽州,不但没有崩,而且在没对百姓掠夺压迫的情况下,实现了自给自足,得以屹立于乱世。
刘虞真是把搞经济、治理地方的好手!
刘虞在乱世中的主张190年三路联军攻董卓皆受挫,191年,联军盟主、勃海太守袁绍,与冀州牧韩馥等商议,请立刘虞为帝,以让董卓手上的献帝失效。
刘虞回复说联军诸侯们应该并力讨董卓,而不应该有谋逆之心,拒绝。
(191年刘虞管理的幽州很强大)
可见刘虞也是站在反对董卓的立场的。
袁绍等又请刘虞以上公领尚书事,领导联军讨伐董卓,刘虞仍杀掉使者坚决拒绝。
然后派幕掾田畴、幽州从事鲜于银,冒着危险出使长安面见献帝。
献帝不甘做董卓的傀儡,见到田畴等人很是高兴,认为看到了机会。
刘虞的儿子刘和,当时在献帝身边为侍中,献帝便让刘和出武关,去向刘虞请兵来解救自己。
刘和出武关到南路联军袁术的南阳时,被留了下来。
袁术假接刘和之手,写信给刘虞派兵到南阳,共同勤王。
幽州将领公孙瓒,向刘虞指出袁术有诈,但刘虞仍调派了几千幽州骑兵到袁术处。而公孙瓒担心因此事得罪袁术,也让堂弟公孙越带了千骑结交袁术,并暗使袁术扣留刘和。(《三国志·公孙瓒传》)
(刘虞派出幽州骑兵诚心勤王)
袁术空手套白狼,得到幽州的几千骑兵后,果然没有去解救献帝,而是留为了己用。
由上可以看出,刘虞虽然反对董卓,但献帝在,他恪守为臣的道义,即使有机会也坚决不肯做与朝廷对立的事情。
幽州精简过军队,几千骑兵占比很大的分量,为解救献帝他是下了大血本的,也敢于和董卓亮剑,只不过这几千骑兵被有心人袁术窃取了,并没起到勤王用途。
拥有强大实力的刘虞,连皇帝都不肯做,当然也不会去和群雄逐鹿天下。
与之路线相左的公孙瓒刘虞是位治理地方很有才能,而且忠于汉室的宗亲,形象是正面的。
但并不是说,路线与之相左的公孙瓒,就代表着负面。
(公孙瓒是位边关英雄)
公孙瓒视异族如仇敌,志在扫荡翦除乌桓的祸患。
他降服乌桓贪至王部落,深入塞外追击乌桓丘力居等,被困管子城二百多天,在马匹、弓弩上的皮革全都吃光后,与将士化整为零,从塞北的雨雪泥泞中九死一生返回关内,可歌可泣。
回来后,被朝廷升为降虏校尉,再次兼领辽东属国长史,封都亭侯。依照刘虞给朝廷的上表,带着步骑万人屯驻右北平郡,负责扼守右北平,及辽东属国的军事,以除边患。
不久后应又升为了中郎将。(《三国志·公孙瓒传》)
虽然刘虞对外族实行的招抚政策卓有成效,乌桓各部落也遣使觐见,但是并不表示这些外族人就不再进犯。
游牧民族生产资源有限,冬天不靠掠夺生存就会很艰难,掠夺冬藏的汉民是必然的。
只是不再像从前那样,是有组织的大规模入侵了。
(公孙瓒常与入侵异族大战到深夜)
每当有外族来犯,公孙瓒都亲率部下给予玩命的打击,不分昼夜,紧追不舍,都给这些异族打出了心理阴影。
这样的硬汉猛将,从来都是中原王朝所需要的!也是稀缺的。
如果在国家大一统时代,就如讨伐张纯之乱时,东汉王朝还没尽乱,在朝廷的统一管理下,刘虞和公孙瓒,一文一武,是相辅相成配合起到积极作用的。
然而,如今联军讨伐董卓,幽州已失去了朝廷的管制,刘虞与公孙瓒之间的分歧,也就失去了更高维度的调和。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作为上司的刘虞,无法驾驭住公孙瓒,他们之间消极的不利影响,必将超过积极的作用。
初,(朝廷)诏令公孙瓒讨乌桓,受(刘)虞节度。(公孙)瓒但务会徒众以自强大,而纵任部曲,颇侵扰百姓,而(刘)虞为政仁爱,念利民物,由是与(公孙)瓒渐不相平。--《后汉书·刘虞公孙瓒陶谦列传》
(公孙瓒早期只统领防御异族的边军)
纵观历史,像公孙瓒这类的悍将,大多有个通病,就是会纵容部下滋扰百姓。
公孙瓒也是如此,在他看来,自己的兵比民重要。
因为他早期属于纯军事军阀,只带兵不治民,兵才是他的私有财产,而民不是。
这自然让仁政的刘虞无法接受,就开始看不惯公孙瓒起来。
而公孙瓒虽对百姓粗鲁,但并不代表他傻,于是以自己的精锐边军为依仗,与刘虞从暗争,逐渐转化成了刀兵相向的明斗。
二人相斗(公孙)瓒既累为(袁)绍所败,而犹攻之不已,(刘)虞患其黩武,且虑得志不可复制,固不许行,而稍节其禀假。--《后汉书·刘虞公孙瓒陶谦列传》
公孙瓒先是利用手上的军队,向幽州以南谋取自己的地盘。
堂弟公孙范从袁绍那里得到了冀州勃海郡,他又任命部将严纲为冀州刺史、田楷为青州刺史、单经为兖州刺史。(《三国志·公孙瓒传》)
然后率领刘备等,联合袁术、陶谦等诸侯,入冀州与袁绍大战,吃了不少败仗仍打个不停。
刘虞见公孙瓒用着幽州的粮饷穷兵赎武,又考虑到这厮如果真打败了袁绍,自己更没法管得住他,于是就开始克扣他的军饷粮草。
(公孙)瓒怒,屡违节度,又复侵犯百姓。(刘)虞所赉赏典当胡夷,(公孙)瓒数抄夺之。--《后汉书·刘虞公孙瓒陶谦列传》
老子在前方与袁绍正搏命的关键时刻,你却在后面搞釜底抽薪!
公孙瓒的愤怒,很容易理解。
(公孙瓒很生气公开与刘虞作对)
于是刘虞的话不听了,肆意侵犯幽州百姓,途中劫掠刘虞赏赐给异族的财物,还唆使袁术扣留刘虞的儿子刘和。
二人的矛盾,已明面化。
积不能禁,(刘虞)乃遣驿使奉章陈其暴掠之罪,(公孙)瓒亦上(刘)虞禀粮不周,二奏交驰,互相非毁,朝廷依违而已。(公孙)瓒乃筑京于蓟城以备(刘)虞。--《后汉书·刘虞公孙瓒陶谦列传》
公孙瓒已经足够强大,刘虞只能派使者向朝廷,状告公孙瓒抄掠百姓之罪。
公孙瓒也告刘虞克扣军饷。
二人互相诋毁的奏章送到长安朝廷,不论是191-192年董卓、王允,还是李傕掌控朝堂的时期,他们除了和稀泥,还能拿这二位怎样?
(东汉朝廷已无能力管理幽州)
(初平)三年(192年),(公孙)瓒又遣兵至龙凑挑战,(袁)绍复击破之。(公孙)瓒遂还幽州,不敢复出。--《后汉书·袁绍刘表列传上》
192年,在经历与袁绍的界桥之战、巨马水之战、龙凑之战后,公孙瓒退回了幽州,再没有“亲自”南下过。
即在192年十二月,李傕朝廷所派特使副使赵岐,私自调解公孙瓒纠集陶谦、单经、刘备围攻袁绍、曹操之事后。(《后汉书·吴延史卢赵列传》)
不过其青州刺史田楷等,仍战斗在南方中原。
(公孙)瓒军败走(冀州)勃海(郡),与(公孙)范俱还(幽州)蓟(县),于大城东南筑小城,与(刘)虞相近,稍相恨望。--《三国志·公孙瓒传》
公孙瓒败回的是幽州治所蓟县,并不是他之前驻守的右北平郡,也不是后来易京所在的易县。
(192年底公孙瓒退回幽州蓟城)
由于与刘虞之间的矛盾已闹得无法调和,他在刘虞的蓟县城“里面”,即“大城”的东南角,围起隔出一座“小城”,以防“备”刘虞。
“京”指高丘,说明其蓟县东南小城,地势较高。
刘虞多次请公孙瓒入大城议事,他都称病不敢去,这就让刘虞有了攻打消灭他的打算,但被幕僚东曹掾魏攸劝阻了。
(魏)攸曰:"今天下引领,以公(刘虞)为归,谋臣爪牙,不可无也。(公孙)瓒,文武才力足恃,虽有小恶,固宜容忍。"--裴注《三国志·公孙瓒传》引《魏氏春秋》
魏攸说公孙瓒“有可以依仗的大才能”,虽有“小恶”,应该容忍。
就是说,公孙瓒是个有瑕疵的大才,刘虞有本事的话,就能利用好公孙瓒做成大事。
但如果驾驭不住呢?
(刘虞决定召集大军攻打公孙瓒)
战争(初平)四年(193年)冬,(刘虞)遂自率诸屯兵众合十万人以攻(公孙)瓒。--《后汉书·刘虞公孙瓒陶谦列传》
193年魏攸亡故,冬天,刘虞准备召集幽州各地驻军十万人,亲率大举攻打公孙瓒的蓟县小城。
大事商定,幽州从事程绪,脱掉头盔行礼向前,劝说内战不利,不如以大军威慑,以使公孙瓒认罪服从。
刘虞的态度很坚决,斩了程绪祭旗。
并告谕将士,只杀公孙瓒,不要伤及其他人。
刘虞想“完美”,下了一道“圣母”的军令。
另一名幽州从事公孙纪,与公孙瓒同姓被拉拢,连夜跑去把这事告诉了公孙瓒。
由于当时公孙瓒的部下,都散布在城外各地,小城里留守的兵马不多,让他觉得自己完蛋了,就打算挖掉蓟县东城墙逃走。
刘虞攻打公孙瓒的时机是有选择的,一来保密具有突发性,二是看准了公孙瓒守兵不多的时候。
可是,刘虞从各郡县召来的“地方兵”,没打过什么仗,又在刘虞的“圣母”戒令定调下,这仗打得很不庄重。
他们爱惜“小城”的房舍建筑,舍不得焚烧,围攻又打不下来。
像在唱戏一样!
而公孙瓒则精挑出几百锐士,借着风势放火,然后骑马直冲突破,结果刘虞召来的乌合之众大败。
刘虞只得带着家眷、官属,往北逃到了上谷郡居庸县。
这里有著名的居庸关。
(刘虞逃到居庸)
公孙瓒领兵追击,三日后攻破居庸城,抓获刘虞及妻儿回到蓟城。
刘虞之死公孙瓒把刘虞抓回来,没敢杀他,毕竟刘虞名气太大了,后果严重他是知道的。
还是让刘虞处理州中事务,想让他做自己手中的傀儡。
这下公孙瓒尽得幽州之地,踌躇满志又准备大干一番,将治所南移到易县。
不料没多久,李傕控制的长安朝廷,派来使者段训,给刘虞增加封邑,让督六州事务。
公孙瓒虽被拜为前将军,受封易侯,但却只督幽、并、青、冀四州,在刘虞之下。
刘虞不可留!
公孙瓒便诬陷刘虞,说他之前与袁绍等人合谋称帝,胁迫使者段训处斩刘虞于蓟城街市。
(公孙瓒杀刘虞想甩锅老天)
但他又想降低杀刘虞的影响力,甩锅给老天。
于是端坐而对天祷告:
“如果刘虞该做天子,上天应会降落风雨来相救。”
然而当时天气炎热、旱情严重,怎会有雨!
于是,刘虞被斩。公孙瓒上表留段训为幽州刺史,为自己背书。
刘虞败在193年冬,但他的死亡时间,更可能是在194年夏。
194年初,李傕在关东大封官爵,诏令刘繇为扬州刺史、郭贡豫州刺史、朱皓豫章太守等。同时也派出使者段训到幽州,封赏刘虞、公孙瓒。
幽州遥远,又受袁绍等阻隔,段训到达的时间会晚些。
然后段训到后,到刘虞被斩,也会有一小段时间。
且194年、195年是著名的“大旱年”,受害的不只兖州、关中等地,从记载看,远在北方的幽州也受到了旱灾、蝗灾的影响。
(刘虞深得人心)
公孙瓒在杀刘虞之事上,做得算小心的了,但没用。
刘虞太得人心了。
杀刘虞的恶果幽州从事鲜于辅、齐周,及骑都尉鲜于银等,纠合起州兵,欲向公孙瓒报仇。(《三国志·公孙瓒传》)
广阳郡人阎柔年少时被掳掠到乌桓、鲜卑部落,凭实力混到了让胡人都很信服他,是边塞一带有恩信威望的人物。
鲜于辅等共推他为乌桓司马。
于是阎柔招集乌桓、鲜卑人,加上鲜于辅等,共胡、汉几万人马,杀将而来。
在潞水之北与公孙瓒设立的渔阳太守邹丹大战,大胜,斩杀邹丹及以上四千余级。
潞水是现在的潮白河,流经现在的北京、天津入海,在汉末从北往南贯穿渔阳郡,流经渔阳潞县,即现在的北京市通州区一带。
(为刘虞复仇的各路大军围攻公孙瓒)
古称沽水,也被称为西潞水;右边的鲍丘水,被称为东潞水。
那刘虞之子刘和,在被袁术扣留南阳后,趁着袁术败逃淮南的机会,寻到机会北归准备回幽州,结果路过冀州时,又被袁绍给扣留了。
现在袁绍看到阎柔、鲜于辅等大败了公孙瓒军,岂肯放过机会!
于是派出大将麹义,带着刘和打着为刘虞复仇的旗号,接应鲜于辅等一起攻打公孙瓒。
袁绍又遣麹义及(刘)虞子(刘)和,将兵与(鲜于)辅合击(公孙)瓒。--《三国志·公孙瓒传》
乌桓峭王苏仆延感念刘虞的恩德,也带着部落及鲜卑人七千多骑,与鲜于辅等一起南攻,共迎刘和。
乌桓峭王(苏仆延)感(刘)虞恩德,率种人及鲜卑七千余骑,共(鲜于)辅南迎(刘)虞子(刘)和,与袁绍将麴义合兵十万,共攻(公孙)瓒。--《后汉书·刘虞公孙瓒陶谦列传》
(胡汉十万大军围殴公孙瓒)
一时间,南北齐攻公孙瓒的兵马,达到十万之多。
195年,联军在鲍丘河一带,大败公孙瓒军,斩首达两万多级,公孙瓒退保易京。
守城一年多,公孙瓒靠在城中屯田,耗得麹义粮尽退兵。
公孙瓒虽追击获得车驾辎重,但已对幽州的局势无力回天,失去控制了。
是时旱蝗谷贵,民相食。(公孙)瓒恃其才力,不恤百姓,记过忘善,睚眦必报,州里善士名在其右者,必以法害之。--《后汉书·刘虞公孙瓒陶谦列传》
公孙瓒的才能在打仗、治兵上,根本不会治民。
故(公孙瓒)所宠爱,类多商贩庸儿。所在侵暴,百姓怨之。于是代郡、广阳、上谷、右北平各杀(公孙)瓒所置长吏,复与(鲜于)辅、(刘)和兵合。(公孙)瓒虑有非常,乃居于高京,以铁为门。--《后汉书·刘虞公孙瓒陶谦列传》
很快引起了百姓的怨恨,幽州各郡纷纷杀其所设长官,与鲜于辅、刘和合兵。
公孙瓒从此自封于易京城内。
(公孙瓒自守于易京)
这才有袁绍后续几年不断攻打易京,公孙瓒自焚,便宜袁绍得幽州之事。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总结刘虞治理幽州有方,猛将公孙瓒掌管战力彪悍的幽州突骑边军,汉末的幽州很强大,让塞外异族、袁绍等诸侯都很畏惧。
国家安定时期,有刘虞、公孙瓒这样一文一武的大才镇守幽州,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但国家变乱失去朝廷制衡之后,就需要刘虞有能力控制住公孙瓒这样桀骜的武将。
刘虞是一名好官,更是一个好人,在安定时期可立下不世功勋,但人无完人,他控制不了公孙瓒,路线、施政的矛盾,终于转化为了兵戈相向,反被公孙瓒所杀。
而公孙瓒又没有治理的才德,幽州终究是给袁绍做了嫁衣。
刘虞与公孙瓒之争,是时代变乱造成的悲剧,也是国家变乱的必然。
之所以国家安定重要,这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安定时,大家都能展现自己的优点;变乱时,没了规则,各自的缺点就会放大,各种矛盾激化,搞不好还都不是胜利者。
(未标注内容参考:《后汉书·刘虞公孙瓒陶谦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