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末羌胡扰边,及并州的地形,看袁绍在并州的实控地盘

熠彤说历史 2025-02-11 16:07:02

羌胡,泛指西方和北方的游牧民族,汉末主要是西北的羌人,和活动在河套一带的匈奴休屠各胡、南匈奴等部落。

东汉十三州的并州,本有九郡。

(东汉并州九郡)

灵帝末,羌胡大扰,定襄、云中、五原、朔方、上郡等五郡并流徙分散。--《晋书·地理志》

汉末羌乱一直很严重,河套地区的并州西部、凉州东部深受其扰。

加上188年,朝廷征调南匈奴出兵协助刘虞平定张纯之乱,造成南匈奴内乱。(《后汉书·南匈奴列传》)

匈奴的休屠各胡,攻入并州东部,杀死并州刺史张懿、西河太守邢纪,然后与南匈奴北支联合作乱。(《后汉书·孝灵帝纪》)

以及,起于西河郡白波谷的白波黄巾军的打击。

汉末大乱,匈奴侵边。自定襄以西,云中、雁门、西河遂空。--《元和郡县图志·河东道三·云州》

致使在汉末,并州的定襄、云中、五原、朔方、上郡、西河六郡,和凉州的北地、安定两郡,即河套一带共八郡基本都空了,要么废置撤郡,要么内置。

(汉末朝廷失去对河套八郡的控制)

其中并州雁门郡的西、北部也丢失大片土地,但仍在顽强抵抗。

现在我们要弄清袁绍控制的并州具体控制的地盘,就要结合并州的地形,及汉末、三国时期的历史大背景,主要来看看雁门郡、西河郡的情形。

汉末西河郡被废

二十年(215年)春正月,天子(汉献帝)立公(曹操)中女为皇后。省云中、定襄、五原、朔方郡,郡置一县领其民,合以为新兴郡。--《三国志·武帝纪》

汉末曹操承认了无法收复并州云中几郡的现实,在雁门郡和太原郡之间新设置了个新兴郡。

(汉末在雁门太原之间设立新兴郡)

将云中、定襄、五原、朔方四郡各以一县命名,让原郡民居住。

也是这几个地名变迁到如今地方的原因。

我们再看三国曹魏的并州。

(三国时期曹魏河套地区)

曹魏西河、雁门的郡级编制仍在。

但这不表示袁绍控制过西河郡。

(石州)在秦为西河郡之离石县。灵帝末,黄巾大乱,百姓南奔,其郡(西河郡)遂废,魏黄初三年(222年)复置(西河郡于)离石县。--《元和郡县图志·河东道三·石州》

而是曹丕在222年在收复西河部分地盘的基础上,再划出太原郡一些地方,复置了西河郡。

西河郡在“灵帝末”或之后不太久的时间内,已“废”。

这里说的原因是“黄巾大乱”。

(188年二月)黄巾余贼郭太等起于西河白波谷,寇太原、河东。--《后汉书·孝灵帝纪》

可见“黄巾大乱”并不是指184年黄巾大起义,而是188年起于西河的郭太之白波军。

这才是压死骆驼的稻草。

(并州九郡地形图)

西河郡治所离石县,位于现在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在纵贯山西省西部的吕梁山西侧,

而东汉将南匈奴王庭,设在了西河郡北部的美稷县。

美稷城,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沙圪堵镇纳林村北。

南匈奴内乱后,原“大王子”于夫罗,带着弟弟呼厨泉等,被赶到了司隶河东郡的平阳县。

平阳县在现在的山西省临汾市西南,这里曾是尧都。

匈奴人、白波军祸乱离石一带,甚至还东入到太原郡,西河郡没法守了。

但从189年底-190年初,时任西河太守的崔州平,就是诸葛亮在隆中的那位忘年交,太尉崔烈之子,曾与袁绍谋划“一起”起兵讨伐董卓看。

献帝初,(崔)钧(崔州平)语袁绍俱起兵山东,董卓以是收(崔)烈付郿狱。--《后汉书·崔骃列传》

(崔州平190年时任西河太守)

当时,崔州平要么还在离石坚守,要么西河已内置到西河郡之东某地,手里有兵马。

但西河实在太乱,自身难保,他没能带兵讨伐董卓,很快地盘也丢了,西河郡被废。

郭太的白波军,后来南下转移到了河东郡。

故,袁绍的并州没能掌控西河郡,势力在吕梁山以东。

顽强坚守的雁门郡

东汉雁门郡的治所在阴馆,城址在今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滋润乡里仁村和夏关城村一带。

看上面的地形图,在大山及雁门关之北。

定襄郡治所善无,位于今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右卫镇。

(长城挡不住羌胡袭扰)

善无、阴馆都在长城之内,定襄郡被废、雁门“遂空”,表明长城根本挡不住羌胡的侵扰。

但是,雁门守军顽强坚守在阴馆。

直到三国曹魏初期,不得不将郡治所,从阴馆南迁到雁门关内的广武县。

广武城,位于今山西省忻州市代县阳明堡镇,是重要的军事要塞。

这就说明阴馆城,在汉末遭受的冲击很严重,防守压力很大,后来才不得不放弃。

还是大山的地形,才守得住啊!

可知,袁绍时代的雁门郡,在阴馆及之南山内是有控制力的。

袁绍得并州

袁绍后来实控的并州,大致如下图。

(袁绍的并州)

但自袁绍191年得冀州后,很长时间是没能控制并州的。

还是要从并州地形,和诸侯势力大背景说起。

如果说现在山西省西部的吕梁山,在汉末挡住了羌胡的入侵,那么东部的太行山,就是阻挡袁绍势力多年未能西进并州的原因。

(汉末并州地形图)

活动在太行山一带的黑山军,自184年黄巾大起义后开始出现,后来形成了已张燕为首的百万之众,并得到了东汉朝廷的招安。

所以黑山军站队董卓、李傕控制的朝廷一边,与袁绍为敌。

193年,袁绍依托吕布等,大攻黑山军,虽形成了压制,但到199年公孙瓒覆灭,张燕派去的援军仍能达十万之众。

黑山军阻断太行,就是阻挠袁绍势力西扩并州的主要因素。

189年下半年,并州刺史丁原入洛阳被杀,紧接着190年关东诸侯并起。

从后来并州没有存在感来看,即便朝廷派去的新并州刺史成功到任,也没能改变并州一盘散沙的局面,没能形成一股明显势力。

董卓新任命的河内太守张杨,和黑山军一起对付袁绍,与黑山军关系不错。

他与并州的联系,不受黑山军的影响。

(张燕为首的黑山军)

之前虽曾攻打上党太守于壶关县,但从后来能卖给徐州的吕布并州马来看,张杨与并州后来有不错的关系,能买到大量马匹,甚至对并州上党等地,有一定的实际影响力。

199年,张杨被支持曹操的部下杨丑杀死,杨丑又被站队袁绍的眭固所杀,袁绍又吞并了幽州的公孙瓒,雄踞河北。

并进一步对张燕的黑山军形成压制,太行九陉逐渐打通。

并州三郡官员,或本受眭固影响站队袁绍,或因袁绍强大,并入了袁绍势力。

袁绍任命外甥高干管理并州。

并州刺史高干

高干出自兖州陈留郡名门,家族与袁家联姻,才智卓越,文武兼备,年少有名。

191年就被袁绍派去,成功劝说韩馥让出冀州。

袁绍首先要保证次子袁熙领一州,才会再考虑这个能干外甥,故高干被袁绍任命为并州刺史,当在199年。

(并州刺史高干)

高干先后统治并州七年,到200年官渡之战时,不满一年。

但他能在大战中,为袁绍提供粮草及兵员补给,说明当时对并州的稳定、治理,已有所效果。

当然,只有袁谭的青州刺史由朝廷所封,起初高干的并州刺史、袁熙的幽州刺史,都没得到朝廷承认,仅是袁绍任命。

但204年曹操攻陷邺城后,高干投降,是被曹操正式认可为并州刺史的。

和袁谭等一样,出身高贵的高干,也继承了娘舅袁绍爱招揽士人的作派,得到了不少士人归附。

哲学家、政论家仲长统曾路过并州,得到高干的盛情接待,并向他询问对局势的看法。

仲长统直言高干的过失,说他有做大事的志向,却没有成大事的才干;喜欢招揽士人,却不能挑选出真正的人才。并提醒他应该注意,以改正。

(高干不听意见留不住仲长统这样的大才)

高干的胸怀不像曹操、刘备等明主,自视甚高,不能虚心接受仲长统的规劝。

仲长统这样的大才,便离去了。

高柔,是后来在曹魏做到三公的能人,一说是高干的堂弟,一说是堂侄。

190年底-191年初,李傕屠陈留前,高柔被高干叫到河北跟随,并州破后投降曹操,起点只是六百石的县令。

印证了仲长统的劝诫,高干的并州虽招揽士人很多,却不能慧眼识人,浪费人才。

后来他反叛曹操,也证实了其才能支撑不起他的野心。

总结

结合并州地形和羌胡扰边情况,可得知199年袁绍得到的并州,只有太原郡、上党郡,及雁门郡南部,治所设在晋阳城。

高干为并州刺史,虽招揽士人众多、志向远大,表面上并州看去治理得不错,却不能知人善任,并州实力并不强大。

0 阅读:39
熠彤说历史

熠彤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